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巖
“躺平學”,是當前比較流行的網絡詞匯,是指少數人主動保持低欲望、低動力、慢節奏生活的現象。對待這種非主流文化現象需要正確認識、科學分析及有效引導。
對此種現象要有理性認識。人的發展總是伴隨著人的需求,而需求實現中則會遇到各種曲折和困難,當需求滿足不夠時便會產生心理和情感落差?!疤善綄W”作為少數青年的一種社會心態是一種主觀情緒情感體驗,某種程度上也是個人工作生活狀態的折射。其實,這種現象自古有之,并不是當今時代獨有的。在古代,老子的“寡欲”思想強調最基本自然需求的滿足,主張做事不極端、不過度、不奢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也強調“清虛靜泰、少思寡欲”。在西方,古希臘的第歐根尼倡導完全不受束縛的自由,追求從欲望之下解放出來,也是一種“躺平”。
要科學分析“躺平學”現象的本質屬性?!疤善綄W”作為一種特定的亞文化現象存在于少數青年的認知和網絡輿論,是青年與環境互動時張力外化的即興表達。在歷史上各個時期,青年與環境相面對、相融合時總會呈現新訴求、新祈愿,都會有屬于自己時代的某種表達。其實,換個角度看,“躺平”現象并不意味著少數青年對現實的不滿,而是說明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暫時超越了自身的主客觀條件。“躺平”是部分青年基于付出與收獲比的主觀考量,也是一種自我評價。主流輿論在包容的前提下要積極引導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應埋怨、不應放棄、不應逃避,要愈挫愈勇,勇于對自身和社會負責。
政府和社會要更關注青年發展,助力青年實現自身價值。在價值引領上,要將價值觀教育適切到新時代的偉大實踐,精神引導上要有方向感,物質給予上要有獲得感,現實生活上要有存在感,職業服務上要營造公平有序的就業環境,切實保障機會平等和規則公平,使青年社會流動的通道更加暢通。要加強對青年社會融入的針對性指導,幫助他們更快適應社會,增強幸福感、價值感、歸屬感。政策扶持上,要加強對就業困難青年的就業援助,加強公益性職業培訓,加強對靈活就業的支持,鼓勵青年創業,推動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激發青年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心理幫扶上,要及時發現青年群體心理情緒變化,建立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和熱線,為青年建立情緒表達和情感宣泄的渠道。
學校和家庭要發揮合力,加強對青年的教育和引領。要進一步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和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合力加強勞動觀教育。讓青年在勞動實踐中形成勞動素養和勞動精神,形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新風尚,使勞動成為樹立品德、涵養品質的重要途徑。要加強奮斗觀教育。奮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要引導青年提升奮斗境界、提振奮斗勇氣、提高奮斗本領,將個人的職業選擇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結合起來,激活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激發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將個人的奮斗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幸福觀教育。當今時代,獲得幸福的物質條件正在逐步增加,有待提高的是實現幸福后的自我感知能力,只有將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統一起來,才能理解“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的真正意蘊。
青年要在融入“大我”中堅定理想信念。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馬克思在高中畢業作文中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鼻嗄暌谌谌搿按笪摇敝绣懺毂绢I。要增強學習本領,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要提高改革創新的本領,敞開思想謀思路,放開手腳求突破,善于從事物的對立面思考、解決問題;要增強勇于實踐的本領,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某個方面的行家里手。青年要在融入“大我”中增強擔當。“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要在踐行“家國情懷”過程中體現擔當,在歷史和現實的結合處深刻理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要在踐行“三牛精神”過程中體現擔當,學習孺子牛的不忘初心,學習拓荒牛的開拓創新,學習老黃牛的不畏艱辛;要在與時代同步中體現擔當。當代青年要在黨史學習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抵御風險、應對挑戰,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奮斗。
(摘自《中國教育報》2021年9月30日5版)
(責任編輯: 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