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俊紅
(山西省臨汾市畜牧發展中心 041000)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食肉習慣的改變,對雞肉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促使肉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大型肉雞養殖產業飛速發展,對肉雞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許多大型肉雞養殖場只是盲目擴大養殖規模,沒有完全建立與養殖規模相適應的動物防疫體系,很容易導致肉雞疫病迅速傳播。為了進一步提高肉雞生產效率,對疫病一定要做到重在預防。目前我國農業農村局的194 號公告已明確規定了無抗養殖的具體內容,因此,利用酶制劑、微生態制劑、中草藥等預防肉雞疾病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肉雞疾病的診療,還要根據季節不同掌握疾病流行病學特點和表現形式,如寒冷的初春秋冬季節主要以呼吸道疾病流行為主,炎熱的夏季主要表現為病毒性腸炎和腹瀉。只有加強流行病學調查,對因治療,才能確保肉雞健康成長,為消費者提供生態、綠色、安全、無抗的雞肉產品。
在禽流感流行期間,對疫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H9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單獨感染,也不致病,只有繼發或并發其他疾病后才會表現出一些臨床癥狀。如肉雞出現腎腫、花斑腎和嚴重的腎出血之后,只使用通腎藥物效果不明顯,在解剖雞只中發現,該癥狀是由H9型禽流感病毒和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因此,在當前肉雞疾病中,腎充血不能只認為是傳染性支氣管炎,可以作為H9型禽流感病毒混合傳染性支氣管炎感染的特征性病變。
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新城疫與H9型禽流感混合感染的發病率也是最高的,并且禽流感、新城疫及傳染性支氣管炎之間是一種交替關系,當禽流感尤其是H9型流行嚴重,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較輕;當禽流感流行較輕,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則嚴重。
根據調查研究,在引進國外優質肉雞品種過程中,許多疾病可能通過引種、貿易從國外傳入國內,也有可能進口疫苗帶毒傳播。如肉雞安卡拉病,該病1987 年在巴基斯坦發生,我國從2014 年多地突然陸續發生。一時間該病因其“突然發病、死亡率高、持續時間長”而牽動每一個養雞人的心。通過研究發現,該病在夏末及秋季發病率較高,病毒能水平、垂直傳播,是免疫抑制性疾病。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制定合理防治措施,使用抗體注射防控該病,使用抗體的同時,配合保肝護腎、清熱解毒的中藥制劑對癥治療,目前已做到可防可控。
肉雞生長周期短,代謝旺盛,生長快,抗病力差,呼吸道病發病嚴重,并且是許多疾病的共有特征,病原與病因多種,臨床表現大多為肉雞甩鼻,打噴嚏,咳嗽,呼嚕,喘鳴,眼結膜潮紅,流眼淚,流鼻液,呼吸困難,采食量下降等。根據臨床癥狀很難確診,要對因治療,還需結合呼吸聲音,如甩鼻、咳嗽、呼嚕、尖叫、怪叫等。呼吸狀態,如伸頸呼吸、張口呼吸、喘鳴、腹式呼吸等,應該剖解癥狀原因及結合實驗室結果進行診斷。
在大規模肉雞養殖中,經常有支原體、大腸桿菌、與新城疫、傳支、傳染性法氏囊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病變;接種新城疫和傳支后,與自身支原體、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引發呼吸道病變。另外,日常管理中,雞舍溫度不穩定,通風不良,氨氣和硫化氫濃度過高等因素均會引起呼吸系統疾病;雞舍內濕度小、空氣干燥、空氣中塵埃過多也是造成呼吸道病的誘發因素。因此,對肉雞的呼吸系統疾病一定要尋找病因,綜合判定。
目前,在肉雞疾病診療過程中,耐藥性病原體日顯突出,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支原體、葡萄球菌等,主要原因是養殖場盲目用藥,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經常把治療性藥物預防化,如泰樂菌素屬于治療性藥物,卻被廣泛用于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同類藥物重復使用,如免疫后用紅霉素預防呼吸道病,當雞群發生呼吸道病時使用泰樂菌素治療。當肉雞發生疾病時不找原因,一味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如禽流感引發呼吸系統疾病,使用氟苯尼考抗生素治療,而禽流感屬于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根本無效。由此可見,判定病情不正確,既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還增大了用藥成本,造成細菌耐藥。因此,在肉雞場爆發傳染病時,準確判定病情,合理用藥,交替輪換使用抗生素,尤其是能窄譜時不使用廣譜,這樣才能避免耐藥性的發生。
對于規模化肉雞場,預防疾病比治療更為重要,做到“全進全出”,提高養殖場的生物安全水平,才能有效控制傳染病發生和發展,最大限度地降低肉雞養殖風險。
肉雞場生物安全體系是系統化工程,從肉雞養殖場廠址選擇與布局,雞舍內外的消毒工作,肉雞飲水、飼料的質量安全,合理的免疫流程,廢棄物處理等方面都要嚴格把關。規模化肉雞場可結合自身優勢建立自己的生物安全體系,改變簡陋飼養方式,建設標準化規模雞舍,只有確保雞舍環境標準整體符合我國環境衛生標準[1],才可保障肉雞的健康生長。
目前,肉雞疫病診斷主要靠肉眼臨床觀察和簡單的實驗室診斷。由于疾病臨床癥狀逐漸復雜化、非典型化,臨床診斷往往不能得出正確結論,需要引進更多的實驗室診斷技術。如病毒分離技術、血清學診斷技術、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等。
肉雞免疫是防止疫情發生的必要手段。但受一些原因的影響,在接種一次后沒有達到免疫效果,從而使疫情大規模擴散。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有疫苗質量問題,免疫程序不適合本場,免疫操作不規范等。因此,規模化肉雞場可以依托當地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或科研機構對已注射的疫苗進行抗體檢測和效果評價,篩選符合本場的疫苗種類,改進免疫程序,提高免疫質量。
肉雞疫病凈化技術是綜合性的。既要加強免疫預防、監測診斷、應急撲殺等應用技術,也要加強及時淘汰、消毒滅源、無害化處理、檢疫隔離、生物安全等管理措施。因為疫病凈化具有反復性,一方面,疫病的傳播特點決定疫病受環境影響極大,如果措施不到位,已經被凈化的疫病有可能卷土重來;另一方面,因凈化工作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容易讓肉雞養殖場產生懈怠情緒,致使疫病反復。因此,規模化肉雞場要通過建立聯盟來提高疫病凈化技術的針對性,確保凈化措施應用的持續性,進一步鞏固凈化效果的長久性。
肉雞疫病真正做到凈化,還要“治未病”,達到“預防為主”的目標,而中草藥、酶制劑、微生態制劑等正好可以實現。
中草藥具有易得、環保、高效、藥殘低或無、提高產量及產品質量,長期使用無毒副作用等優點,如艾葉對肉雞有行氣健胃和溫中散寒等功效,對肉雞增重作用較好;沸石有改善食欲、促進消化吸收、加快生長等作用;木炭末具有清理胃腸、吸附腸內有害物質的功能等。臨床實踐表明,中草藥可增強抗病力,減少疾病發生。
酶制劑具有改善飼料報酬,節約飼料原料,無毒副作用,不存在藥殘與耐藥性等問題,是綠色環保型飼料添加劑,如復合酶制劑,億能酵酶等[2]。
微生態制劑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防止病菌入侵,修復腸道黏膜,維護腸道健康,從而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疫病的效果。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丁酸梭菌等有益菌。微生態制劑提高肉雞機體免疫力,防治腸道疾病,既為動物的福利養殖提供保障,更為養殖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搞好規模化肉雞養殖,飼養管理細節是關鍵,尤其是溫度、濕度、密度、光照、通風、消毒等。
通風是肉雞養殖的重中之重,因為通風不良是百病之源。雞舍通風是否有效,主要看雞只是否舒服,不能只看溫度計上的溫度,要根據雞只體感溫度和雞群表現來判斷:即根據雞群采食、飲水、鳴叫、精神狀態等方面是否正常來了解。
定期帶雞消毒是防治傳染病最有效的途徑。消毒時要注意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消毒藥物交替輪換進行,消毒藥必須廣譜、安全、高效、刺激性小、腐蝕性小、無異臭味,如百毒殺,聚維酮碘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農殘、藥殘、重金屬、病毒細菌污染的禽產品將會被禁止流通、銷售。2020 年7 月1 日,飼料中不允許添加抗生素類添加劑已正式實施,養殖場必須對自己生產、加工的畜禽產品負法律責任。因此,肉雞養殖業要發展需要實現產業聯合,共同控制疫病風險,實現無抗養殖。產業聯合后,肉雞龍頭企業可以和藥品供應商共同建立疫病研究、監測、診斷中心。對肉雞健康狀態、抗體水平可隨時進行監測,對外來的新病可提前研究防治對策。對于復雜的肉雞疾病可以提供專家級診斷、治療服務,保證快速控制疫病,把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通過系統性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避免各種肉雞傳染病的威脅,確保肉雞養殖產業朝著生態、安全、綠色、可持續的健康方向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雞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