姜斌

今年7月底,強臺風“煙花”肆虐東海、黃海沿岸,江蘇省啟東市匯龍鎮亞光村56歲的共產黨員陳建飛,照例天天守候在86歲的“母親”孫漢蘭身邊。
陌生人并不知道,這對親切的“母子”原本無親無故,只因一次偶然的交往,開始了陳建飛20年如一日,悉心服侍照料這位孤寡老人的故事,進而演繹了一場感人至深的超越血緣關系的“母子”親情。2020年初,陳建飛光榮入選“中國好人榜”。
2000年初,35歲的陳建飛帶著曾在部隊榮立一次三等功、五次潛艇“優秀共產黨員”及“優秀士兵”的榮光,從浙江海軍某部轉業回鄉,被安置在啟東市直升機場當炊事員。
當年春天,單位組織職工與周邊貧困農戶結對幫扶,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考慮到陳建飛工作的特殊性,起初單位并未將他列入活動名單。但陳建飛知道后,堅決要求參加,理由很簡單:“我是共產黨員,又是轉業軍人,學雷鋒、做好事,我最有資格參加。”就此,他和兩個同事與機場圍墻南側的亞光村貧困患病老人楊岐昌、孫漢蘭夫婦結成了幫扶對子。一來二往,性情溫和又做事實在的陳建飛,在為老人做家務、干農活、請醫生、購藥品過程中,與老兩口結成了“忘年交”。
當年,楊岐昌患重病臥床不起,孫漢蘭患嚴重心臟病喪失勞動能力。老兩口終身未育,雖領養了一個女兒,但遠嫁他鄉少有來往。3位好心人的出現,讓貧病交加的老兩口頓覺人間溫暖。一年多后,楊岐昌重病去世,離世前,老人多次喃喃自語:“我走了,老太婆可要慘煞了。”聽聞此言,陳建飛分外難受,不禁暗暗發誓:“定要盡全力讓大娘過上幸福晚年。”
正所謂好事多磨。沒過多久,就在陳建飛他們悉心照料孫漢蘭時,直升機場因種種原因撤并,全體職工除一人外將全部分流。明知留守人員將不再保留國企職工身份,但認定了要為老人做一輩子好事的陳建飛,義無反顧地作出了“留下來”的決定。當孫漢蘭得知陳建飛為了她而選擇留守機場后,無論如何都不肯接受他的幫扶,甚至拒絕他進家門,但最終沒能拗得過陳建飛的執著。“從今后,您就把我當成‘兒子’,我天天來伺候您,直到送終!”當著眾多鄉親的面,陳建飛的表態擲地有聲,并將對老人的稱謂由“大媽”改口為“姆媽”。很快,孫漢蘭撿了個“兒子”的消息不脛而走。
直升機場關閉了,獨自留守的他不再為別人燒菜做飯,而當起了“母親”的專職廚師。為解老人孤單,他更是一日三餐與之同桌就餐。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陳建飛卻一次次在病床前為“母親”盡孝心。2006年,孫漢蘭心臟病再次發作生命垂危,陳建飛第一時間將老人送進市人民醫院住了整整14天。其間,陳建飛在東宅好心人張如玉的幫助下,除了送醫服侍、守夜陪護、端屎倒尿,更要頓頓送飯,餐餐喂食。許多人夸陳建飛說,是你給了老人第二次生命。
2015年,老人心臟再次犯病,連續輸液一周,陳建飛天天忙到后半夜。2018年以來,老人白內障病情不斷加重,陳建飛獲知市區同德眼科醫院能實施此項康復手術,就連忙領著“母親”入院治療,僅僅過了一天,原本老眼昏花的孫漢蘭就恢復了左眼視力。半月后,陳建飛領老人又成功實施了右眼手術。出院后,老人每每遇到“看得清”的熟人,就會一個勁地訴說:“好得建飛,我兩只眼睛又‘旺亮’了。”
這些年里,老人有個頭疼腦熱,都是陳建飛上下奔忙,他的那輛電動自行車,成了帶著老人求醫問藥的專車。他不但為老人常備了預防心臟病、腦梗等多種藥物,還通過為老人按摩、捶背、泡腳,為她烹飪可口飯菜、陪她散步聊天,讓她緩解病痛、愉悅心情,讓老人過上了越來越舒心的生活。
陳建飛傾力關愛老人,看似平平淡淡,實則多有難處。其中的最大困難,就是“娘倆”一日三餐、水費電費如何開銷?老人報銷合作醫療后的藥費差價、交通費用用啥彌補?陳建飛月工資只有2000元,孫漢蘭的基礎養老金每月僅有160元。面對這道繞不過去的“坎”,陳建飛仍然堅守著“為老人做一輩子好事”的初心,縱然去年機場徹底關閉、沒了工資,也在所不辭,他想出了種種增收辦法,以維持“家”的開銷。
老人房前屋后有三分多空地,自當陳建飛服侍老人后,他起早貪黑精耕細作,一年四季種植了形形色色的時鮮蔬菜,既滿足了“娘倆”日常吃菜,還時不時將富余的蔬菜送給周邊鄉親;老人喜食雞蛋,陳建飛就利用屋后雞舍飼養了12只母雞,確保一年到頭吃蛋無憂;2008年起,他又利用老人宅東側一塊閑置空地,蓋起一排羊舍,年年精心飼養8至10只山羊,年底賣羊收入的錢,正好用在了老人身上。
聲聲“姆媽”,諾言無悔。為善待與服侍孫漢蘭這位特殊的“母親”,陳建飛的所作所為又豈是每個親生兒女所能做到?2017年,政府為孫漢蘭翻建了3間舊房,陳建飛幫助清理、搬運雜物,忙碌整整1個月,瘦了五六斤;今年臺風“煙花”肆虐期間,他全程陪護“母親”,只為安撫老人不受風雨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