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運金
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階段,我國生產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面臨的硬約束明顯增多,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接近上限,碳達峰碳中和成為我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劉鶴在指出,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提升供給體系的水平和質量,更好適應、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劉鶴再提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此前在9月6日開幕的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劉鶴副總理已經提出過這一觀點。基建范圍很廣,難道都是適度超前去建么?顯然不是的,劉鶴副總理首先是在數字經濟博覽會上提出的,數字經濟領域顯然是適度超前基建的領域,而此前工業與信息化部在5G(及相關數字經濟領域)上也明確有“適度超前”的說法。今年以來,能源行業不斷加快推進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的建設,所以電力和新能源領域也是適度提前進行基建的重點領域,這也符合碳達峰碳中和的大目標。實際上,銀行對新能源領域的支持也在同步配套,以工商銀行為例,未來五年,中國工商銀行擬為能源領域提供意向性融資支持額度達3萬億元。
從企業端的規劃也可以管中窺豹,南方電網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預計十四五期間規劃投資6700億元,比十三五期間投資規模增加51%。在2021能源電力轉型國際論壇上,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披露,“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計劃投入3500億美元(約合2.23萬億元),推進電網轉型升級。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十四五規劃的投資規模合計達3萬億附近,同時央企也在積極向新能源領域轉型,銀行也在積極進行低息信貸的支持,能源領域加杠桿的趨勢比較明確。所以在特高壓,新能源領域,也是適度超前進行基建的主戰場之一。
按照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截至今年10月底,風電裝機容量約3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2.8億千瓦,所以到2030年,風電裝機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至少還要翻倍。
總結來看,中國經濟要看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的發展,而適度超前進行的基建必然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那么適度超前進行的基建領域,將集中在新型基礎設施領域,比如5G基建、大數據中心、新能源、特高壓等領域。這些領域將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涌現出一批牛股,非常適合成長型價值投資者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