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甄彬斌
(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3)
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一種新型雨洪管理模式,使得傳統單一的“灰色”排水系統轉變為“綠色+灰色”雙重排水系統,即“城市排水系統生態化”。其指導思想均為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設施來實現對初期降雨進行有效控制,進而大幅度提高城市雨水資源化和安全用水水平,切實緩解水環境特別是面源污染治理壓力,實現資源、能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國已大范圍開展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對新建項目進行海綿城市設計,通過各類海綿體的組合應用,進而實現徑流總量控制、徑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強制性管控指標。文章以崇州市天府國際慢城項目為例,結合區域水文氣象、水文地質、水資源等特點及現狀問題分析,按照系統性、因地制宜、經濟高效的原則選擇海綿措施及其組合系統。
天府國際慢城項目位于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榿木河濕地公園,總占地面積10 219.52 m2。場地北側距榿木河約140.00 m,東南側距榿木河約70.00 m,東側約30.00 m為一水塘。項目為村莊產業用地,用地形狀較不規則,建成后地勢呈北高南低。
崇州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偏少,無霜期較長。年平均降雨量1 379.48 mm,春季179.10 mm、夏季588.00 mm、秋季218.40 mm、冬季29.90 mm。
根據天府國際慢城項目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地內自上而下依次為人工填土(粉質粘土為主)、粘性土、粉土、砂及卵石組成,卵石層滲透系數k值為25.00 m/d,土壤滲透性能較好,土層厚度>5.00 m。
根據擬建場地內及相鄰區域的水文地質調查,場地平均高程528.40 m,場地內無地表水,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枯水期,項目北側及東南側榿木河水位標高526.59 m,東側水塘水面標高526.81 m。
綜上所述,項目所在位置不處于地質災害區域,且無特殊污染物,場地內土壤滲透性能好,適宜構建海綿城市;項目位置緊鄰榿木河濕地公園,生態本底條件好,可利用其濕地對末端雨水進行凈化。
①項目市政預留雨水接口方向單一,接口能力不足,若場地內僅采用雨水管網排水,大部分區域雨水難以重力排至周邊市政雨水接口。②項目位于榿木河濕地公園內,且東南側距榿木河僅70.00 m,該項目未經控制的徑流雨水會對現狀河流造成污染,故需通過源頭減排來控制。
根據崇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該項目下達的《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及《崇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條件通知書》確定海綿城市控制目標,見表1。

表1 海綿城市控制目標表
該項目海綿城市控制目標的實現主要采用容積法進行確定,具體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海綿城市設計流程圖
根據項目總平圖進行下墊面類型劃分及有效面積核算,包括硬質屋面3 769.60 m2、室外木平臺293.98 m2、綠地2 073.71 m2、車行道2 855.86 m2、人行道285.08 m2、停車位941.83 m2六類,參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中各類型下墊面雨量徑流系數取值,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海綿城市建設前地塊綜合雨量徑流系數為0.68。
項目整體地勢較為平整,主入口處為最低點,標高527.90 m;中間最高點標高531.60 m,有利于地表徑流排放。項目場地內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僅有1 處雨水排出口接入市政雨水管網,位于主入口方位,如圖2所示。

圖2 場地豎向及管網分布圖
按照場地豎向及排水組織關系將該項目劃分為5 個匯水區,分別對各匯水區進行雨量及面源污染控制,如圖3所示,各匯水分區下墊面情況見表2。

圖3 匯水分區示意圖

表2 各匯水分區下墊面解析一覽表
該項目建筑屋面設置5條天溝,有組織地集聚雨水,并通過屋面四周設置的10根雨水立管匯至雨水調蓄池,如圖4所示。

圖4 建筑屋面雨水收集示意圖
項目采用容積法進行計算,以徑流總量控制為目標,控制地塊內各海綿城市設施的設計調蓄容積之和,即總調蓄容積,一般不低于該地塊“單位控制容積”的控制要求。
設計調蓄容積計算公式:

式中:V-設計調蓄容積,m3;H-設計降雨量,mm;Φ-綜合雨量徑流系數;F-匯水面積,hm2。
以匯水分區1為例,先計算海綿城市擬設計后的綜合雨量徑流系數指標,其中擬設計的海綿體依據下墊面實際情況確定具體規模。初步設計方案為將普通停車位設計為植草磚停車位(雨量徑流系數0.30),人行道及車行道設計為透水混凝土路面(雨量徑流系數0.25),常規綠地的5%設計為生物滯留設施(雨量徑流系數0.15)。匯水分區1設計調蓄容積計算見表3。

表3 匯水分區1設計調蓄容積計算表
為消納在設計降雨條件下產生的所有雨水,匯水分區1應設置≥6.65 m3的調蓄容積。其中,生物滯留設施可調蓄23.40×0.25=5.85 m3,未調蓄的雨水(8.00 m3)通過雨水管網進入榿木河濕地塘進行調蓄處理,滿足匯水分區1所需控制容積要求。
重復以上計算過程,可分別計算出各匯水分區設計調蓄容積,并通過選擇合適的海綿措施來控制各匯水區雨水量,具體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天府國際慢城各匯水分區海綿城市計算結果表
經核算,實際調蓄容積125.27 m3,實際可控制26.47 mm(24 h)的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達75.48%>75.00%,滿足設計目標。該項目海綿設施總體布局如圖5所示。

圖5 海綿設施分布圖
面源污染控制主要考慮固體懸浮物(SS)指標,即雨水經過海綿設施的預處理、物理沉淀和生物凈化等作用后,建設場地內累計一年得到設計控制的雨水徑流固體懸浮物(SS)總量,占全年雨水徑流固體懸浮物總量的比例。
面源污染控制率計算公式:

式中:C-面源污染總削減率;η-年徑流總量控制率;Ci-各類單個海綿設施對固體懸浮物(SS)削減率;F-各類單個海綿設施匯水面積之和,m2,即F=∑Fi。
雨水調蓄池容積為40.00 m3,主要收集屋面雨水,其等效匯水面積為1 773.68 m2;生物滯留設施調蓄容積為30.00 m3,主要考慮收集室外平臺、道路及周邊綠地徑流雨水,其等效匯水面積為4 578.99 m2;榿木河濕地調蓄容積為55.27 m3,主要調蓄各匯水分區未控制雨量,其等效匯水面積為3 866.85 m2。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中各類海綿設施對固體懸浮物(SS)的削減率,設定該項目海綿體對SS 的削減率:生物滯留設施SS=75.00%;雨水蓄水池SS=85.00%;濕塘SS=70.00%;透水混凝土路面/植草磚停車位SS=80.00%。
經計算,該項目面源污染削減率C=57.60%>50.00%,滿足設計目標。
該項目雨水資源化利用途徑主要為道路澆灑及綠化澆灌。按照《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中規定,道路廣場的澆灑用水定額可按澆灑面積1~2 L/(m2·次)計算,結合崇州市的實際情況,該項目室外道路澆灑取2 L/(m2·次),每年澆灑天數取30 d;綠化澆灌定額0.28 m3/(m2·a),結合崇州市的氣候條件、植物種類,平均每周澆灌一次,每年綠化澆灌天數取52 d。故該項目總用水量為766.33 m3/a,見表5。

表5 天府國際慢城雨水資源利用量表
該項目雨水利用策略為收集屋面雨水,由雨水管道收集進入雨水蓄水池儲存并回用,考慮到實際降雨頻率、持續干旱時間間隔及澆灌頻次,雨水蓄水池有效容積按儲存2 d的平均日用水量計算,即蓄水池有效容積應為34.88 m3,即屋面雨水滿足回用要求。
由表5可知,道路澆灑及綠化澆灌全年總用水量為769.00 m3。根據崇州市水文氣象資料,崇州市年平均降雨量1 379.48 mm,則該項目年均降雨量為14 097.60 m3。故雨水資源化利用率為5.45%>3.00%,滿足設計目標。
①以天府國際慢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為例,對其政策需求、本底條件及現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選取合適的海綿措施,通過計算以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及雨水資源化利用率三大設計目標。②海綿設施中植物選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植物的耐澇性、耐旱性、景觀性及根系發達等,對維持土壤滲透率及吸收雨水中污染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應側重于海綿植被的研究,以保證海綿設施順利運行。③該項目參照成都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專項設計編制規定及審查要點,并結合崇州市實際情況系統性闡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及雨水資源利用率的計算過程及方法,成為當地海綿辦的標準性范本,為崇州市同類型工程項目海綿城市專項設計及報審提供參考,以形成有效指導低影響開發建設的目標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