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茵 編輯:夏洛
凡事講求度,張弛有度,若是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不多不少最好。網購也一樣!
近幾年,網購越來越流行,網購管理也日漸完善。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間人們居家隔離的時候,購物只能通過網絡。所以疫情穩定之后,社區團購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可以在附近的自提點領取。不但節省時間和精力,價格也都還比較優惠。要忙于工作的上班族們,深深體會到平臺購物的便利。
去年八月,一個朋友說她的一個微信群主可以搞到京東,淘寶的隱形優惠券,買東西很實惠,所以把我也拉進了購物群。
十月,小區的超市老板當了購物團的團長,他介紹給我盒馬集市,十薈團,橙心優選,興盛和美團等一些社區團購平臺。我回家后逐個試,發現好幾個小程序都有如一分錢購物,三元,五元無門檻,幾元減幾元優惠券等新人禮品。我一下子下了幾個單,很便宜,買完后分享發到群里還可以繼續搶紅包。而且,不少店鋪還有好評返現,相當劃算。我突然有了天上掉餡餅白撿便宜的感覺。因此,在嘗到使用優惠券購物的甜頭后,我開始付費購買優惠券。
漸漸地,購物團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團長和群主每天經常在群里發各種“秒殺”的信息和優惠券。有些優惠券是平臺限量發放的,群友們還要趁早領取。
一次,我看到一個外套的“秒殺”信息。那件外套我曾經在新世界百貨見過,款式和面料都不錯,可是就是價格太高,我當時猶豫了一下,最后還是決定算了。這次“秒殺”幾乎只是商場價格的一半。所以,我毫不猶豫地支付下單。收到貨后十分滿意,慶幸當時沒在商場買。
還有一次是某知名品牌洗發水的“秒殺”。其實家里的洗發水還有大半瓶,可是考慮到價格比超市要便宜得多,而且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我深刻體會到要囤些生活必需品以備不時之需的重要性,所以我果斷下手了。
后來,在平臺上購物多了,和有些信得過的店鋪老板也加上了微信好友。她們經常在朋友圈發布各種“秒殺”信息。去年十二月,一位化妝品老板說她有一批精華液和保濕霜臨近過期,要特價處理;還有一位店家因為物流暴力,把隔離霜的包裝盒子壓扁了,默認瑕疵可以優惠賣……這些產品都是在實體店和網上專賣店里價格不菲的,所以我再一次加入了“剁手黨”。可誰知,不久后,我的面部皮膚不知什么原因過敏了,醫生說幾個月都不能用市面上的護膚品,只能擦醫院開的維生素E面霜。望著梳妝臺上好幾瓶快要過期卻還沒開封的高檔護膚品,我只好忍痛割愛送給了閨蜜。
成為購物平臺的老人后,那些幾元減幾元的優惠券便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幾十元減幾元的優惠券。習慣了用優惠券購物的我,不使用便覺得劃不來。好幾次購物車的物品達不到使用優惠券的數目,我還得在平臺里繼續找,非得滿了使用優惠券的數目才肯付款。
對于那些每周發放的付費優惠券,有時真成為了我的負擔。想到這些優惠券是花錢買來的,不用可惜,還非得在平臺里找了又找,仔細想想還可以買點什么。
這樣,半年下來,家里的冰箱裝滿了各種食品;洗手間里好幾袋洗衣粉,幾瓶洗衣液還有幾盒洗衣凝珠;衣服多得衣柜都要塞不下了……快遞柜是我經常去的地方,經常一天好幾個;團長是我見面次數最多的鄰居。自以為撿到了大便宜,可是每個月要還信用卡和花唄的數目卻比以前要多,零錢通和余額寶的數目也變得越來越少。偶爾,“秒殺”的水果和雞蛋也不是很新鮮,口感不太好。自然而然的,優惠券和“秒殺”逐漸對我失去了吸引力。
有時和同事及購物群友們聊起“秒殺”和優惠券,發現他們也有和我類似的感受。他們有的甚至為了等“秒殺”和發放優惠券,提前拿起手機打開小程序等待。
誠然,網絡購物平臺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有時的“秒殺”活動和優惠券的確很劃得來,可以幫助我們省錢。可是面對當前流行的“秒殺”和優惠券,我們作為消費者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性,不要因為一時的“刺激”而沖動,反倒中了商家的“圈套”。進行“秒殺”活動,發放優惠券的網店就是促銷賺錢的目的:他們利用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心理,既能實現商品沖量,又賺得人氣。所以大多數網購都要靠“拼”,要“成團”。這是宣傳和推廣的一種手段,可以看作是消費者和商家的共贏。但是,如果我們為了等待“秒殺”而消磨不少時光,為了湊足可以使用優惠券的數量而買了原本不太需要的東西,那就真可以稱得上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反倒得不償失。
現在,我在購物前提醒自己,這件東西是我想要的嗎?是真的需要還是因為有優惠券或者“秒殺”才買的?如果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不管多貴,都是值得買的。如果不需要的東西,即使再便宜,也是買回來堆起來的無用東西。凡事講求度,張弛有度,若是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不多不少最好。網購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