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萍 王展光
(貴州凱里學院 貴州凱里 556011)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2006年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經濟發展的大潮影響下,其傳承面臨困境,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同時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高雷基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歷史、地理和社會狀況,對侗族鼓樓和風雨橋的造型藝術、設計和建筑形態展開研究[1]。趙巧艷認為現階段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存在功利性、封閉性、程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建筑營造技藝面臨瀕危、衰減、變異和消失的困境,應進行整體性、活態性和需求性保護[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用數字化手段保護與傳承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研究成為熱點,何成戰認為構建傳統侗族建筑數字化平臺,可實現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與開發同步并舉[3];徐晨帆利用動漫傳播,拓寬了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播渠道[4]。
高校是培養現代技術人才的搖籃,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推廣走在時代前列。基此,本文對高校在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展開數字化傳承進行分析,探討高校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優勢,通過數字化采集和存儲、復原、再現、展示與傳播等方式,采用多樣的數字化傳承路徑,將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融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為保護和傳承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服務。
民族地區高校承載著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重任,且對本地區民族文化傳承具有地緣優勢,是本地非遺傳承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區高校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進行數字化傳承,既能提高民族營造技藝傳承的質量,同時也能提高高校數字化水平,起到相互促進作用[5]。
首先,侗族木構建筑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另還包括吊腳木樓、寨門、井亭、戲臺等。傳統木建筑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鉚連接,接合縝密,結構牢固。但隨著侗族人民大部分都外出務工,侗鄉本土文化的快速弱化,新建民居更多采用現代材料;另因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青壯年少,愿意從事木工行業的人更少,使得侗族木構建筑的營造技藝的傳承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民族地區高校針對這種局面,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侗族木構營造技藝類進行數字化處理,實現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保護和傳承。
民族地區高校學院可以將侗族建筑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之中,可以聯合社會、政府和企業的力量,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有助于特色發展。
其次,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主要存在于貴州、廣西和湖南三省交界地帶的傳統村落,三省的民族地區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與地緣優勢,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傳承與創新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
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近年在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進行了許多嘗試,其與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合作開展侗族民居營造技法調研,到肇興、堂安等傳統村落采集了大量的數據。建筑工程學院還利用土建類專業的民族建筑實訓環節,帶領學生深入侗寨,通過照錄音、錄像、無人機等現代數字技術進行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收集。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開設BIM建筑信息模型課程,探索將采集的數據和BIM相結合,通過BIM、AR和VR等現代科學技術,形象直觀地復原和再現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
貴州大學通過傳統村落空間認知與傳統建筑營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將黔東南州大利村作為仿真案例,按整村展示、節點深化、虛實匹配、文化賦活的虛擬仿真思路和技術方法,解析傳統村落“空間-節點-活動”知識鏈,包括傳統資源要素解讀、村落文化空間識別、鼓樓建筑構件組合、傳統木作技藝認知等4個實驗模塊和15步交互式操作步驟,讓學生在三維虛擬仿真環境中開展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的匹配認知,將抽象的非遺和具體的傳統建筑形態串聯起來,掌握鼓樓營建過程和傳統技藝。
人類對非遺的傳承主要通過“活態”實現,高校對非遺的數字化傳承,數字化只是手段,最終還是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實現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高校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的主要目的,即保護民族營造技藝,服務社會發展需要,培養侗族木構建筑專業人才。因此,高校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的策略如下:
在終身教育理念指導下,學生不僅包括在校學習的學生,也包括社會上受教育的大眾。當下主流文化占領了大部分的傳播媒介、傳播渠道和媒體受眾。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由于其技藝掌握人少、技術專業性強、技藝展示緩慢、傳播方式陳舊等因素,使得侗族木構營造技藝在高校的教育傳承中出現邊緣化現象,學生的知曉度不高。
學生是高校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的重要對象與參與者,而專業技術的掌握需要理論與實踐的密切配合。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豐富的相關校內外活動。例如: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田野調查;學生的侗族木構建筑信息模型優秀作品展示;校內外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比賽;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類非遺傳承人的講座等。在利用傳統媒介基礎上,再借助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學生喜用的新媒體傳播媒介,通過網絡快捷地向學生傳遞,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生動直觀地知曉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情感上產生共鳴,引發對侗族建筑文化的認可,自覺承擔起傳承與創新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責任。
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目前已經對13個傳統村落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13 份,調研民居 1978 棟,詳細測繪民居 100 棟,測繪鼓樓 26 棟,測繪風雨橋 23 棟,寨門 10 棟, 亭子22 棟,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民族建筑50 多棟,采訪民間藝人 123 人[6],并在此基礎上開設了“黔東南傳統村落和民族建筑”微信公眾號,獲得近400人的關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傳播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效果。
貴州是侗族木結構建筑與營造技藝的富集地,其中又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為突顯。目前,黔東南州是貴州省唯一的國家級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是全國侗族文化的中心區域。位于黔東南的綜合性本科院校——凱里學院,充分利用地域、人才與技術優勢,成為全國首批獲得國家非遺培訓項目的高校,現已開展銀飾、蠟染、刺繡等非遺人群培訓,增強了高校的文化傳承能力。
為傳承與發展侗族民族建筑技藝與文化,加強學科建設,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已建成“黔東南民族建筑研究中心”,中心整合校內專家力量,借助高校人才與智力密集的優勢,充分發揮理論結合實踐的特色,啟動“智慧民族建筑非遺建設行動”,推進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信息化建設,運用數字化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數據庫建設,以促進對侗族木構營造技藝的科學保護,并通過相關課題的開展進行學術研究,使黔東南民族建筑研究中心成為高校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的基地。
貴州省地方高校土建類學院的專業教師現以中青年為主,學位大多為碩士,少數是博士。以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為例,截至2020年7月,專職教師40名,50歲以上教師2人,41至49歲教師6人,40歲以下教師32人,占比80%;其中博士4人,碩士18人,教授4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7人,高級職稱占比例27.5%。學院的專業教師都是土建類科班出身,而侗族木構建筑是典型的鄉土建筑,其營造技藝扎根于侗寨,成長于侗寨,專業教師的鄉土建筑素養有待提升。
為提高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可通過多種維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例如:對侗族木構建筑感興趣的土建類專業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和田野調查,學院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對相關課題的申報與項目的開展予以適當的優先推薦。聘請侗族木構建筑非遺傳承人和民間建筑工藝大師來高校開展講座和實習指導,以提高師生的營造技藝水平,共同合作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的數字化研究。在人才引進中,多渠道、多方位引進具有木構營造技能人才。通過多措并舉以期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復合型民族建筑師資隊伍,以提升專業化水平。
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兩種形式,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在民族建筑營造技法實訓進請當地經驗豐富的工匠與非遺傳承人到學院指導學生實訓,加強與傳統工匠的聯系,鍛煉教師隊伍,為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提供師資保障。
課程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對于學生而言,課程是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和素質的重要資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屬優質教育資源,高校應將其導入土建類課程教學,為侗族營造技藝的“原真性”保護和“活態”傳承培養豐富的人才資源和接受人群,培養“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人才。
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以土建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本,在保證土建類專業知識體系和核心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民族建筑理論課程點面結合,民族建筑實踐課程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大力拓展第二課堂和專業競賽,開發地方侗族建筑教育資源,形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課程體系。學院的土建類專業開設《黔東南民族木結構》《黔東南民族建筑設計》《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BIM與民族建筑設計》《黔東南民族建筑營造技藝》等民族建筑課程[6],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將民族土建理論與木結構實訓相融合,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民族土建人才。學院現在籌備建設侗族民族建筑的線上精品課程,以適應高校數字化教學的時代發展趨勢。
現代信息社會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度的知識化與信息化。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數字化傳承需要高校,特別是民族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其學科綜合、人才集中、新生力量不斷、信息資源富集等優勢,積極開展民族建筑科學研究,提升數字化傳承的科學水平。因此,高校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科研,需突破傳統的人類學、建筑學、語義學、民族學、符號學等純學術領域,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激發文化潛力,實現科研創新。
凱里學院承擔了貴州省科技廳“黔東南民族建筑營造技法及產業化工程中心”平臺項目; 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黔東南民族建筑文化引入土建專業特色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貴州聯合基金項目“黔東南傳統木結構綠色產業化研究創新團隊”, 黔東南州科技計劃項目“大數據背景下苗侗非遺教育資源建設研究”,黔東南州改革發展重大課題“黔東南州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等。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讓高校教師深度參與到侗族木構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使得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高校數字化傳承通過眾多學者和專家的參與實現科學化。
貴州省充分整合全省非遺資源力量,采用數字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積極組織專家、項目負責人、項目保護單位、執行團隊在田野實地走訪的基礎上,通過口述片、傳承教學片、項目實踐片、綜述片等形式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藝,現已完成三批共3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涉及的項目有侗族大歌、苗族古歌、水書習俗、刻道、侗戲、亞魯王、皮紙制作技藝、茅臺酒釀制技藝、玉屏蕭笛制作技藝等。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受施工期長、技術復雜、傳承人年老體弱等因素影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高校盡管有傳承優勢,但僅靠一己之力,難以全面成功地完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數字化,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局)、企業等相關部門與專家通過協同聯動機制,打破傳統工作界限,跨省跨境,加強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整合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信息資源,構建資源共享平臺,共同完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數字化建設。而楊光錦和陸文禮分別是貴州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人,兩位老前輩都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現已80歲左右,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已刻不容緩。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貴州凱里學院建筑學院加強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數字化建設,不斷探索數字化傳承方式,運用新式媒體、成立民建中心、多維共建師資、導入土建教學、開展課題研究、協同聯動機制等實踐探索,實現了高校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數字化傳承的知曉化、基地化、專業化、課程化、科學化和整合化為其他高校民族建筑營造技藝的數字化傳承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