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喚晨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三道湖鎮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科 135200)
淘汰年老體弱、發情障礙、繁殖障礙的母豬的同時需不斷更新后備母豬,以保證豬群整體的繁殖性能。隨著規模化養殖發展,飼養密度逐漸增加,為保證后備母豬優秀的繁殖性能,必須做好科學的飼養管理工作。
后備母豬具有優良的繁殖性能,且能有效提高后代的生產性能。另外,后備母豬作為繁殖母豬的補充,是繁殖的后備主力。好的后備母豬能大大延長使用年限,減少更新損耗。
(1)后備母豬選擇時應挑選生長發育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機體健康的母豬。另外,還需注意生殖器官的發育狀況,選擇器官發育良好,有足夠乳頭數量且排列整齊的母豬。一般在高產母豬后代中挑選。
(2)通過系譜查詢母豬來源,了解其父母代生產性能。將產仔數多、仔豬發病率低、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的母豬所產的仔豬作為優選后備母豬[1]。
(3)了解疾病狀況。在購入或選留后備母豬時要對母豬進行嚴格的疾病檢測,防止后備母豬患病,造成養豬場經濟損失。
(4)后備母豬的選擇需分階段進行,以便及時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母豬。第1 次選留在母豬2 月齡。主要依據父母代性能的選擇。該階段選留數量一般為后備母豬需求量的2~3 倍。第2 次選留在4 月齡時進行。主要淘汰生長發育遲緩、體質差、生殖器官發育畸形的母豬。第3 次選留在6 月齡時進行。根據生長發育情況進行選擇,將發育差的母豬淘汰。第4 次選留應在初配時進行。淘汰發情不規律、屢配不孕的母豬。
后備母豬日糧應均衡、全面、多元化,以保證母豬能攝取足夠的營養。另外,后備母豬應注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補充,保證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從而提高后備母豬的代謝性能,減少后備母豬體況發育不良等問題。礦物元素中的鈣磷比例可直接影響后備母豬的生長速度和體增重。其次,后備母豬對維生素的需求高于育肥豬,因此,應及時補充VA、VE、VD、膽堿等。最后,應注意不能飼喂育肥料。后備母豬的能量和氨基酸攝入量應低于育肥豬[2]。
根據后備母豬體重進行分階段飼養,體重小于60kg 時可自由采食。體重高于60kg 時需進行限飼。60~80kg 每日飼喂量不得高于2kg。90~100kg 每日飼喂量為2.2~2.5kg。100~120kg每日飼喂量為2.5~2.8kg,130~140kg 每日飼喂量為2.8~3.0kg。
后備母豬在配種前15d 應提高20%的飼喂量,以促進排卵,提高受孕率。另外,適當飼喂青粗飼料,促進后備母豬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為保證后備母豬均勻度,應根據母豬體重進行分群飼養。選擇體重相近的豬一起飼養,保證豬群體重差異最小,降低彼此間的競爭,實現飼料、飲水的合理分配。另外,豬群飼養密度通常為1.8m2/只。保證母豬有充足的活動空間。隨著體重的增加,每欄飼養量量應逐漸降低。
4.2.1 對豬舍內溫度進行合理調整,以減少豬群環境應激
母豬適宜溫度為20℃左右。夏季后備母豬舍內應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減少熱應激對機體的損害。通常選用噴淋設備給母豬降溫。冬季做好母豬舍內保暖工作,關閉門窗,防止冷風進入。室內采用加溫設備,提高溫度。另外,冬季應做好通風換氣工作,降低室內有害氣體的堆積,提高室內空氣質量,保持環境干燥,減少致病菌繁殖。室內濕度通常保持在60%~80%,濕度過大會引發多種疾病。
4.2.2 做好母豬舍環境衛生工作
工作人員從仔豬開始通過稱重、清圈、撫摸等方式接近后備母豬,訓練其養成定位排便、采食和休息的習慣,便于保持環境衛生。
4.2.3 適量運動
后備母豬可通過適量的運動增加骨密度,提高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冬季由于晝短夜長,母豬應額外補充光照。
4.2.4 免疫接種
需對后備母豬進行多次免疫接種,以保證其獲得足夠的抗體。根據母豬日齡安排接種工作。母豬第2 次發情前應完成所有疫苗的接種工作。主要接種偽狂犬病疫苗、乙型腦炎疫苗、細小病毒病疫苗、豬瘟疫苗等,每種疫苗接種需間隔1 周。同種疫苗在首次接種半月后可進行第2 次接種[3]。
4.2.5 定期驅蟲
首次驅蟲可選用伊維菌素,連續飼喂1 周。隨后停止飼喂25~30d,再繼續喂食1 周,以后每間隔半年飼喂1 周,可有效驅除體內寄生蟲。對于體外寄生蟲可使用多拉菌素皮下注射進行驅除。母豬體內的細菌性病原可通過使用廣譜、高效、安全的抗生素進行凈化。選用多西環素、多維、替米考星3 種抗生素共同飼喂,連續飼喂1 周,可有效清除體內細菌性病原。
4.3.1 合理誘情
適配的后備母豬需進行調教誘情。與母豬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便于后期配種、接產和護理工作的開展。每天可將種公豬放入母豬欄內進行追逐、爬跨等直接刺激。另外,也可通過精液進行間接刺激。長期不發情的母豬可注射孕馬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進行誘情處理。為了發揮后備母豬的生產性能,在后備母豬體重達到130kg 后才可進行配種。配種需嚴格按照配種計劃進行,飼養人員還要做好發情、配種記錄。
4.3.2 發情鑒定
后備母豬通常在5 月齡時出現第1 次發情,初情期通常不規律,持續時間較長且發情癥狀不明顯,飼養人員需做好觀察工作,以免錯過發情期。后備母豬體況良好的情況下,初情期越早越好。發情前期后備母豬會出現采食量下降、不安、爬跨、排尿頻繁、陰戶紅腫有黏液分泌等現象。發情期外陰紅腫減輕,但分泌的黏液更加黏稠。按壓母豬背部時有明顯的靜立反射。發情后期采食量恢復正常,陰戶蒼白,無分泌物和腫脹現象。
4.3.3 適時配種
選擇適宜的配種時期,避免過早或過晚,造成母豬繁殖力下降。過早配種會導致母豬受胎率降低,且易發生難產現象,對后期生長發育十分不利。配種過晚會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初情期一般不配種,配種時間選擇在2~3 次發情時進行,此時母豬體重一般超過130kg,體況成熟[4]。后備母豬輸精后可通過按壓母豬背部、腹部和陰部等部位促進精液的吸收。通常輸精時間控制在3~5min,不宜過快或過慢。為提高受孕率可在第1 次輸精后10h 后進行第二次輸精。
后備母豬作為養豬場重要的繁殖力補充,是豬群良好繁殖力的重要保證。做好養豬場后備母豬的科學管理,為后備母豬提供舒適、清潔的生長環境。做好營養補充及疾病預防工作,降低疾病造成的繁殖性能下降。做好后備母豬的繁殖管理工作,準確記錄母豬發情及配種時間,增加受孕率,提高養豬場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