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紅梅
1946年4月,“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已經68歲了,仍毅然領命前往國民黨勢力中心重慶,擔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在特務橫行、斗爭環境險惡的山城,夜以繼日地為黨工作。
一天,吳玉章正在辦公室批閱文件,工作人員小蘭給他送來一封信。吳玉章見信來自河南,不覺詫異,當即拆開信封展開信紙,見抬頭稱呼竟是“玉章吾兒”!
吳玉章的父母已去世幾十年了。見到這樣的稱呼,他不禁怔了怔,繼而向小蘭笑道:“我活了這么大歲數,居然冒出個父親來了!”小蘭也笑了,應道:“可能是弄錯了。”
當時,抗戰勝利不久,國民政府即將從陪都重慶還都南京,中共代表團也將隨之東遷。在離開重慶之前的最后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周恩來向新聞界公開了中共四川省委,并介紹了省委書記吳玉章。周恩來去南京后,吳玉章就以中共代表團駐渝聯絡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的公開身份,擔起了領導重慶《新華日報》及西南地區黨的各項工作的重任。
吳玉章急切地看完了信,才弄清事情的原委:原來是河南的一個農民,他的兒子也叫吳玉章,在抗日戰爭最嚴酷的時候被抽壯丁去了前線,從此便沒了音訊。抗戰勝利后,這個農民和老伴在家天天盼日日想,仍沒有盼回兒子。不久前,有人告訴他們老兩口,說你們吳家可不得了了,祖上有德,你們的娃兒出息了,打日本鬼子立了大功,現在當了大官了!共產黨的《新華日報》上都登了,你們的娃兒在重慶當省委書記呢!老兩口得到這樣的喜訊,歡喜得直抹淚,想娃兒這么多年沒有音訊,原來是當了共產黨的大官,工作忙啊!因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老人便給吳玉章寫信來,說工作忙不能回家,就寄點錢回家幫家人度災荒吧!
吳玉章看完信后,臉色凝重起來,日本侵略使我們民族犧牲了多少優秀兒女啊,有多少個這樣的家庭生活在絕境中啊!他知道河南連年災荒,人民生活極端困苦,無論如何也要給這個農民寄一點錢,回一封信。但是,當時中共各級機關工作人員包括高層領導都是供給制,只有很少一點津貼。吳玉章好不容易翻出了一點現鈔給小蘭:“你按信封上的地址把這點兒錢給老人寄去,晚上我再給他寫封信。”
小蘭接過錢,并沒挪步。她知道吳老有病,平時伙食很差,可他的津貼幾乎全部拿出來給生病的同志買了藥和補品,就只剩下這么一點兒錢了。她張了張嘴正要勸吳老,吳玉章把信遞給了她:“你看吧,老人家難啊,災荒三年,還要上捐上稅,家里沒有勞力,連耕牛都死了,日子還怎么過啊!你別再說什么了,快去寄錢吧。”小蘭猶豫了一下,只好轉身寄錢去了。
當晚,吳玉章處理完公務后,提筆給那位河南的老農回了一封信,說明自己已經68歲了,確實不是他們的兒子。但抗戰八年,成千上萬的抗日軍人陣亡于戰場,為國捐軀是光榮的,也是殉難烈士父母的光榮。陣亡烈士的父母應當受到尊重,勝利了的人民有責任贍養陣亡烈士的父母。
在信的最后,吳玉章深情地寫道:“你們是人民的父母,我雖然不是你們的兒子,但我是個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兒子。現在寄點錢,暫時解決兩位老人的困難,以后再有困難,可就近找我們的同志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