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第六人民醫院 江承書
西醫在治療腫瘤的過程中,通常主張以驅惡為主,即找到病灶,切除病灶,杜絕癌細胞的擴散。對于不能進行手術的患者,則采用放化療的治療方案,以化學藥物清理體內的癌細胞。以上方案都注重先驅惡,而對保本有失關注,雖短期內會使腫瘤縮小,但后期仍會復發,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優勢與特色,在長期與癌魔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與方法已成為治療惡性腫瘤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減少放化療、靶向藥物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預防腫瘤復發轉移,延長患者生命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2019年9月,國家衛健委聯合十部門發布《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指出:“在腫瘤多學科診療工作中,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和優勢。”
但單用西醫或者中醫都不能使患者得到理想的治療結果。因此,患者及其家屬,應盡早聽從醫生的安排,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爭取最理想的療效。兩者的結合應用,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手術患者:根治性手術是多數癌癥的首選治療手段,對有些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也可以接受姑息性手術,其目的在于解除患者的痛苦,減輕主要癥狀,改善生存質量。手術的優點在于療效直接,但同時對人體創傷較大,使患者免疫力降低,對疾病抵抗力下降,并且手術后容易產生一系列并發癥,甚至給殘存的腫瘤細胞帶來可趁之機,反而導致病情惡化。因此,癌癥患者術后有必要及早介入中醫藥治療,以扶助正氣,促進機體迅速恢復,預防腫瘤復發。此時,可以適當食用一些有補氣、收斂功效的食物或藥物(如鴿肉、芡實、太子參、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以健脾和胃,補氣生血,調節機體陰陽平衡,將可能殘存的腫瘤細胞扼殺在“萌芽”狀態,為防治復發和轉移設下第一道“屏障”。
針對放化療患者:放化療容易引起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等,產生腰酸背痛、頭暈耳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如不及時糾正,人體得不到水谷充養,將導致正氣不能抗邪,體質下降,癥狀明顯,加速病情惡化。針對這一系列毒副反應,中醫藥有巧妙的應對方法,比如,對于骨髓抑制,可使用具有益氣養精、補腎生髓作用的中藥;對于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胃腸道反應,使用具有扶正與清熱化濕作用的中藥,可以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增效”是指中醫抗癌以“扶正祛邪”為基本原則,將具有一定殺瘤作用的清熱解毒藥物與提高免疫力的扶正藥物配合,共奏抗腫瘤之功。以胰腺癌為例,中醫認為其主要病機是濕熱郁結成積,治療以清熱消積為主,伴有脾虛者佐以健脾藥物,血淤明顯者加用化淤藥。
針對晚期患者:對于晚期癌癥患者,西醫可用的辦法不會很多,如果用中醫辨證施治,通過對整體的“扶正”或調理,則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一點已得到業界共識。“扶正”要依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孰盛孰衰而有的放矢,比如,對于脾胃虛弱的患者,要用健脾益氣、健脾和胃或健脾化濕等法,常用藥如北芪、黨參、茯苓、白術等;對于體弱血虛的患者,要將養血法多與健脾法、補腎法同用以增強補血功效,常用藥有阿膠、紫河車、枸杞子、當歸等;對于久病及腎者,要用滋養腎陰、溫補腎陽等法,常用藥有生地黃、女貞子、何首烏、黃精、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