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發
在淮陰的夏家湖村,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順口溜:“夏家湖,夏家湖,干又干了粘又粘。莊稼四季望天收,一年到頭菜朝前(水煮野菜)。自從開始‘旱改水’,人們生活非從前。每當聞到大米香,想起當年的夏玉璉。”
這首順口溜,充分反映了“旱改水”前的夏家湖村農民的生活狀況和“旱改水”后農民的生活發生的變化。由此,廣大群眾深切地懷念當年帶領群眾進行“旱改水”的黨支部書記夏玉璉。
1934年7月,夏玉璉出生在淮陰區今碼頭鎮夏家湖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見證了日寇占領淮陰的暴行,也見證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廣大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更見證了夏家湖人民生活艱苦的悲愁。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就產生了對共產黨親、對敵人恨、對人民熱愛的覺悟。
1952年,夏玉璉小學畢業后,積極參加村里的土地改革、互助組、合作化和集體的各項活動,受到地方組織和村里群眾的一致好評。1957年7月1日,夏玉璉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8年7月,夏玉璉被袁集公社黨委選派到辣樹村任黨支部書記,在辣樹村干了三年,兩年被評為先進個人。
1962年春,公社黨委把他調到夏家湖村任黨支部書記。夏家湖村是生他養他的地方,這里的生產條件很差,因為夏家湖是個鍋底洼子,農民的房頂與緊靠著的大運河底齊平。為了擋水和防匪,村民在莊外壘起了土圩,亦叫“夏水圩”。當時的夏家湖小麥畝產只有41公斤,豆子畝產只有30公斤,群眾要靠挖野菜和政府救濟度饑。
夏玉璉回到夏家湖后,立志改變夏家湖的窮困面貌。他把旱地改水田種水稻作為農業發展和解決農民溫飽的第一個目標。經過一個冬春的苦干,開挖了29條水溝,挖土130萬多方,整地600多畝。可就在第二年春準備水稻落谷時,卻出現了問題。有一個生產隊悄悄地把豆子、玉米種下去了,有兩個生產隊遲遲地不肯行動。結果“旱改水”面積只有300多畝。甚至有的群眾還說:“旱改水,活出鬼,天天挖溝、打埂、整地去打水,米飯哪天能到嘴。”
針對這種情況,夏玉璉沒有氣餒。他明白群眾思想不通,是因為過去搞過“旱改水”停掉了,沒有嘗到什么甜頭。他意識到,這次“旱改水”如果不成功,那以后再搞“旱改水”困難就更大了。
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搬掉“旱改水”中攔路的石頭,他決心要用舌頭上的唾沫去融化“旱改水”途中的硬石頭。他上群眾家做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至做通為止。一個連親帶故的黃姓人家,當地人稱“老磨頭”,夏玉璉十次上門終于感化了他,當即把5個兒子叫來,支持“旱改水”。也就在這一年,全村300多畝“旱改水”的稻田獲得了豐收,每畝單產367斤,比小麥畝產增加278斤。“旱改水”成功的事實,使獲益者揚眉吐氣,也讓沒有“旱改水”的社員感到“眼紅”。過年的時候,沒有米的農戶,紛紛提著小麥、玉米,到有米的農戶家兌換,臨走的時候還送上一句“明年我們隊也要改”。雄辯的事實,成為群眾進行“旱改水”的動力。夏玉璉見群眾有了積極性,搞“旱改水”的決心更大了。他決定全村除部分自留田外,1700畝的旱谷地全部改栽水稻。
又是一個冬春,夏家湖村掀起了熱火朝天的“旱改水”高潮,全村800多個勞動力全部上陣。至1964年的春天,一片田成方、溝相通的“旱改水”格局形成了。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挖土132724方,終于把“旱改水”的溝、埂壘起來了。夏玉璉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增產、增收的問題。于是,他三下江南的常熟,請水稻技術員來夏家湖村指導水稻栽培、施肥等技術。
為了使“旱改水”扎根在夏家湖,夏玉璉每天大多數時間奮戰在田間地頭。1966年的端午節,愛人蔣桂華對他說:“玉璉,你一年忙到頭,難得在家陪孩子吃一頓飯。今天是端午節,中午回家吃飯吧!”他對桂華說:“家務事,你要多吃苦,我要把村里事做好。”桂華說:“孩子、家務事,由我做。但你肝病才好,要注意啊。”一陣關愛的話語使夏玉璉感到心酸,不由得淚水在眼眶里直轉。
1968年,夏家湖村的“旱改水”終于成功了,水稻畝產達到420公斤。年底,家家分得了稻子,很多生產隊還購買了拖拉機、揚場機。人們奔走相告,縣、鄉經常在這里召開現場會,外地人也不斷地來此參觀、學習。1969年,夏家湖村被評為先進大隊,黨支部書記夏玉璉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
1970年,年僅37歲的夏玉璉因勞累過度而引起肝病復發,后經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了。干部群眾在向他遺體告別的時候,人人都是淚流滿面。他愛人蔣桂華哭著告訴人們:玉璉臨走前留下了話,“叫我們一定要聽黨的話,勞動致富”;另外,“叫我要把孩子帶好,不要給政府添麻煩”。夏玉璉最后留下的不僅僅是幾句普通的話,留給我們的是他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旱改水”讓夏家湖地區的人民擺脫貧困,如今,夏家湖水稻畝產達600公斤,家家都住上了小樓房,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家家都有私家車,面貌徹底變了樣。
(本欄編輯 盧民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