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人民醫院 嚴和強
隨著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CT和核磁共振(MRI)檢查逐漸成為醫院常用的檢查手段,可以查出病灶的具體成像,從而幫助醫生掌握患者患病部位的實際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有效依據。實際就醫過程中有些患者發現,有時做了CT還要做MRI,做了MRI也可能再做CT。這并非是醫院在想辦法掙患者的錢,而是這兩種檢查成像原理不同,對病變的顯示、判定各有優缺點,有時候兩種檢查相互補充才能對疾病進行精準診斷。下面筆者就來談一下兩者的區別以及該如何選擇。
CT 檢查是運用球管發射X射線穿透人體,通過探測器的檢測,可以觀察到X射線減退,最終將變化結果轉化為圖像信息。
核磁共振檢查是首先讓患者完全進入磁場,然后通過無線電射頻發生器發出射頻脈沖,射頻脈沖會促進人體內各個部分產生各種弛豫時間(即達到熱動平衡所需的時間),最終將所有檢測到的數據整理后再進行詳細計算,得到需要的圖像。
CT掃描速度快,檢查時間短,隨著64排、320排螺旋CT及雙源CT成像速度逐步提升,即使同時做頭部、面部、頸部、胸部和腹部的增強CT,也只需要幾分鐘而已,費用相對便宜;但CT本質為X線,具有一定的電離輻射,對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等不適用,一般人群也應避免短時間內多次檢查。
MRI 為磁場,無電離輻射,對人體無害,孕婦、胎兒等也可檢查,且可反復檢查;但費用相對較貴,其成像時間較長,短則8~10分鐘,長可半小時以上;檢查時需保持檢查部位不動,否則易產生偽影;磁體噪音大,少數患者進入狹小的磁體會出現不適、恐懼,且體內有心臟起搏器、金屬植入物等的患者不能檢查。
CT是依據人體組織間密度差異來發現病變,具有較好的密度分辨率,對顯示骨骼、空氣、鈣化等敏感,幾乎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檢查。但若兩種臨近組織缺乏密度差時,就不利于病變檢出。MRI因不同組織氫質子含量不同而MRI信號不同,通過豐富的信號變化更易發現病變,但若受檢部位氫質子含量少,則信號會極低,故不適用于肺、胃腸檢查,對骨皮質、鈣化的檢出也不敏感。
下面列舉部分組織病變適用的檢查——
胸部病變因肺含氣,具有良好的密度對比條件,故適用CT。MRI不適合肺部檢查,但對縱隔囊、實性占位的鑒別具有優勢。
骨關節、軟組織疾病因可行多平面及三維成像,故CT對顱骨、脊柱、四肢關節骨折的顯示更直觀,常能發現X線片不能顯示的更多骨折。MRI亦可檢出骨折,但不做首選,多用于脊柱、關節檢查,有利于隱性骨折的檢出、新鮮或陳舊性骨折的鑒別;同時能評價周圍軟組織、肌腱、韌帶損傷情況,常作為CT檢查的重要補充。而軟組織病變常常缺乏密度差異,故不適合CT檢查。
顱腦、脊髓病變對急性顱腦外傷、腦出血,CT能及時發現出血種類及出血量。MRI對急性期腦出血不敏感,但對腦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腦梗塞的診斷明顯優于CT。此外,因MRI消除了骨骼偽影的干擾,對神經脊髓炎癥、腫瘤的診斷明顯優于CT。
腹部病變CT對腹部閉合損傷、急腹癥能及時檢查、有效診斷;泌尿系結石幾乎為鈣化結石,胃腸道含氣,故兩者也更適用CT檢查。MRI則能夠清晰顯示宮內膜及肌層,有助于附件囊實性病變鑒別,對子宮附件病變檢查優于CT。對于腹部實質臟器腫瘤,CT和MRI均可,且兩者常用對比劑增強,但CT用碘劑,碘過敏者及甲亢患者不適用,而MRI多使用釓劑,無過敏風險。
心血管病變CT需用碘劑行血管造影,適用于顱內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的檢查、評估,但碘過敏者有過敏風險。MRI則不需要對比劑就能直接血管成像,但對管壁鈣化顯示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