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夏夏
(江蘇省啟東市南陽鎮畜牧獸醫站 226232)
中國是農業大國,蛋雞養殖在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規模化養殖中飼養密度大,蛋雞患病率高,而交叉感染與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導致病原體耐藥性增強,并且畜牧產品藥物殘留情況嚴重,同時還會帶來生態環境。生產綠色、安全的雞蛋已成為社會共識,也是蛋雞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蛋雞養殖產業是啟東市農業發展的關鍵性產業,推廣規模標準化蛋雞無抗高產養殖技術是蛋雞養殖業發展中的重點。本文對規模標準化蛋雞場無抗高產養殖技術要點進行論述。
根據市場需求,確定飼養的蛋雞品種,目前在啟東地區,褐殼蛋雞養殖技術相對較為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同時褐殼蛋雞所產蛋的破損率低,自身機體適應能力強,抗應激能力強,是當地養殖戶的優選品種。在挑選雛雞時,通過“查、看、聽、觸”4 個角度選擇生長性能良好的雛雞。
(1)查。查清種雞場的飼養管理水平和疫病發生情況,了解雞群免疫接種程序。
(2)看。觀察雛雞健康狀況,精神情況,采食狀況等,判斷雛雞群均勻性,以及是否有精神不振,排便不良等異常情況。
(3)聽。健康雛雞的叫聲清晰洪亮,弱雛可能會出現嘶啞或尖叫的情況。
(4)觸。通過觸摸判斷雛雞腹部大小,以及卵黃吸收情況,感受雛雞掙扎時是否有力。
(1)蛋雞場應遠離人群,居民區及其他生產區。并且地勢平坦、背風、具有良好的排水條件。
(2)蛋雞養殖場內要有充足的水源供應,水質符合飲用標準。電力穩定,同時配備場內應急發電裝置。
蛋雞場的四周需要建設高圍墻及防疫溝,嚴格區分生產區和生活區,并在其間設立隔離帶。設置場內凈區、污區。場內的所有人員和物品需遵循凈區到污區的走向。生產區分別設置育雛、育成和產蛋舍,并劃分獨立的生產小區,各個獨立生產小區之間要有50m 以上的隔離距離,每個小區內的各個雞舍之間也要留存距離,同時養殖場內完全實行全進全出制度。
良好的飼養環境是保證蛋雞健康、提高蛋雞生產性能的基礎條件,是規模標準化蛋雞無抗養殖中的關鍵措施。養殖環境不佳普遍表現為養殖密度過大,養殖場內分布不合理,雞舍周圍噪音過大,通風不良等。要想做好蛋雞環境控制工作,首先要在選址時考慮交通,光照,排水,周圍環境等要素,同時要合理劃分養殖場內的空間,保證養殖與環境協同發展。其次,調控養殖場內的環境,包括濕度、溫度、通風情況、衛生條件等。
規模化養雞場應明確劃分生產區域與行政區域,減少區域間的人員流動,避免行政區域與生產區域造成影響。車輛進入養殖場要進行徹底消毒,消毒池長度應大于汽車輪子的周長,寬度要保證車輛通過,消毒池內可以使用1%的燒堿水,保證消毒工作徹底。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域前應進行更衣、消毒處理,避免將外界病原體攜帶進入養殖舍,造成雞群患病。
養殖場內的工作人員也是重要的病原體攜帶者,因此,工作人員從外界進入養殖場后應進行3~5d 的隔離,避免攜帶病原體進入養殖場。嚴禁養殖場內的工作人員在雞舍中流動,僅可在本雞舍進行作業,避免各養殖舍之間的病原傳播。進入養殖舍前應在更衣間更換工作服、帽子、鞋,工作服不可以穿出生產區域,使用后應及時清洗,并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工作人員更換生產區域專用鞋后,通過腳踏消毒池后進入生產區域,從養殖舍出來后重復腳踏消毒池[1]。
規模化雞只飼養應實現整棟雞舍的“全進全出”制度,避免雞只在飼養過程中混舍飼養,造成雞只出現交叉感染。雞舍內雞只整體出欄后需要對養殖舍內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工作,避免出現病原體殘留,影響下一批次的雞只健康。首先對雞舍內的雞糞、墊料進行清理,同時對養殖舍內的蜘蛛網、塵埃等進行清掃。隨后對雞舍墻壁、地面、雞籠及頂棚等區域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若條件允許,在水干后可使用火焰消毒器進行灼燒。然后噴灑消毒藥、熏蒸處理,經過以上流程可以有效殺滅舍內95%以上的病原體,實現保護下一批次雞只健康的目的。
育雛階段對環境的要求較高,溫度應控制在25~35℃,濕度保持50%~70%,并且通風良好。育雛第一周照度應在15~20lux,每日23h 光照,一周后照度調整至51Lux,每日8~9h即可[2]。
雛雞破殼36h 后約有33%開始出現啄食行為,應先給雛雞提供充足的飲水,保證水源品質。充分飲水2h 后將碎粒料均勻放于料盤中,連續1 周。自雛雞破殼9d 后可使用自動喂料車進行投食,為保證雛雞健康,提高飼料利用率,應做到少喂勤添。
為了避免雛雞在飼養過程中相互啄斗、造成飼料浪費,需要對雛雞進行斷喙處理。7~10 日齡的雛雞上喙斷去1/2,下喙斷去1/3,需要注意的是,雛雞健康狀況不佳、免疫接種前后可暫緩斷喙時間,避免斷喙給雛雞造成影響[3]。
雛雞飼養結束后需要對雛雞進行分舍飼養,將雛雞合理分至多個育成舍,雛雞分群時需根據雛雞的體重進行分群,保證每個育成舍或雞籠內的個體沒有明顯差異,避免搶食、毆斗。需要注意的是,分群時發現弱雛應進行淘汰或單獨飼養,避免混群飼養造成弱雛受到攻擊。
育成階段是雞只進入高速生長階段,為保證生長速度,應為雞只提供充足的全價飼料,并且保證養殖過程中的環境適宜。為了保證雞只健康,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避免患病。
育成雞11~14 周齡可轉群進入蛋雞舍,轉群時應選擇好天氣,避免惡劣天氣轉群造成雞只出現應激反應。轉群后在雞只飲水中添加適量電解多維,連續使用3d,同時加強巡檢工作,避免出現應激反應。
在居民消費比例中,雞蛋的比例尤為突出,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這促使蛋雞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在傳統蛋雞養殖過程中,為了提高蛋雞的基礎免疫,降低疾病發病率,大多數養殖場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與藥物添加劑,其中雛雞飼養過程中尤為明顯。為了降低這種安全隱患,近年來逐步禁用大量使用抗生素與藥物添加劑,且被批準的抗生素也在逐步減少。無抗養殖不僅可以避免飼料中抗生素與藥物添加劑的使用,同時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杜絕雞蛋中的抗生素殘留,有效降低食品的安全隱患。
在農業生產中,每年會產生超過7 億t 的秸稈,將發酵飼料用于蛋雞標準化飼養中,可以有效降低焚燒對空氣的污染,可為蛋雞養殖提供豐厚的有機飼料。秸稈生物飼料具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種有機物,同時還有多種消化酶,可促進蛋雞生長,有效提高飼料利用率,進而提高產蛋率[4]。
飼用酶制劑可以大致分為單酶制劑與復合酶制劑,常見的飼用酶制劑有淀粉酶、糖化酶、脂肪及纖維素酶。能起到促進蛋雞營養吸收,提高消化率的作用。
在2017 年,啟東市開始推廣規模化、標準化蛋雞場無抗高產養殖技術,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保證雞蛋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有效提高了蛋雞的生產性能,同時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