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陳曉穎
(1,江蘇省昆山市畜牧獸醫站 215300;2,江蘇省昆山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215300)
通常情況下,鵝流行性感冒只在鵝群中發生,而雞群和鴨群不會感染本病。尤其是3 周齡以內的雛鵝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發病鵝或恢復健康后的帶毒鵝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并且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和消化道排泄物向環境中排放病原體,對生活環境、空氣、飼料、飲水和飼喂器具等造成污染,將疾病傳播給健康鵝群。尤其在外界溫度變化異常或寒冷冬季,再加上長途運輸、更換飼料或管理不善等,都會促使本病的感染和流行。鵝群感染本病后潛伏期較短,并且在剛開始發病時就會表現臨床癥狀,在疾病流行早期危害雛鵝的健康狀況;在疾病流行后期可以對成年鵝群造成感染[1]。
如果鵝舍內溫度不穩定,忽高忽低或變化過大,容易引起鵝群出現扎堆情況,再加上驅散不及時,促使機體發生出汗現象,致使鵝群羽毛潮濕或發生打綹,降低御寒能力,容易受涼發生感冒或呼吸道疾病。同時鵝舍通風管理不當,舍內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含量超標,會強烈刺激鵝只上呼吸道黏膜,損壞呼吸道內的纖毛逐漸喪失擺動活力,給外界病原體的侵入打開方便之門,從而導致鵝群發生流行性感冒。如果飼養密度過大,容易發生料位水位不足,舍內單位面積內蓄積的糞便和有害氣體數量增加,不僅容易引起鵝群均勻度下降、大小不齊的情況,而且還會增加鵝群接觸病原體的機會,致使本病時刻威脅鵝群。
在鵝群育雛階段生長速度較快,混群飼養容易發生密集情況,給疾病傳播帶來便利,尤其是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再加上光照管理不當,還容易誘發鵝群發生啄羽的惡癖,鵝群之間相互啄食羽毛,會降低機體抵御寒冷的能力,不僅增加飼料消耗,還會降低機體抗病能力,誘發鵝群感染本病[1]。
如果飼喂管理不當,沒有按照一定的程序來飼喂,不僅造成飼料浪費或發生霉爛變質,還極易造成營養過剩或不良情況,長期下來會對鵝群的體質產生影響,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另外,鵝屬于水禽,具有嬉水的生理習性,一般在飼喂后需要供給一定量的飲水,如果水槽中添加飲水過多,并且不能及時撤掉水槽,會給鵝群嬉水提供便利條件,致使整個飲水區域非常潮濕,并且鵝只羽毛淋水也容易誘發流行性感冒。
如果飼料營養不平衡或發生缺乏不僅能引起鵝群生長緩慢、體重增加不足、飼料轉化率降低等,還會引起鵝群營養不良、體質和抗病能力下降,給外界病原體的入侵創造良好條件,誘發鵝群感染流行性感冒。同時飼料中營養不平衡時也容易誘發鵝群發生啄癖,尤其是氨基酸含量不足時,不僅影響鵝群羽毛的正常生長發育,還容易誘發鵝群感染啄癖,致使鵝群防寒能力降低,容易受涼發生流行性感冒[1]。
鵝群感染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通過呼吸道攝入外界病原體,同時外界野毒或病鵝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會對環境中的土壤、空氣和飼喂器具、飼養設備造成污染,如果鵝群生活環境污濁,使用器具和設備布滿灰塵,會增加環境中流感病毒的存活數量,加大對鵝群造成的危害,因此,必須做好環境衛生工作。同時有的鵝流行性感冒發生在比較普遍的地區,沒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疫苗劑量不足,接種方法不正確等,都不能保證鵝群獲取足夠的抗體水平,在外界野毒入侵時很容易爆發流行性感冒。
鵝群感染流行性感冒后通常表現精神狀態較差、體溫升高、扎堆在一起、羽毛松亂、反應遲鈍、頭頸蜷縮、采食量減少或停止采食,發生腹瀉,糞便呈淺綠色或白色。隨著病情發展,病鵝出現屈頸斜頭、走路搖晃等神經癥狀,發病的雛鵝癥狀更加明顯,站立無力、爬地不起、不愿行走,有的出現呼吸道困難,有的病鵝頭頸腫大、皮下水腫,眼角膜混濁、出血,眼睛分泌物增多,流眼淚和鼻涕,甚至發生失明現象。有的病鵝鼻孔中流出鮮紅色血液。
鵝群發病后病程因周齡不同有所區別,雛鵝發病后病程為2~4d,育成鵝和成年鵝發病后病程為4~9d,產蛋期母鵝發病后經過2~5d 時間就會停止產蛋,促使整個鵝群產蛋率迅速下降20%~50%,甚至絕產,通常經過4~6 周后鵝群才能恢復產蛋狀況[2]。
對病死鵝進行剖檢,頭部腫大的可以看到頭部皮下有膠凍樣物質,鼻腔黏膜和眼結膜發生水腫、出血,眼角膜混濁、鼻腔內充滿分泌物或血液,喉頭和氣管充血和出血,心肌上面有明顯的壞死斑點,肝臟腫大、質地變脆、脾臟腫大且有灰白色斑點,胰腺有點狀出血,腸系膜有點狀出血或潰瘍面,卵泡充血、壞死、液化等。
根據鵝群生長階段,隨時調整舍內溫度、濕度和通風,保證環境條件適宜。在育雛階段需要供給較高的溫度外,還應維持溫度相對穩定,盡量減少溫度差異給鵝群帶來的不良影響。加強通風管理,根據外界天氣、鵝群存欄數量、生長周齡等隨時調整舍內通風系統,及時將鵝群產生的廢氣排出舍外,減少對鵝呼吸系統產生的危害,降到鵝群發生流行性感冒的風險。另外保持飼養密度合理,及時對鵝群進行分群或護欄,減少單位面積內產生的廢棄物質,并且避免鵝群相互爭搶飼料和飲水,有利于增強鵝群體質和抗病能力[2]。
在鵝群生長過程中,需要根據體重和周齡隨時分群飼養,保持鵝群活動自然,供給適宜的料位和水位,避免鵝群發生體重過大或過小的情況。同時保證通風和光照合理,避免鵝群發生啄癖,一旦發現個別鵝出現啄癖現象,應立即挑出大群,防止其他鵝相互模仿而加重啄癖現象,同時立即查找發病原因,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根據不同生長階段,制定合理的飼喂程序,督促飼養人員定時定量飼喂鵝群,保證獲取足夠飼料的同時減少飼料在料槽中存留的時間和數量,避免發生霉菌毒素超標或飼料浪費現象。保證飲水充足的同時,需要在每次飼喂后添加清潔的飲水,在鵝群不再飲水后需要及時撤掉水槽,或者將水槽懸掛起來,避免鵝只進入水槽嬉水,進而降低舍內濕度和鵝感染疾病的風險[3]。
根據鵝群不同生長階段對飼養營養的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保證飼料營養平衡,針對雛鵝可以適當增加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避免發生營養不良的現象。并且飼料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有利于提高鵝群的體質、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效增強抵御流行性感冒的能力。
首先做好環境衛生工作,定期對鵝舍地面、墻壁、屋頂,以及飼養設備和器具進行清洗和消毒。尤其在空舍期間需要進行徹底全面的消毒處理,有條件的可以進行實驗室檢測,合格后方可引進雛鵝,否則必須重新進行清洗和消毒。
在日常管理中,每天定期清理舍內糞便,對地面進行徹底清掃,選擇2~3 種消毒藥物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消毒效果。建議生產中選擇2%~5%的氫氧化鈉溶液或2%~3%的火堿溶液或0.1%~0.2%的過氧乙酸等來輪換使用,有利于將環境中存活的病毒殺滅,促使流感病毒失去感染能力,避免鵝群感染流行性感冒[3]。
在流行性感冒多發地區,必須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給鵝群接種禽流感油乳劑滅活苗可以有效預防鵝群發生流行性感冒。正常情況下免疫程序如下:7~10 日齡,在雛鵝頸部1/3 處皮下注射0.5ml 的多價禽流感滅活苗,20~25 日齡在雛鵝頸部皮下再進行二次免疫接種多價禽流感滅活苗。種鵝需要在育成期60 日齡進行第二次免疫,在開產前2 周進行第三次免疫接種,產蛋期每隔4~5 個月免疫接種一次,育成期和產蛋期需要在胸部進行肌肉注射,使用疫苗劑量均是0.5ml。有條件的需要在接種免疫前后半個月對鵝群進行抗體水平檢測,根據檢測水平來確定具體的免疫接種時間,或者是否進行緊急接種,這樣的免疫程序更具有依據性。
一旦確定鵝群感染流行性感冒,需要給鵝群注射禽流感抗血清,盡快提供機體的抗體水平,還可以結合使用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有利于提高病鵝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對機體受到損傷的免疫細胞或組織進行修復,幫助病鵝盡快恢復健康。采取上述措施在鵝群發病初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起到減少死亡率和控制病情擴散的目的。
鵝群感染流行性感冒后,往往食欲下降、抗病力和免疫力降低,容易繼發感染其他疾病。為了避免鵝群繼發或混合感染細菌性疾病,建議使用抗生素藥物來進行防治,并且減少鵝群的應激反應。實際生產中,經常使用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等針劑進行肌肉注射,能起到明顯的輔助作用[4]。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需要對病鵝進行隔離治療,一方面有利于對鵝群的精細化管理,改善飼養環境和飼料營養,及時疏散飼養密度,提高病鵝體重和抗病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強衛生消毒,每天對鵝群生活環境徹底消毒1~2 次,將死亡病鵝進行深埋或焚燒,嚴禁一切人員隨意出入養殖場區,防止病情進一步擴散和蔓延[4]。
無論什么季節或周齡的鵝群均會發生鵝流行性感冒,尤其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外界溫度變化異常、舍內外溫度較差時鵝群容易感染本病。同時雛鵝個體弱小、各種組織和器官發育不健全,如果再加上環境較差、管理不當、營養不良、免疫接種等因素,都會誘發鵝群感染流行性感冒。雛鵝感染本病后能引起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產蛋期鵝群發病后會造成產蛋率迅速下降,甚至導致停產現象,由此可見,本病能給鵝群帶來嚴重危害,進而降低鵝群的養殖效益。所以必須做好本病防治工作,盡量減少本病給鵝群帶來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