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良 劉海鯤
【摘 要】新聞作品的思想性是新聞輿論工作與社會發(fā)展實現建設性互動的根本。文章以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廣播新聞專題類一等獎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為例,探索新聞作品體現思想性的基礎、關鍵和根本,以及思想性傳播、延伸的方法。
【關鍵詞】新聞作品;思想性;中國新聞獎
新聞作品的思想性是新聞輿論工作與社會發(fā)展實現建設性互動的根本。思想性是新聞作品引導力、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形成的關鍵。追求、提升新聞作品的思想性,在眾聲喧嘩的媒介環(huán)境下顯得尤為重要,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永葆生機和活力的前提。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多刊播具備思想性的新聞精品是輿論工作的使命與責任,也是新聞輿論工作獲得社會認同的關鍵。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廣播新聞專題類一等獎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講述了27年前,霍州市3位基層干部在去福州出差途中維權,受到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的高度重視,予以批復并妥善處理的故事。這篇通過思想性來實現新聞報道建設性作用的佳作,對于推動主題教育活動走心和走深產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一、體現思想性的根本在于對重大主題的長期關注
思想性是新聞作品影響力和建設性實現的前提,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堅持黨性原則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新聞記者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挖掘具體事例中內蘊的時代意義,由點及面寫出作品“新”的思想,守風氣之正,創(chuàng)時代之新,創(chuàng)作出對人民有益的新聞作品,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能夠針砭時弊,塑造典型,起到凝心聚力、占領輿論高地的作用。因此,只有憑借敏銳的新聞視覺,對重大主題進行長期關注,結合具體事例寫出建設性的報道,才能讓新聞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價值得以真正實現。
“重大主題性新聞是指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題材、重要理論問題所進行的新聞報道。”[1]重大主題性新聞要出新、出彩,呈現思想性,進而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與基于問題意識的長期關注、深入思考和用力發(fā)掘密不可分。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瞭望者,如若望而不思、思而不行,就不能行穩(wěn)致遠。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要有敏銳的視覺和勤于思考的習慣。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思想性是在長期思考和縝密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
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之所以能產生良好的社會傳播效果,既有對重大主題素材的發(fā)現意識,更有“吃透兩頭”的看齊意識和基層意識。“在新華網、人民網等央媒報道過之后,我們地方媒體才開始跟進采訪。”[2]后續(xù)跟進報道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一定不是“搶”來的,而是“想”出來、“跑”出來的。作品中,記者抓住重點、緊跟熱點、突出亮點,與記者平時采訪與實踐中的長期思考、經驗積累有必然聯系。記者在采訪時想到霍州署衙牌匾有“清慎勤”三個字,“習近平總書記曾專門引用過。我們如獲至寶,立刻跟進”。[3]
好角度的選擇也與長期留心新聞由頭密不可分。新聞線索紛繁復雜,如何在眾多線索中找尋最有價值意義的新聞,考驗著記者的新聞敏感和政治敏感。發(fā)掘新聞事實對當前工作的指導意義,成為體現新聞作品思想性的關鍵。
記者在采訪伊始,就意識到該新聞主題的重大社會價值和思想價值,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在采訪中充分深挖,在新聞站位上立足高遠。從張玉生效仿習近平總書記為官處事的方式中,充分展現該新聞主題對于推動黨建工作的重大意義。記者憑借對重大主題的長期關注與探索,采寫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新聞作品。在思想上始終如一地貫徹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在行動上堅持做到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是各級新聞媒體最基本的底線思維、政治要求和職業(yè)要求。[4]通過長期對重大主題的關切,形成記者的獨特思考力和價值判斷,成為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關鍵。
二、體現思想性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可行的報道策劃
策劃是新聞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高起點的策劃一定是基于社會發(fā)展現實對新聞思想性的深度考量和準確把握,而不是在形式上的花拳繡腿。堅持問題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新聞作品思想性和建設性的基本立足點。主題創(chuàng)新、角度創(chuàng)新、事實發(fā)現背后的思想創(chuàng)新是新聞輿論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廣播專題中,選題的內核決定受眾群體,受眾的廣度決定新聞的傳播力,新聞的思想性決定新聞的影響力。應從探尋思想性角度出發(fā),立足更高站位的新聞價值,從創(chuàng)新節(jié)目形式與做深節(jié)目內核等角度入手,既體現生動性,又體現建設性。
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與主題教育活動緊密結合,以小見大反映黨員干部作風建設,思想性與建設性兼具。霍州府衙講黨課這種獨特“活教材”的發(fā)現,正是建立在記者長期善于觀察和積累的基礎上,雖是偶得,卻是必然。策劃思路以霍州署衙作為切入點,將其官德文化與當下的主題教育相結合,借古喻今,使得做官為民的故事不僅更富感染力,還增添了歷史的厚重與地域特色。
廣播新聞在策劃方面要會下功夫,下真功夫、巧功夫。記者在采編過程中充分采集現場音響,并在制作節(jié)目時合理運用,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聞有它的嚴肅性,但巧妙的報道形式、精練的語言、新聞現場的聲音傳遞和音響效果的巧妙運用將會給聽眾更廣闊的想象空間。”[5]作品中,同期聲呈現背景資料,不僅有利于聽眾迅速判斷新聞的主要內容,還具有很強的代入感,通過技術手段,還原自然音響,廣播更富有感染力,營造豐富的節(jié)目效果。作品準確發(fā)掘時代價值與文化內涵,并在廣播語言中加以強調。官德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在于它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黨員干部培訓活動如何真正實現走實、走心,是決定黨建培訓成效的關鍵因素。作品為黨員干部培訓提供了建設性的啟示,也說明基于作品思想性挖掘的報道策劃是新聞建設性實現的關鍵。
三、體現思想性的基礎在于對新聞事實的思想發(fā)掘
新聞思想性的基礎在于對新聞價值進行判斷,新聞事實是可以窮盡的,但其蘊含的思想性和新聞價值能否得到合理的呈現,在于事實發(fā)掘后的思想性發(fā)掘。優(yōu)秀的廣播作品往往能影響受眾,媒體從業(yè)者不僅要讓受眾“聽明白”事件本身,“想明白”事件價值,還需啟發(fā)受眾主動思考,除了對新聞事實的詳盡發(fā)掘外,還需對新聞素材反復體悟,突出新聞思想價值內核。另外,新聞事實如何表述,才能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也是體現其思想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從27年前發(fā)生的事實出發(fā),又與當下的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讓歷史資料有了新的新聞價值。這足以說明歷史是新聞的注解,新聞是歷史的底稿。事雖“小”而其意“不小”,其背后反映的是黨員領導干部從小處入手,為百姓解難題的工作作風。這正是新聞工作者在對新聞事實抽絲剝繭之后,發(fā)掘出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性得來的,受眾也能夠從中得到重要啟發(fā),并主動進一步思考探索。
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開頭即選用3個角度,分別以張玉生、王文明、張一等3人的言談為主線,引出黨風建設、黨課講解、家風建設等層面的事實。雖然只有3句話,卻反映出黨風建設、為黨育人、家風建設等家國建設的3個層次,起到提綱挈領、以點帶面的作用,聽眾也能思路清晰地跟上敘事節(jié)奏。稿件在找尋角度上沒有就事論事,而是重找新聞落腳點,從一節(jié)黨課講起:“一滴水能夠反映太陽的陽光。”這一鮮活的案例不僅對于當下仍有借鑒意義,而且選取素材角度獨到。記者準確選取3個方面,從市委書記幫助群眾解決問題這一點出發(fā)引申開來,由表及里,推出黨風、家風建設,報道深入,敘述有力。這一思路對于當今廣播新聞的采編具有良好的啟示作用。
雖然張玉生才是新聞主角,記者卻沒有采用讓張玉生“一言堂”的方式報道新聞,對于更豐富的人物語音素材,記者選取“講重點”的方式突出作品思想性。盡管張玉生帶有地方口音,記者依然大膽選用其話語中最關鍵部分作為材料支撐。通過多線敘事控制廣播敘事節(jié)奏,并對新聞事實進行充分梳理,找出蘊含思想價值的聲音,從中得到具有新聞價值和思想性的作品。
四、思想性的傳播在于選擇合適的語言符號
廣播作為以聲音為載體的媒介,語言的重要性更甚。“新聞語言的生命力源自準確。擠掉‘雜質’和‘水分’,用精練、準確的語言直指客觀事實,正所謂‘辭達而已矣’,把事實講清楚就行了。”[6]廣播新聞由于其以聲音為載體的特性,語言需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廣播語言在編排上還需講求“多面開花,多角度敘事”,給聽眾呈現更廣闊的語義環(huán)境和多維度的想象空間,使聽眾與廣播節(jié)目產生更大的共鳴。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中有幾處評論性語言,不但恰到好處,而且點明了新聞主旨。如“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等句,既借古諷今,又為新聞作品添上文學色彩,令語言內涵更加飽滿生動,對其思想性的傳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廣播新聞主持人是將新聞說給聽眾,這就要求廣播新聞的語言特點要適合口語化,而不是將新聞稿件照本宣科地念給聽眾。”[7]在廣播中,一方面要講求信息量以及語言縱深,另一方面又要兼顧口語化表達令聽眾聽得懂,其平衡需要采編人員把握。另外,音樂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在廣播中也有特殊要求,如果單憑解說詞無法實現聽眾迅速沉浸時,可在適當的位置加入背景音樂強化傳播效果。在這件作品中,節(jié)目開頭合理使用背景音樂,迅速喚起聽眾注意力,讓聽眾沉浸在音樂與語言文字中,建構意義接受和解碼、理解的空間,實現單憑語言無法得到的心理滿足。
節(jié)奏把控是廣播語言中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在廣播新聞中合理掌控語言節(jié)奏,能夠令聽眾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興趣點和注意力。在文字報道件中,記者經常會采用采訪對象的直接引語,達到新聞生動可信的目的。在廣播作品中,對解說詞和人物現場音的收錄切換,能令作品的節(jié)奏感更強,人物情緒更加飽滿,內容翔實可信,節(jié)目效果更加生動活潑。
五、思想性的延伸在于背景資料的合理運用
背景資料的引用是新聞寫作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合理運用背景資料可以拓展新聞外延,通過最少的文字達到多角度的呈現,讓新聞元素多樣化、立體化。背景資料對于交代情況、展現歷史沿革、幫助受眾理解新聞主題也具有重要意義。背景資料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提升新聞作品的思想性。其基本要求就是緊扣新聞主題,合理穿插背景資料,力圖用最簡潔的背景素材展現最有力的新聞思想。記者通過對新聞主題的仔細體悟,將新聞人物的聲音按照編輯意圖、報道思想要求予以合理的穿插排列,傳遞出記者的所思所想。在編排中讓背景材料與廣播新聞事實相伴而生,實現二者互相印證和互相補充的作用。
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將霍州署衙與背后的官德文化相結合,既有歷史縱深,又有鮮活的新聞事實。不僅通過事件反映,還表現在音頻選用上注意使用古代文史知識。如引用現場同期聲的導游講解“霍州署始建于隋唐時期,現存建筑為元、明、清古文化遺產”,以及解說詞“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霍州署衙,不僅是古代官衙建筑的經典之作,更是千年官德文化的重要載體”等,使得新聞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量,對于聽眾快速了解當地情況,迅速產生共情心理有重要作用。
公信力的核心是贏得受眾信任,在節(jié)目中通過音頻材料編排植入地方旅游特色,除了具有地方傳播效果優(yōu)勢,使當地聽眾容易產生親近感外,還對當地旅游文化有推動作用。“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廣播節(jié)目在編排中引用官德歷史,讓人感受到古代官德文化得以傳承發(fā)揚,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講述的故事正是對優(yōu)秀官德文化的繼承。這些都是背景資料在新聞作品中起點睛之筆的生動體現。
六、結語
思想性的實現以對主題的長期關注為根本,以精心策劃、角度創(chuàng)新為關鍵點,以語言準確傳情達意為基礎,以背景資料為支撐。新聞的生命力歸于深刻的思想性和建設性,從發(fā)現中采寫新聞,發(fā)掘具有價值意義的新聞思想,最終成為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黃海波.重大主題性新聞報道的策劃與呈現[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7-14.
[2]馬江歌.一件批復映初心[J].中國記者,2020(12):61-62.
[3]馬江歌.發(fā)揮廣播特色 采制“三度”精品[J].新聞采編,2020(6):4.
[4] 馬江歌.發(fā)揮廣播特色 做好主題報道[J].新聞戰(zhàn)線,2020(23):37-39.
[5]鄧潔.新聞編排讓廣播節(jié)目更好聽[J].視聽,2014(10):32-33.
[6]陳偉軍.新聞語言的力度、溫度和銳度[J].新聞與寫作,2020(11):110-112.
[7]但朝暉.淺談廣播新聞的語言特點[J].傳播力研究,2019,3(30):147.
(責任編輯:黃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