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燕
(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鎮綜合服務中心 135022)
在養牛業中,奶牛難產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奶牛難產的常見問題為胎兒難產、產力難產和產道難產。經產牛更容易難產,不健康的奶牛也更容易難產。這兩種類型的奶牛通常有產力性和產道性難產,包括陣縮、努責及羊水早破。此外,初產牛容易出現胎兒難產,育種和飼養不當的奶牛也容易出現胎兒難產,包括胎兒不正、胎兒發育過快等。與此同時,奶牛圍產期過肥,飼糧濃度過高及奶牛運動量不足同樣會導致奶牛難產的發生。因此,在奶牛場,一定要科學合理的飼養奶牛才能降低奶牛難產率的發生,提高奶牛場養殖效益。
奶牛生產過程中早期育種是奶牛難產的重要原因之一。繁育人員應根據奶牛的生理階段和病理階段合理確定首次配種時間,即適配期,可以通過分析營養水平、個體生長發育和品種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的首次交配時間[1]。生產中,牛的初配期在18~24 個月。牛的第一次交配年齡應在24 個月以上,與此同時,奶牛的體重應達到200~350kg。在這種情況下,奶牛達到生產中首次配種的基本要求,如果達不到,則需要推遲養殖周期。此外,其他因素如牛的繁殖和飼養方法,根據不同地區的差異和繁殖需求對奶牛進行合理配種和繁殖管理,確保奶牛體重、年齡和其他因素能滿足奶牛配種的要求,否則很容易造成難產。
奶牛的飼養管理水平與犢牛初生重有密切聯系。如果犢牛體重過大,會增加奶牛難產的風險,尤其是2 歲以下的奶牛。出生體重的影響隨著奶牛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采取科學合理的飼養方法是保證奶牛生產的前提。發生營養不良可能是飼喂不當,會影響奶牛的正常生產及胎兒的健康。特別是在妊娠的最后3 個月,要控制奶牛營養,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會導致營養不良,太多會導致難產。如果一味選擇高質量、高蛋白的飼料,會導致奶牛變肥,胎兒在體內的體重會增加,從而提升難產的可能性。針對此現象,增加奶牛的日常活動量,科學合理的控制高蛋白飼料的投喂量,適當飼喂粗飼料,以降低患肌營養不良的概率。
如果奶牛產道過窄,會使胎兒難以通過,如宮頸擴張和宮頸狹窄等都是產道狹窄的表現。先確定牛體內是否有羊水排出,如果沒有,先撕開胎膜,避免生產時間過長造成胎兒缺氧。如果母體沒有足夠的羊水供給胎兒,很可能是由于頸部狹窄和擴張。針對現象,應將手從直腸插入,然后通過人工刺激,達到良好的擴張效果,必須使母牛子宮頸放松[2]。
胎兒下位、橫向和側位分別是胎位不正的3 種情況。由于體位異常很容易發生難產,這也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難產。針對此現象,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糾正胎位,通過人工助產的方式解決難產問題。對于雙胞胎、畸形胎兒等,傳統的產科方法也難以幫助奶牛分娩,需要截肢或子宮手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牛肉價格也水漲船高。許多養殖戶都在追求大型牛來獲得更多的利益,因為大型牛可以生產更多的牛肉。因此,在育種過程中會選用利木贊、西門塔爾等大型肉牛。許多雜交犢牛出生體重已超過30kg 甚至超過40kg,從而容易造成難產。另外,胎兒體型過大時由于奶牛價格高,養殖戶會精心飼養,而且飼料營養豐富。胎兒有足夠的營養。與此同時,奶牛體內積累大量的脂肪,導致產道肌肉彈性下降,張力不足,容易造成難產。當奶牛出現運動量不足時,很容易產生過于肥胖的奶牛,而過肥直接導致奶牛難產甚至是死胎。因此,圍產期要適度提高奶牛運動量,但不能過度運動,防止奶牛受到驚嚇而流產。
在奶牛場,奶牛難產危害很大,嚴重影響奶牛場經濟效益。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首先,要做好品種選育工作,有研究表明,公牛和母牛品種都與難產的發生有關。因此,在選種時選擇的奶牛要適合當地氣候條件。選種時除了要考慮后代奶牛的產奶量,還要考慮奶牛、難產等因素。如娟姍牛的盆腔面積較大,因此,難產率較低,與荷斯坦牛雜交難產率較低。
為保證分娩和急救的合理性,在奶牛分娩過程中首先要診斷奶牛是否會出現難產問題。在診斷過程中,先聽牛的呼吸和心跳。如果奶牛長時間呼吸沉重、心率超過95、聲音遲鈍,可能是難產。其次,看看奶牛的體態,如果努責加深、雙腿有時會做出動作、表現出糞便無法排出或排出困難的狀態,則可能會出現難產。再次,通過觀察奶牛羊水破裂的一系列情況,如果胎糞排出2~4h 后量沒有增加,奶牛就會出現躁動。為了減少難產,必須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3]。
在奶牛飼養過程中,加強飼養管理,控制胎兒體重可以有效降低奶牛難產概率。有研究表明,胎兒體重與奶牛在出生過程中的體型密切相關,胎兒體重的增加多在奶牛妊娠期最后3個月。雖然犢牛出生重與產后犢牛的活力及成活率呈較強的相關性,但如果犢牛出生重量過大,會增加奶牛難產概率及犢牛的成活率。所以在奶牛妊娠后期必須給奶牛提供科學合理、營養均衡的飼糧,尤其是增加優質粗飼料的配比。與此同時,要加強奶牛的日常管理。良好的管理可有效降低難產發生率。奶牛難產多因奶牛不能生產而發生,奶牛不能生產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當。因此,有必要加強奶牛飼養管理,為奶牛提供優質的飼料,控制奶牛體重,避免奶牛超重或過瘦。每天給懷孕奶牛喂食適量的綠色多汁飼料,一方面可以補充營養,另一方面可以預防奶牛便秘。加強日常管理,保證奶牛每天適當鍛煉,增強奶牛體質,防止便秘、難產。
胎兒難產應根據產勢、產道和胎兒來分析,故難產可分為產力難產、產道難產和胎兒難產。其中胎兒難產較為常見,可通過助產治療,既能保證奶牛和犢牛的安全,又能防止奶牛在生產過程中生病或死亡。通常,牛應左側臥,兩個蹄尖暴露在外陰外。經過診斷可以知道奶牛正處于預期的產期,尿膜和羊膜已經破裂。以一頭牛為例,這頭牛精神狀態良好,年齡為3.5 歲,是第一次生育。在接近奶牛的過程中,奶牛出現一種輕微的恐懼狀態,迅速站起來,外陰暴露出來,牛蹄也回到產道內。面對這種情況,獸醫應先安撫牛,然后檢查牛產道,輕輕拉胎蹄,以確定胎兒是否存活。如果在拉的過程中有反應,說明胎兒是活的,需采取相應的助產措施。獸醫需要先把牛放下來,讓牛保持前高后低的姿勢。如果長時間不能站立,就應側臥保定。然后準備好助產工具,包括產科繩、溫水、凡士林等。工具準備好后開始助產。清洗母牛暴露的胎兒部位、會陰部和乳房,肌肉注射10ml 催產素或2 片垂體后葉激素幫助生產。助產師應洗手,修剪指甲,先用酒精消毒,然后用碘消毒,再將凡士林和潤滑油涂抹手上,然后將其深入牛的產道,牽拉胎兒的前肢和頭部,用右手舉起胎兒的脖子,慢慢向下移動胎兒并隨著母牛的努責拉出[4]。
在胎兒產出后要確認胎兒是否死亡,如果沒有死亡,清潔犢牛身上的胎膜和口鼻中的異物,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母牛產道和陰戶周圍,也可以采用400 萬IU 青霉素撒入陰道,使用3~4 支即可,避免出現感染問題。在母牛日糧中加入益母草粉,如果出現損傷出血情況,需先清創縫合,然后注射20~30ml 酚磺乙胺,如果母牛傷勢比較嚴重,在子宮灌注40ml 慶大霉素注射液,連續灌注3d。此外,補液治療也是比較常用的治療方式[5]。
在干奶期奶牛飼喂過程中,應以優質的粗飼料為主,輔助飼喂一些品質較好的精飼料,一定要防止飼喂高能量的全價料,從而有效防止奶牛過肥。而且在干奶期要補充足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尤其是鈣磷供給,防止奶牛產后癱瘓。在飼料配制過程中,盡量配制陰離子型日糧,有助于奶牛健康。其中,優質燕麥草是較好的選擇。在干奶期,適宜運動量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奶牛運動過程中,也要防止奶牛因受到驚嚇而流產,盡量讓奶牛在平坦的地面上運動,特別要注意地面不能光滑,防止奶牛摔倒。干奶期奶牛運動過量也會造成奶牛流產,因此,科學合理的運動是奶牛成功產犢的關鍵之一。
奶牛難產是奶牛養殖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合理有效地解決。奶牛場應及時了解奶牛難產的原因及臨床癥狀,加強奶牛預防和治療措施,與此同時,科學、合理的配制飼糧,從根本上解決奶牛難產問題,與此同時,必須做好奶牛飼養工作,采取合理的分娩和護理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奶牛場的經濟效益,促進奶牛場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