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敏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450008)
鵪鶉養殖對場地規劃、品種選擇、飼養技術等諸多條件具有較高的要求,隨著我國各大產業的快速發展,鵪鶉養殖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對養殖戶技術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鵪鶉養殖機械化自控模式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結合鵪鶉養殖現狀、養殖特性等情況,在鵪鶉養殖過程中研究機械化自控模式,一改傳統人工手工化養殖的弊端,提高養殖技術含量、專業水平,在不斷提升養殖效率與水平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
從經濟用途角度可將鵪鶉劃分成肉用型、蛋用型兩種。其中,肉用型包括莎維麥脫肉用鵪鶉、法國巨型肉鶉;蛋用型最受歡迎的是中國白羽鵪鶉、朝鮮鵪鶉、日本鵪鶉等。一般來說,我國鵪鶉養殖以蛋用型鵪鶉為主,這些品種的鵪鶉質量極佳。
是我國首例自主培育的蛋用高產鵪鶉新品種,經濟價值高,出殼一個月左右就能產蛋,高峰期產蛋率最高達99%,且高峰期多能持續半年以上。中國白羽鵪鶉喜靜,性情溫順,且很能節省飼料。
朝鮮鵪鶉這一種類鵪鶉體重體型偏大,成年鵪鶉最大可達190g,發育快、性成熟早,且產蛋量大。蛋均重在11.8g 左右,每只鵪鶉每年平均產蛋量在275 枚左右,肉用的鵪鶉幼崽體重在125g 左右。
該品種鵪鶉源于中國,但在日本成功培育,是印度、美國、朝鮮、中國等諸多國家喜歡養殖的鵪鶉品種。體型圓滾、體積小。成年雄性鵪鶉體重達到115g,每只鵪鶉每年產蛋300枚左右,平均每只蛋重12g,消耗的飼料少。
科學選擇養殖場地、養殖規模,加強對養殖區溫濕度、糞便的管理等。養殖場地選擇的科學性直接關系養殖成敗。養殖場地受地形地勢、水源、交通、附近有無化肥農藥或化工廠等污染源、距離村莊路程、設備設施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且選擇場址標準也不同,因此,需要結合諸多因素共同智能決策。還要結合養殖戶資金投入情況來確定養殖規模,為場地規劃提供有效的決策建議[2]。
首先,開產轉群。母鵪鶉培育40d 左右(有3%的已開產)時要進行轉群,幫助其適應新環境。夜間是最佳轉群時間,并為其準備充足的飼料與水,并嚴格選擇種鶉要求來選擇合適的鵪鶉。其次,利用時間。蛋用型鵪鶉多在每天12:00~20:00 集中產蛋,尤其是15:00、16:00 是產蛋量最大的時間。如果運用籠樣模式,種母鶉最多能利用兩年,但機械化養殖下,應做到每年清,育種場地最多利用3 年就要換,但從大量實踐來看,為保證種蛋品質,采種時間最多利用11 個月,商品蛋鶉最多利用一年,機械化、規模化養殖中,應綜合考慮種蛋品質、產蛋量、育種價值和綜合效益等多種因素。另外,機械化自控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完善養殖場區設備設施。如積極建立自來水供水系統,并連接飲水器,保證鵪鶉能時刻飲用干凈無污染的水;配置清潔機械設備,運用高壓沖洗機,在養殖區建立高壓沖洗系統;做好通風、保溫設備,購置軸流通風機,利用噴霧降溫系統和沼氣保溫系統,確保養殖區空氣流通;為做好消毒工作,設置噴霧消毒系統,確保養殖區能定時噴霧消毒;購置攪料機、粉碎機來加強飼料加工工作,并根據飼料成分、營養配比等,根據鵪鶉不同生長期來選擇合適的飼料配方;利用糞便固液分離機來做好污水處理工作;通過購置干料輸送機械來實現自動化喂料。如此一來,有利于提高機械化自控效率與水平。再者,做好疾病診斷和預防工作,如做好免疫程序、預防保健和消毒決策,提高疾病診斷準確性,將各種疾病扼殺在搖籃中,有效規避生產風險,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3]。
在鵪鶉機械化、規模化養殖過程中,應注重建立專家系統知識倉庫,為養殖戶提供生產技術服務,通過文字來詳細描述相關資料,利用數據庫、動態網頁技術來建立。具體來說,知識倉庫涉及鵪鶉品種介紹、場地規劃、飼料管理、疾病診斷和預防等有關決策模塊,進而能有針對性的解答鵪鶉養殖和管理問題,并提出定量化、有針對性的決策建議,幫助養殖戶制定決策方案,并能科學、客觀評估現有的方案,為養殖戶提供有關養殖各方面的詳細資料,幫助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能第一時間精準判斷出現的問題,并利用直觀、生動形象的方式向養殖戶傳授鵪鶉規模化、機械化養殖方法。另一方面,通過視頻、圖片等載體將理論、抽象的鵪鶉養殖文字資料形象化、具體化,方便養殖戶理解,不斷提高鵪鶉養殖機械化自控效率與水平[4]。
在鵪鶉機械化、規模化養殖過程中,一旦鵪鶉失去了就巢性后,為了有效繁育后代,必須進行人工孵化。在人工孵化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科學選擇種鶉。種鶉必須有具體的來源渠道、有系譜,所選的種鶉必須滿足這一品系、品種的外貌特征、生長發育標準。羽毛也要滿足這一品系或者品種的特征,并且要求完整、豐滿,充滿光澤性,體格健壯、體質良好。其次,公鶉應具有明顯的性特征,泄殖腔腺良好、發達,個頭大、胸部發達、腿部結實、趾爪具有良好的伸展性,且爪子尖銳,面頰紅褐色明顯,聲音響亮且清脆。在選擇母鶉時,應盡可能選擇體積大、頭部小,但長相俊俏的母鶉,盡可能選擇頸部細長、眼睛大、體態豐盈,且羽毛色彩盈亮的母鶉,但在每年產蛋高峰期,這些鵪鶉的羽毛顏色會不同程度的變淺變淡。第二,要堅持自然交配的原則。一般來說,大群配種公母比可以是10:30,也可以是20:20;小群配種的公母比應保持在1:2~1:3 之間。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鵪鶉養殖業呈現機械化、規模化發展趨勢。新形勢下,加強鵪鶉養殖機械化自控模式建設,對提高鵪鶉養殖效率與水平,提高經濟社會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在鵪鶉養殖機械化自控模式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幫助養殖戶科學選擇鵪鶉品種,堅持智能決策,加強對鵪鶉產蛋期的飼養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知識倉庫,研發鵪鶉發育新技術。如此一來,有利于讓鵪鶉的規模化、機械化養殖更加科學、智能、有效,引導養殖戶科學養殖,創造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養殖戶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進而能提高生活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