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粉平 李秦
(1,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農業農村局 712000;2,陜西省西咸新區農業農村局 712000)
近年隨著廣大消費者對豬肉產品需求的增大,我國生豬產業不斷擴大,規模化企業不斷增多[1]。但在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給疫病防控帶來很大困難,如果疫病出現,迅速傳播會造成養豬場大量的經濟損失。因此,不管是大小養豬場,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是必須的,只有搞好防疫,養殖豬只健康無病,才能做好養殖管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本文筆者將從人員生物安全管理、車輛生物安全管理、物資生物安全管理、消毒管理、免疫管理、寄生蟲管理、疫病防控程序等7 個方面進行介紹,旨在通過科學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降低豬只感染疾病傳染風險。
豬場人員是影響豬場生物安全的最關鍵因素,是防止病原體進入豬場的關鍵。豬場外部人員造訪豬場前需事先與豬場獸醫或廠長溝通,各類人員進場需執行審批制度,相關行業人員進場需主管獸醫審批,其他人員進場需場長審批。所有從豬場大門進入者必須登記,做好姓名及車輛登記,并簽署生物安全承諾書,經過徹底消毒方可進入生活區。休假或離開生活區的本場員工再次進入生產區前盡可能避免接觸包括活豬在內的敏感污染物,如在場外接觸過其他豬或高風險源,需提前報備。
豬場返場員工及其他需要進入生活區、生產區的人員,首先前往前置功能區。在抵達前置功能區后,進行樣品采集工作,錄入樣品采集記錄表。采集好樣品后,按照規定流程進行更衣、淋浴、換鞋等,進入前置功能區內部。
豬場返場員工盡可能少的攜帶隨身物資,進入前置功能區及之后各環節,均需穿各區域配備的專用鞋子和衣服。進入生活區的本場工作人員必須經過不低于24h 的過夜隔離,經過相關流程方可進入生產區。進入生活區前,凡接觸過疫病偶蹄動物及其新鮮產品的,必須在場外自行隔離48h 以上方可進入生活區。此外,運輸飼料的司機在飼料卸載期間必須停留在車內,不得在工作區域內隨意活動。
車輛管理重點是盡量減少各類車輛外出,實行生物安全一票否決制[2]。豬場需要進行生物安全管理的車輛包括淘汰豬車(固定、專用)、場內專用中轉車、外部飼料車、專用物資車輛和個人車輛。外部淘汰豬車嚴禁靠近豬場,洗消檢查后需在公司指定位置停放接豬。豬場專用中轉車拉豬前需洗消檢測后停放在指定區域,豬只轉移過程中,尤其是淘汰豬,司機不得在轉豬區域活動。
中轉豬只期間,中轉車輛在中轉平臺卸完豬后,在該區域進行初洗。初洗要求將所有肉眼可見的有機物清洗掉。初洗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有機物抵達洗消中心,保障洗消中心的清潔。外部散裝料車經過二級洗消處理,在場區圍墻外將飼料打入主料塔或中轉料塔。物資車輛到達隔離點進行車輪消毒,物資轉移到物資消毒間處理洗消后運送至豬場門口洗消間消毒處理后進場。人車輛停放在前置功能區,嚴禁進入下一環節。
豬場生產區物料包括疫苗、獸藥、器械、勞保用品及其他物料,統一在前置功能區進行初級處理。豬場采購的各種獸用物資,包括疫苗、獸藥、器械、輸精瓶、輸精管等均需配備完整的外包裝。物資在前置功能區通過烘干、浸泡或熏蒸等方式進行消毒處理;物資消毒優先選擇烘干消毒,其次選擇浸泡消毒,兩種方式均不適宜的情況下選擇熏蒸消毒。對大包裝的物品,外包裝不能去掉的,要求經銷商帶紙箱發送,到門口處去掉紙箱,然后戴手套將其搬入消毒室進行消毒。
在構建豬場生物安全體系中,“消毒”首當其沖,并滲透到各個環節,同時也是整個生物安全體系的關鍵所在。消毒前應徹底消除圈舍內豬只分泌物及排泄物,因為發病豬只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即使是健康豬只,其分泌物及排泄物中也存在大量條件致病菌。消毒前經過徹底清掃,可以大量減少豬舍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數量。
豬場需選擇合適的消毒劑,要符合廣譜、高效、穩定性好的特點,而且必須選擇對豬只無刺激性或刺激性小、毒性低的藥物。強酸、強堿及甲醛等刺激性腐蝕性強的藥物,雖然對病原菌作用強烈、消毒效果好,但對豬只有害,不適宜作為帶豬消毒的消毒劑。此外,過氧化物類及含氯類消毒劑易揮發,需現配現用。碘類消毒劑需避光保存,低溫影響季銨鹽類消毒劑的使用效果,有機物會影響強氧化性消毒劑的使用效果。
豬場生產區各棟舍之間的空地要定期清理、除草,保持干凈整潔,每周一次對生產區道路進行一次大消毒。豬欄舍消毒要根據泡沫劑屬性及當前疾病流行特點選用合適消毒液消毒整個豬舍,消毒后開啟風機干燥,冬、春季節可配合暖風爐烘干12h。冬春季節,由于氣溫較低,為了減緩消毒導致舍溫下降對豬只造成冷應激,要選擇在中午或中午前后進行消毒。夏秋季節,中午氣溫較高,舍內帶豬消毒在防疫疾病的同時兼有降溫和除塵作用,選擇中午或中午前后進行消毒也是科學的。
豬場要做好疫苗運輸和保存工作,疫苗全程保障冷鏈運輸,盡量縮短運輸時間,疫苗轉運需全程跟進。疫苗抵達前置功能區,對外包裝進行采樣;然后拆除外包裝,噴淋、擦拭或浸泡消毒,按要求儲存,檢測結果合格后,使用專用封閉車輛送至生活區。根據豬場免疫程序與生產流程確定免疫具體時間與免疫豬群。特殊豬群(如發燒、減料、發生疫病)免疫計劃可推遲,但需要上報獸醫及生產負責人,獲得批準后執行。此外,免疫細菌活苗前后5d 禁止使用各種抗生素,疫苗免疫前1d 開始使用3d 電解多維。活疫苗稀釋后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用完,一般夏季2h,冬季4h。
由于規模化豬場的養殖密度大、通風條件差,會造成寄生蟲大量繁殖,引發疫病產生[3]。后備豬驅蟲由后備舍飼養員按本場相關要求驅蟲,嚴格按照獸醫制定的驅蟲程序執行。成年豬驅蟲每年定期4、10 月,具體驅蟲時間可根據驅蟲前寄生蟲的普查或抽查結果及上一次驅蟲后的效果來進行適當調整。
豬群體外寄生蟲的驅蟲要與體內寄生蟲的驅蟲配合進行,注射體內驅蟲藥(通滅等)24h 后,使用雙甲脒(特敵克等)軀體表寄生蟲,使用高壓沖洗槍調小壓噴淋豬身,至完全濕透,尤其是肚腹部、四肢內側、耳朵內等部位。噴淋豬群時同時噴淋環境直至濕透。驅蟲后的糞便要及時收集驅蟲后的糞便,第一時間放進發酵罐中進行生物熱堆積發酵(外覆薄膜),防止蟲卵擴散。
豬場一旦發現突發疫情要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和決斷,區域獸醫師、生產經理接到場長匯報后,對能處理范圍之內的問題應立即做出指示,并匯報至分公司總經理,如有必要要馬上趕往發生地參與處理,及時組織生產獸醫和其他相關人員進行會診,分析原因并確定問題的性質,做出初步的解決。同時豬場要積極主動加強與當地動物疫控機構的合作,在遇到突發可疑疫情時共同采取果斷措施,按照“早、快、嚴、小”原則進行處置[4]。
豬場可采取的緊急處理措施為實行封場管理,嚴格控制人員進出。對發生疫情的場封鎖隔離,安排專人負責,杜絕人員在各區間流通。在疫病確診前嚴禁員工出場,暫時減少休班人員,風險區域內物品只進不出。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銷售病死豬,按照場內處置流程進行處理。提高員工的自我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措施,保障員工情緒穩定,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