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十年
今年國慶期間國內旅游出游5.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890.61億元,文旅市場總體平穩有序。人們展現出了較為旺盛的出游熱情和消費需求,但也有許多游客出游后表示所至景點與期望相差過大,對出游體驗不滿。
近年來,一些古鎮古村、“特色小鎮”興起,以懷舊情懷和區域特色文化引人向往。但實際上,一些宣傳得熱熱鬧鬧的景點,卻因規劃不當、運營乏力等問題在黯然消亡。
在我看來,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遠離民意。正因遠離民意,故而在決策、規劃、運營上脫離實際,只能堆砌些“空中樓閣”。群眾想要的是真正的特色,例如江南詩意、北國風情,樣樣循著路數,然而進入群眾視線的卻是些偽特色。這一現象是國內古鎮古村落旅游亂象的縮影。
一些老城、古鎮有原汁原味的建筑和人文典故支撐,本就特色鮮明、魅力十足。但一些地方或本無“古跡”留存,或大拆之后片瓦不存,只得倉促重建古城古鎮古村,美其名曰“修舊如舊”。這一種情形恰恰批量造就了古鎮古村“兄弟臉”。青磚黛瓦、小橋流水,倒也美哉,但各處開花,甚至明明地處西部卻非要整出“東南形勝”不可,結果只能弄成“四不像”,貽笑大方。
但投資方似乎并不介意,古鎮、古村景點一俟落成,便把“生意經”抬出,半刻都等不得。確實,景點發展少不得商業滋育,烏鎮等古鎮在全面開發前就有活躍的商業??煞彩虏豢勺邩O端,一些古鎮、古村的過度商業化不僅抑制了人文景致的“出頭”,還傷了游客的心。你我皆被銅臭味挾持,成了“門面房旅游經濟”的目標人群。
多年前,浙江大學學生調查團走訪烏鎮、周莊等地時,滿眼望去,古鎮的街巷里都是商鋪,必賣的“老三樣”是麥芽糖、印染旗袍和荷包。其實何止烏鎮、周莊,麥芽糖幾乎已是各地古城古鎮的標配了。今年5月,新華社發文直言:一些景區賣的所謂紀念品大同小異,一塊普通繡花手帕,在江蘇景區里是“蘇繡”,在湖南景區就成了“湘繡”,到了四川又被喚作“蜀繡”,其實它們可能都來自同一個小商品批發市場。賣者敷衍,買者無奈。
我是好木之人,某次去一江南古鎮游玩,看見木雕鋪的掌柜仙風道骨,持木而雕,已在收官,差點為之傾倒,可是半天過后折返時發現,掌柜的雕刻并無進展。于是想到有人對某些玉雕短視頻的揭露:拿著完工的工藝品故作打磨狀,以示原創。原來都是“表演項目”。至于近年來發生的某景區“15元數根面”事件、某景區假玉事件……當然折射了經營者的利欲熏心,但根子還在開發者與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上。
以“刀下救平遙”聞名的阮儀三教授也表示,越來越心疼那些被他保護下來的古城古鎮淪為了過度商業開發的犧牲品。“你們開發商太懶,只看眼前的利益。”可是這樣的智者之言,又有幾人聽之?其間的亂象,又有幾地喝問之?
歸根結底,沒有對民意的尊重,沒有對自然的敬畏,就不可能從群眾利益出發、從為民辦實事的高度出發,也就不可能讓古老遺存煥發新姿,讓世間“天物”受到呵護,讓世人“游意”獲得尊重。
風物長宜放眼量,景區若想“長壽”,與民同心、同頻的格局和長遠發展的眼界則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