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 要: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對鄉村振興可以起到理論指導的作用,可以帶動經濟振興,可以引導鄉村社會精神文明層次的提升。鄉風文明包括觀念、制度和物質成果等內容,會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目前國家高度重視鄉風文明建設,但各地發展不均衡,成果不充分,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存在一些困難需要克服。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風文明;精神文明建設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鄉風文明是重要內容。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使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頭。可以說,鄉風文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鄉村社會的建設有莫大幫助,可以從精神文明層面著手,逐步推進鄉村振興事業。
一、鄉風文明概述
(一)鄉風文明的基本內容
鄉風文明,經過綜合學界各位學者的觀點,可以認為是指以鄉村社會為孕育基礎,隨時代不斷變化發展的,主要在鄉村社會存在的一系列觀念、制度和物質成果的總和。鄉風文明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鄉村性。就是說鄉風文明與鄉村社會密切相關,無論是從產生到傳播,還是影響的主要地域范圍,都是主要集中在鄉村社會;無論怎樣研究鄉風文明,從何種角度切入,必須立足于廣大鄉村社會,脫離鄉村社會的文明,是虛構的鄉風文明,可以存在于書面,但不存在于現實。二是時代性。鄉風文明的內容不是凝固不動的內容,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中國社會之前的鄉村社會的文化傳統之所以相對穩固,是與當時的小農經濟千年不變有關,而現今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相當迅猛,農村經濟的變化速度即使趕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也在穩步堅實地變化著,這必然會對現代的鄉村文化產生影響,也會對研究鄉風文明提出更多的挑戰,研究者需要讓自己的視線以及研究內容跟上這種變化。三是建構性。鄉風文明雖然對鄉村社會有強烈的信賴性,但是它的內容需要時間的積淀,尤其在現代社會的行政強管理強屬性的背景下,鄉風文明內容的建構性特點越來越明顯,其相關研究領域越來越頻繁出現建設、引導、創造、學習等詞匯,鄉風文明內容可以被人為地創造出來也成為多數人的共識,對鄉風文明的研究不再像傳統研究方式一樣,停留在發現總結的層面,已經進化到建構的層面。
(二)鄉風文明的分類
鄉風文明的研究,除要掌握概念外,可對其內容進行分類,以便更準確全面掌握鄉風文明的可研究領域。一是觀念,與鄉村社會有關的各種認識意識想法,并且這主體也不局限于鄉村社會的人,都可以涵蓋在鄉風文明的內容之內。這些觀念有歷史傳承下來的,比如六尺巷鄰里和諧互助,也有現代社會新生的,比如創文明講衛生之類,凡是人們對鄉村社會的認識,都可以劃分到鄉風文明的范圍。當然,既然是文明,那必然要對一些守舊落后的觀念進行選擇和批判,而這也是可研究的領域,以什么標準來劃定鄉風文明與落后觀念,誰來確定這個標準,都是需要學者進一步的研究。二是制度,不僅僅停留在觀念意識層面,而是已經有比較具體的文字記載的規范性內容,比如各種鄉規民約,各種政府文明建設的文件政策,各種地方志,這些都有較成熟規范的文本載體,對鄉風文明的體系性研究是重要的來源資料。而且制度除單純研究內容外,制度發展史也很有研究的必要性,尤其是現代鄉村和傳統鄉村的區別,準確掌握這些區別,發現問題所在,對癥下藥,對鄉村發展大有幫助。三是物質成果,就是存在于客觀世界的可觸碰感知的存在,可以是先天存在,比如自然景觀,也可以是歷史上產生,比如古建筑物,尤其是有地方鄉村風俗特色的建筑物,還可以是現代各種人工建設的成果,比如梯田、蜿蜒曲折的公路、橫跨天塹的橋梁,這些看起來冷冰冰的物質,只要與鄉村、與人群發生了聯系和交叉,人們就可以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地賦予這些物體以人文情懷,這些都是鄉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鄉風文明建設的現狀
當前我國正在把鄉村振興戰略當成一項重要工程來開展,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密切相關。關于鄉風文明建設的現狀,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國家高度重視
很明顯國家是提出來要建設和發展鄉風文明的,對這一事業的重視程度已經上升到國家發展綱領的層面。作為精神文明范疇的鄉風文明,在宏觀層面,對鄉村振興而言,既可以作為輔助力量提供智力支持,又可以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內容,畢竟鄉村振興不能只停留在經濟層面,應有配套的精神文明與之協同發展。
(二)各地發展不均衡
基于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大背景,鄉村的發展建設情況也不一樣,有些鄉村只是體現在名稱上,其發展與城鎮無差,而有些鄉村是真正意義上的鄉村,在國家村村通政策之前,全是泥濘的山路小道。那么基于這種物質基礎的差異,鄉風文明建設和發展的現狀也會有所差異。而且,除了物質基礎的影響,其他人文因素也可能會對鄉風文明的現狀產生影響,比如該村出現過著名歷史人物,或者有歷史遺跡、歷史典故,都可能會使該地的文明情況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
(三)成果不充分
第一,鄉風文明的理論研究不足,在研究成果上有所欠缺。現代鄉村社會的情況是很復雜的,與之前傳統意義上的鄉村還是有很多變化和不同,需要更多社會學或人類學的專家進行專業化的研究,對現在的鄉村社會有宏觀層面以及具體的描述。第二,鄉風文明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學者的研究成果如何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得到應用,誰來承擔這個理論聯系實際的轉化工作?科研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村里的基層工作人員或者鄉鎮干部,他們能接觸到這些研究成果嗎?能消化運用這些成果嗎?這些情況都是普遍存在的。
三、鄉風文明建設的困境
(一)理論上的困境
1.關于標準的理論探討,有人認為應當有一套國家標準,什么叫鄉風文明,有哪些具體指標,這樣地方好照章建設,查缺補漏。但也有人認為,國家層面只適合作原則性規定,畢竟我國鄉村社會的復雜性不能搞一刀切,要考慮地區差異。事實上也是如此,國家對鄉風文明建設只作了原則性規定,只是提綱挈領,這符合我國復雜的國情,要給予地方適當的自由決策權的現實,應該是科學的選擇。但也因此產生了標準不明確的困難,各地政府都是根據自己地方的實際情況探索什么是鄉風文明,難免會產生標準不統一的情況,在某地實施的一些可行政策,在另外一處鄉村卻不執行這種政策,而大家都認為自己在建設鄉風文明。比如鄉賢文化就有一些爭議,又許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鄉賢文化,認知不一樣,其結果也就不一樣。
2.關于成功經驗的推廣,何謂成功?是產生了經濟效益,還是有其他的評估標準?怎樣的鄉風文明是好的、成功的鄉風文明?目前較統一的說法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有三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各地方開展相關工作也是以貫徹落實這三風為主。但很顯然,從精神文明建設的層面來看,這三點還是遠遠不夠的,過于粗放,不能給復雜的鄉村工作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持。就算有了評估標準,差異化發展的鄉村社會,導致在成功經驗的推廣方面有一定的工作難度,難以產生普遍化的模式。
3.關于鄉風文明發展方向,這個問題也和上述難以產生普遍化的鄉風文明模式有關,就是現實注定了鄉風文明必須會差異化發展,往哪個方向去?有沒有大方向上的指引?是選擇密切扎根于本土鄉情,強調與其他文明的區別,還是說鄉風文明可以向城鎮文明學習,無限趨同?甚至可以向外國城市文明學習?還是可以本土資源與外部經驗結合?在宣傳推廣所謂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時,要學習的到底是工作的態度還是差異化的發展,有沒有界線?
(二)實踐上的困境
1.資金缺乏。這是現實中最大的障礙,鄉風文明雖然是精神文明層面,但是它的建設無疑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本身經濟發展就是鄉村振興的重頭戲,所以指望鄉村社會自力更生是不合理的,需要外界大量資金的扶持。
2.人才。這也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困境之一,現在鄉村社會人才流失很嚴重,社會評價體系的畸形導致人們寧愿在大城市奔波,也不愿回到鄉村,只有少量有情懷的人才會愿意學成之后扎根基層。就算這樣,面對物質的巨大差異以及各種的現實阻礙,也有很多人堅持不下去。
3.主體協作性差。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通俗理解是當地基層干部,他們熟悉鄉情,負責執行各種方針政策,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應該以村干部、農村黨員為主要抓手。但是,這種理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畢竟當地黨員干部能夠掌握的資源是有限的,能夠接觸的外部世界也是有限的。一個地區鄉風文明的建設,是需要政府來主導,而且是層層政府都應該參與其中,不能把這些工作都拋給基層,只負責給錢,或者連錢都不愿給,只負責提要求。同時,鄉風文明建設也不應該只靠政府,其他社會群體同樣可以參與進來,廣泛聽取建議,比如節假日開展什么文娛活動,或者引進旅游公司開發當地景點,這些都要有更專業的從業人員,由他們來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通力協作,合作共贏。還有當地民眾的參與,其實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鄉風文明的主要承載主體就是當地民眾。不讓當地民眾以主體的身份參與進來,而讓他們作為被執行者的身份存在,這樣的鄉風文明一定是流于形式的,生命力也不長久。
4.特色要求。鄉村社會是要差異化發展,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有自己特色的鄉村文化。但是很顯然,這種特色要求要適度,廣大鄉村社會并沒有那么多特色,不能動不動就要求獨特的鄉風文明。固然全國范圍內鄉村社會是有很大不同,但這種不同并不能體現在村與村之間,不現實。所以也要考慮共性的問題,同為華夏民族,同源同根,文化一脈相承,這也是發展鄉風文明很好的方向。
四、鄉風文明建設的措施
(一)加強理論研究
實踐需要理論支持。鄉風文明的標準問題、發展方向問題、共性化和差異化研究的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為了更規范化發展,要有一套評估指標,根據鄉風文明的概念和內容來構建。既要考慮共性的鄉風文明,又要考慮充分發展自己獨特的鄉風文明。當然,這種獨特性要有一定界限,要符合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為基本原則。
(二)資金問題
資金問題是基礎。除寄希望于政府撥款外,當地政府還應該開放思路,將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不能坐等經濟發展起來了再來建設精神文明,而是應該看到文化產業在經濟建設中可能產生的效益,尤其是真正有特色鄉村文化的地區,更應該抓住這個機遇。
(三)人才政策
人才流失。這不僅僅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問題,而且是鄉村振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整個鄉村社會的人才都在明顯流失。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盡量提高待遇、滿足物質條件,這是人的基本需求,光指望用情懷來留住人才是不可行的,用紀律的方式也顯得不近人情。其次,要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社會以及政府應該多多表彰那些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的人,不能讓他們失了物質再丟失精神。最后,整個社會的評價機制要改變一下,什么樣的人才是崇高的、什么樣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不要簡單以金錢和職位來衡量,一個人兢兢業業在自己的普通崗位上工作一輩子值不值得尊重?一個人為了家鄉的發展付出青春值不值得尊重?要更多宣傳這種正能量的人和事。
(四)多主體協作
鄉風文明建設不是一個人就能獨立完成的,上級政府、當地村民組織、村民、社會力量應該團結起來。應該讓每一類主體都能參與進來并能從中受益,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犧牲村民利益來謀取短時間的經濟發展或者文化發展,村民才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素。
鄉風文明建設是精神層面的工作,比經濟建設還要復雜,它的成效需要更長久的檢驗,值得投入長期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蔣永穆.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18(02):15-21.
[2]向延平.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內在機理與動力機制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1(02):41-47.
[3]王婷.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風文明建設路徑思考[J].北方經貿,2021(06):50-52+62.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貴州鄉風文明情況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20GH032)
(作者系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