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群/顏維琦/曾 毅/王冰雅
2021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中,受突變極端天氣影響,氣溫驟降,參賽人員出現身體不適、失溫等情況,最后造成21人遇難,8人輕傷。
失溫可以致命且易被人忽視,亟待引起公眾的重視。為此,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創傷醫師分會常委兼重癥醫學專業主任委員陳爾真和國際心臟協會心血管急救培訓中心導師陳敏華,并根據采訪內容和陳敏華提供的資料,整理了失溫癥相關科普知識,希望能盡可能避免因失溫而失去生命的悲劇。
失溫癥指人體熱量流失大于熱量補給,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溫度降低,并產生一些寒戰、心肺功能衰竭等癥狀,甚至最終造成死亡的病癥。
陳爾真告訴記者:“低溫暴露造成的失溫癥,其實之前一直有零星散發病例,在南方少見,在東北地區,進行單獨的戶外活動就有可能遭遇。失溫癥患者主要是心血管系統受損,通常身體其他臟器沒有受到損害,如果及時被發現,進行現場復溫、心肺復蘇,送進醫院進行醫療干預,有搶救成功的可能性,但這是生命和時間的賽跑。”
陳爾真說:“當地氣溫驟降,運動員多是輕裝上陣,一旦暴露在低溫環境下,人體產生的熱量與環境發生交換,最初的表現是發冷、發抖,當體溫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逐步失去自我調節能力,出現抽搐、意識模糊,以至心臟驟停的情況?!?/p>
一階段輕度失溫:體溫從正常的37℃下降到34℃。在這個階段,身體橫紋肌出現顫抖,心跳速度變得很快,呼吸頻率明顯變高,還會出現尿頻以及行動遲緩、步伐失衡等癥狀。
二階段中度失溫:體溫下降至29℃。當失溫到達第二階段的時候,身體肌肉不再抖動,而思維會變得恍惚,頭腦變得比較昏沉,產生幻聽的癥狀,并且會發生視力、語言障礙。另外,由于皮膚感受器出現反常現象,還會感覺自己很熱。
三階段嚴重失溫:體溫繼續下降至22 ℃。到了這個階段,生命處于垂危狀態,開始陷入昏迷狀態,對疼痛沒有反應,呼吸頻率和心率大幅度減緩,出現低血壓,心臟可能出現心室纖顫。
四階段致命階段:體溫降到22℃以下。當失溫達到這一終末階段的時候,就會出現肌肉僵硬、心跳和呼吸變得微弱不易發現,很容易出現心室纖顫,生命隨時會終結。
陳敏華告訴記者,環境溫度、濕度、風力,是失溫最常見的3個直接原因,預防失溫主要從這三方面考慮,注意不要讓寒冷、大風和濕衣服三者同時出現。戶外活動中,要合理安排行進路線及作息時間,避免長時間暴露于低溫環境中。可以說,預防失溫的關鍵是“勤快”,要做到熱了脫、冷了加、濕了換,保持身體干爽,及時休息并補充熱量。
如遇到失溫,要讓患者離開濕冷和有風的環境,做好保暖,減緩或停止體溫繼續下降,并想辦法給患者補充熱量,包括食物和外部熱量,設法提高體溫。
在輕度和中度失溫階段,低溫患者還可以憑借自身熱量來予以改善,因此救治相對簡單:
1.脫下濕冷衣物,穿上干衣物并離開有風的濕冷環境。
2.如果可以吃東西,應盡快吃點溫熱含糖的食物。
3.在腋窩、頸部和腹溝處放置用衣物包裹的熱水袋或者平臥往睡袋里放暖水袋,也可以用施救者體溫傳導的方式。
4.意識模糊、狀態比較嚴重者,采用40℃溫水浸泡的方式進行復溫。
在重度失溫階段,失溫患者自身已經很難產生熱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幫助,除了以上處理方式,在必要的情況下還需要對患者使用心肺復蘇進行急救。但由于對中度以上失溫的救治非常復雜,且不一定有效,因此需要謹慎:
1.將患者全身包裹在保溫層(睡袋、衣物等)中間即用“三明治”包裹法,然后立即送醫院搶救,非必要不建議現場回溫。重度失溫患者在野外無法復溫到正常狀態,復溫只能拖延死亡,必須立即轉到醫院進行體內復溫,例如通過靜注、利用呼吸機加熱胸腔。
2.因為此時患者呼吸比較微弱,很多情況下需要采用人工呼吸進行輔助通氣(此時人工呼吸也是一種提供熱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