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王化江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畜牧獸醫站 223900)
奶牛業是江蘇重點發展產業,2020 年末,全省共有奶牛存欄12.9 萬頭,共建有奶牛規模養殖場88 個,但相較于2018 年略有下降,這是因為在江蘇省綜合整治養殖場污染行動下,部分環保不達標的養殖場被一一關停,導致整體產量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發酵床技術作為一種生態養殖技術誕生并被大力推廣,從根本上解決了奶牛養殖場糞便處理及環境污染問題,結合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2020 年末全省糞污綜合利用率96.7%,實現了奶業生產與生態協同發展。
發酵床技術的核心是應用有益微生物菌群持續、穩定地將奶牛糞便轉化為有機物,實現無污染、零排放的目標,是當下畜牧養殖業中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生態養殖技術[1]。奶牛糞便中含有大量水分,部分蛋白質、脂肪、纖維素和微量灰分,生物發酵床技術便是利用微生物菌群的有氧呼吸產生大量酶,將糞便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為CO2和H2O,并同時釋放大量熱量。此外,在牛舍(欄、圈)中使用發酵床技術,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會以奶牛糞便中的營養物質為基礎進行大量快速繁殖,有效抑制和滅殺病原微生物的產生,降低奶牛病害發生概率,還能達到無異味、免沖洗的效果,為奶牛健康生長奠定基礎。
宿遷市是江蘇省奶牛產業主產區之一,為重點推進奶牛業發展,宿遷市積極開發利用泗洪縣優質自然資源條件,建立奶業基地。為深入貫徹江蘇省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普及行動(2019~2022 年),泗洪縣積極引進發酵床技術,全面推動養殖場污染治理現代化建設,打造生態健康養殖基地。應用發酵床的牛場、牛舍與普通牛場要求一致,但無需建立地下排污系統,也無需設置臥欄架與刮糞板等糞污處理裝置,只需確保地面平整即可,通常建設在水泥、三合土、紅磚等平整地面上,并鋪設50~80cm 的發酵墊料用于接種發酵菌群,泗洪縣屬于重點奶牛養殖基地,原本便擁有大量牛場和牛舍,只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建,拆除刮糞板等設施即可。
奶牛場發酵床的墊料需要具有透氣性強、吸水性好、耐腐蝕、踩踏后不易結板的特性,目前,泗洪縣較為常用的發酵床墊料主要為稻殼、鋸末、秸稈、麥麩等,不同區域牛場可根據周邊條件選擇適宜墊料。泗洪縣屬于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常年有高溫高濕梅雨季節,由木屑制成的發酵床經過奶牛踩踏后很容易出現板結現象,因此,可以將木屑與稻殼搭配使用,按照6:4 的稻殼:木屑比例進行配比后,鋪設在牛舍臥床區域,并均勻配撒專用菌劑,能顯著增加奶牛躺臥時間與舒適度,避免對牛體造成傷害,又不會對后續糞污處理造成影響,發酵床的使用期限一般為2~3 年,養殖者需要注意定期更換。
微生物是發酵床墊料發酵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微生物菌劑多為復合菌劑,如纖維素降解菌、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屬、乳酸菌類、厭氧消化鏈球菌等,對奶牛養殖場污染物降解處理效果遠遠高于普通單一菌劑,奶牛養殖場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復合菌劑。確定好微生物菌劑后,將其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混合并均勻撒在墊料上,再用機械進行翻耕,確保有益菌種與墊料充分混合后正式投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為確保菌種有效分解活力,每間隔3~4 個月就需要補充有益菌,補充比例為初始投入量的5%左右。
發酵床的維護能確保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優勢地位,從而使微生物菌群處于較高降解水平,為奶牛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長環境。一方面,發酵床在使用過程中,部分墊料會隨著糞便的分解被消耗,為保持發酵床持續發揮其作用,當墊料比例降至90%時應及時補充,并確保補充的新鮮墊料與微生物菌劑充分混合。另一方面,做好墊料水分管理,以采食通道中的墊料為例,倘若采食通道墊料水分過高,牛舍中臥床墊料水分較少,便可將兩者進行翻耕混合,倘若牛舍中臥床墊料同樣水分含量過高,則需要將這部分墊料運送至牛舍外進行晾曬,等到水分含量減少后再運回牛舍進行循環使用。同時,墊料及微生物管理的另一重點是做好定期翻拋,確保發酵床中氧氣含量維持在正常水平,即有益于微生物菌群分解糞便,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通過定期翻拋能長期保持發酵床的通透性,延長發酵床使用壽命具體翻拋步驟如下:(1)上牛后7~10d 進行第一次翻拋;(2)第一次翻拋后每間隔2~3d 一次,翻拋深度為25~35cm;(3)每間隔15d 進行一次深度翻拋,將墊料徹底翻動混合。
奶牛具有集中定點排泄糞尿的特點,為避免發酵床上糞便分布不均勻,需要加強疏糞管理,通過人工作業將糞便均勻疏散在發酵床上,并埋入墊料中,確保發酵床水分一致,提高糞便分解效率。以泗洪縣為例,泗洪縣奶牛養殖場中,針對6 個月至開配月齡的后備奶牛,一般2~3d 進行一次疏糞管理;泌乳牛每天進行兩次疏糞管理,早晚各一次,確保奶牛糞便與墊料的充分接觸,使得微生物快速分解糞便。值得注意的是,夏季高溫高濕季節時需要每天將新鮮糞便掩埋至墊料下,掩埋深度約20cm,能抑制蠅蛆的產生[2]。
發酵床的使用顯著降低了奶牛養殖成本投入,具體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1)節省地下排污設施、糞污處理設施、牛舍取暖及床墊設施的鋪設,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建造成本和后期維護成本;(2)發酵床只需要定期翻拋和維護即可,無需額外采取措施處理糞便,降低養殖人員工作量,繼而減少人工成本;(3)發酵床平時所需機械為鐵锨、旋拋機,無需購置鏟車、刮糞板等糞便收集與處理設施,降低了機械設備成本投入與維護費用;(4)發酵床中有益微生物菌群抑制和滅殺了病原菌的產生和繁衍,降低了奶牛發病率。
研究表明,在影響奶牛健康和性能的諸多因素中,環境占比30%~40%,營養占比40%~50%,遺傳占比20%,而奶牛躺臥時間是判斷奶牛舒適度的重要原因,張振斌等研究發現,使用發酵床技術的牛場奶牛躺臥率為75.05%,遠遠高于64.74%的拴系式奶牛飼養方式,可見發酵床技術能提升奶牛躺臥舒適度[3]。同時,研究表明,使用發酵床技術的牛場,奶牛日均產奶量增加5.31%~7.85%,也相應提升了奶牛品質,降低了牛肉及奶制品中的藥物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