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焱焱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瞻榆鎮畜牧站 137200)
鴨巴氏桿菌病又被稱為禽出血性敗血癥,是由致病性的多殺性巴氏桿菌傳播感染所引起的一種細菌性傳染性疾病。巴氏桿菌病在我國鴨養殖行業是一種常見的疫病類型,會對鴨的生長發育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嚴重時會導致鴨群大面積死亡,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為鴨巴氏桿菌很容易產生抗藥性,所以傳統藥物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
2020 年9 月,吉林省某鴨養殖場22 日齡的雛鴨突然出現巴氏桿菌病,該鴨養殖場共計養殖雛鴨5000 只,均在養殖場內養殖,養殖場內部設置有水塘,主要供鴨游泳所用。雛鴨群中先后出現了個別雛鴨精神萎靡情況,腹瀉排除黃綠色稀狀大便,部分急性巴氏桿菌病的患病雛鴨沒有出現臨床癥狀而直接倒地死亡,之后巴氏桿菌病在鴨群中快速傳播,患病雛鴨出現走路不平穩、甩頭等情況。在該病發生后3d,養殖場的工作人員使用了幾種常見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不夠理想,患病雛鴨的病情沒有出現明顯好轉。根據對鴨養殖場針對鴨流行疫病的治療程序來看,治療流程缺乏規范性,疫病防治整體工作流程不夠規范,且養殖場內衛生條件不合格,鴨養殖密度過大,隨意亂堆積的問題較為嚴重,是導致鴨巴氏桿菌病迅速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巴氏桿菌病主要發生在14~50 周齡的雛鴨中,其中對14~21 周齡的雛鴨危害程度最為嚴重,巴氏桿菌病致死率最高,35日齡以下的雛鴨在感染巴氏桿菌病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3d 左右就會出現死亡情況,個別患病鴨會存活較長時間。根據臨床治療試驗表明,巴氏桿菌病的發生情況會隨鴨日齡的增加患病概率有所降低,成年鴨在感染巴氏桿菌病后大部分呈隱性狀態,隨之會成為鴨養殖場內的主要傳染源。巴氏桿菌病在鴨養殖場內會通過多種渠道傳播,如飲用水、飼料、糞便等進入鴨呼吸道、消化道。近些年來,鴨巴氏桿菌病的傳播流行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經常發生在潮濕多雨的夏秋季節,對巴氏桿菌病的防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1]。
鴨巴氏桿菌病可以分為慢性、急性和強烈急性3 種不同類型。慢性巴氏桿菌病通常表現為患病鴨精神萎靡、進食欲望較低、頭頸歪斜、生長發育受到限制;急性巴氏桿菌病通常表現為患病鴨出現嗜睡、縮頸、行動欲望降低,且從患病鴨的口鼻中會分泌出黏性漿液,排便狀態也會出現問題,通常表現為異色稀狀糞便;強烈急性巴氏桿菌病幾乎不會出現任何臨床癥狀,患病鴨會突然倒地死亡。根據吉林省白城市的鴨養殖行業經驗來可知,巴氏桿菌病出現一般以急性為主,在患病3d 后,患病鴨的關節會出現腫脹問題,從而導致鴨不能正常行走,并出現一定的嘔吐癥狀;鴨腳掌會出現明顯的腫脹問題,將腫脹后的鴨腳掌切開后流出膿性液體;雛鴨患有巴氏桿菌病大多呈現關節炎,不能正常站立行走,伴有一定的食欲減退和體溫升高及精神萎靡狀態[2]。
將因巴氏桿菌病死亡后的鴨解剖后明顯觀察到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及肝臟脾腫大的現象。急性巴氏桿菌病病理一般以較為嚴重的心包炎為主,死亡后鴨的心包會存有大量積液,心包和纖維素性滲透物出現明顯粘連,同時肝臟脾腫大嚴重,氣囊渾濁增厚,部分病死鴨的腦部還可觀察到充血性腦膜炎,以及部分日齡較大的死亡鴨病理還伴有輸卵管炎、輸卵管腫大現象。
根據巴氏桿菌病的流行特點、病理學變化,通過實驗室診斷方式能對該疫病做出初步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可初步判斷為鴨巴氏桿菌病,但進一步確診需要開展嚴密的實驗室診斷。將病死鴨的病變部位制成切片帶到實驗室進行染色觀察,如果發現革蘭氏陰性雄染色體的短小桿菌,則可初步判斷為巴氏桿菌病。在本次針對病死鴨的實驗室診斷中,將實驗切片粉碎后接種在血液瓊脂平板中,并將其放在生化觀察箱內,同時溫度控制在37℃,持續培養并觀察2d 后,培養基表面生長出光滑、整齊、圓形、呈露珠狀態的灰白色菌落,菌落周圍沒有溶血環,將其分離后染色觀察,存在革蘭氏陰性染色的圓形短棒桿菌,因此,診斷結果可以確定為鴨巴氏桿菌病[3]。
鴨巴氏桿菌具有較強的抗藥性,因此,在本次治療過程中開展了藥敏實驗,并選擇2 種抗生素進行治療。患病鴨所使用的抗生素為硫酸慶大霉素,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日注射兩次,注射時間分為早晚各一次,連續注射3d。與此同時,在該鴨養殖場內,為確保治療效果,在鴨群飲用水中添加了97%的霉素可溶性粉劑0.1g/L、Vc 1g 和少量葡萄糖3g,連續添加一周。在采用上述治療手段后一周,患病鴨巴氏桿菌病基本得到控制,治愈率達到98.5%,除極個別日齡較小的鴨死亡,大部分患有巴氏桿菌病的鴨都逐漸康復,綜合治療效果較好,由此可以證明,該治療方式針對3 周齡左右的鴨巴氏桿菌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鴨巴氏桿菌病對鴨養殖行業有很大的危害,需要做好防治措施才能降低鴨巴氏桿菌病的發生率,從而提高鴨養殖場的經濟效益。根據對吉林省白城市該鴨養殖場的進一步調查分析,本次鴨巴氏桿菌病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雛鴨群長期處于高溫狀態,從而導致雛鴨出現了強烈的應激反應,外加該鴨養殖場內衛生條件較差,缺乏嚴格的衛生消殺計劃,雛鴨所生活的區域綜合衛生環境沒有達到標準規定,且缺乏針對鴨巴氏桿菌病的免疫工作,進而導致養殖場內雛鴨身體抵抗力逐漸下降,加速了鴨巴氏桿菌病的傳播。
(1)因為本次鴨巴氏桿菌病出現在9 月,當地氣溫較高,且降水量較大,所以在今后的養殖過程中,在高溫、潮濕天氣條件下,需要做好雛鴨養殖場內的消毒工作,不為巴氏桿菌傳播創造有利條件,根據當地的天氣變化特點,在高溫潮濕季節來臨前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從而為雛鴨群創造衛生、整潔的生活環境。
(2)鴨巴氏桿菌病的控制需要做好“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加強日常的消毒殺菌工作,制定科學完善的消毒殺菌計劃,定期對鴨舍進行整體消毒,提高衛生環境質量。
(3)防治鴨巴氏桿菌病最有效的方式為免疫接種,所以需要為雛鴨集中注射禽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做好免疫接種工作,能有效降低鴨發生巴氏桿菌病的概率,從而對鴨群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4)在鴨巴氏桿菌病治療過程中,需要采用高敏抗生素進行有效的治療,從而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如果鴨養殖場內已經出現巴氏桿菌病,在疫病期間需要采用二氯異氫尿酸鈉溶液進行全面的消毒,防止病菌進一步擴散和蔓延。
根據鴨巴氏桿菌病的實際治療案例提出了有效治療該疾病的方法,經過臨床治療試驗證明,采用抗生素治療鴨巴氏桿菌病具有良好的效果,希望可以對鴨養殖業發揮出一定的借鑒和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