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盛建 夏偉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前往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博物館位于江蘇無錫,是國內首家收藏和展示鄉鎮企業發展文史資料的博物館。改革開放初期,蘇南是中國鄉鎮企業的發源地,“蘇南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我國農民的聰明智慧和創新能力,更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正確決策。
所謂“蘇南模式”,實際上是理論界和新聞媒介對江蘇省南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的一種概括,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寫的《小城鎮·再探索》中提出來的。其中,蘇南的概念當時還相對比較狹小,主要指江蘇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所轄的12個縣(市),這里的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因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而聞名全國。
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先生通過對蘇南地區鄉鎮企業的考察,發現該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別具一格,自成體系,可以稱為一個“模式”:蘇南地區興辦社隊企業,后來改制為鄉鎮企業,保存了集體經濟實體,城市工業、鄉鎮企業和農副業形成了一個大的系統,城市工業帶動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工業又牽引著農村副產品的發展,猶如“大魚幫小魚,小魚幫蝦米”。因此他將此工業化模式稱為“蘇南模式”。
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華西集團、紅豆集團、海瀾集團、陽光集團、遠東集團、新宏泰科技等,都是從當初的“蘇南模式”逐步發展、調整、壯大起來的。
“蘇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集體經濟為主體,以工業企業為主,以市場調節為主,植根于農業,依托于城市工業,農村富余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堅持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蘇南模式”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多種模式之一,它是一條以鄉鎮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成功之路。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促成了蘇南農村區域經濟整體功能的發育,加快了農村非農化的進程。到1986 年,蘇南有336 萬富余勞動力由農業經營轉入非農經營,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5%以上,在全國較早地走出了一條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子。
鄉鎮企業的發展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城鄉二元化結構,改變了“農副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傳統城鄉關系,形成了城鄉之間商品、人才、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格局,開了市場經濟的先河,并促進了小城鎮的建設發展。這一階段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全省工業的高速增長,推動江蘇經濟上了一個新臺階。1989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3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 年的3.34 倍;工業總產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 年的3.95 倍;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88元增加到1372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154元增加到876元,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1978年11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村民用摁手印的方式,簽訂“大包干”契約,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歷史的洪流匯聚著人民的豐富創造力滾滾前進。1982年秋天,原無錫縣堰橋鄉(現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黨委學習小崗村,在農村實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農民的積極性提高,公社實現了大豐收。農業上嘗到“包干到戶”的甜頭,那么這種方式能不能在工業上試試?這一試,就試出了后來叫響全國的“一包三改”。
那一年,堰橋鄉有20 多家社隊企業虧損。鄉里有個服裝廠,三年連續虧損5.7 萬元。換了三位廠長,卻一點起色都沒有。于是,當年11月,鄉黨委拿出了承包方案:只要全年上交利潤5000元,超額部分由廠長自行處理。誰愿意承包,誰就當廠長。
如今近80歲的高錦度當年任無錫堰橋工業公司經理以及分管企業的副鄉長,他回憶,當時三名裁剪師傅競相上臺,發表“競選演說”,最后全廠職工投票,選出裁剪師傅楊漢斌作為廠長。這位新廠長也的確很有辦法,上任后立即實行了“定額計件制”“質量獎勤制”“檢驗制”等一系列考核指標,多勞多得的方式被確定下來。結果,工人生產積極性高漲,僅僅一個月時間,服裝廠竟然奇跡般地扭虧為盈,首次盈利近500 元,職工工資也增至一個月50多元。
隨后,這個僅49 人的小服裝廠的改革經驗被推行到大廠。1983 年1 月,一個大型的橡膠廠也改革試點成功,較好地完成了當年的指標任務。試點的成功給所有人吃了定心丸,也增強了鄉黨委的改革信心。1983 年2 月,鄉黨委正式宣布將在全鄉的鄉鎮企業中推行“一包三改”。
1984 年3 月,時任無錫縣委縣政府顧問郁謙帶隊來堰橋調研,他把堰橋改革的核心內容歸納為“一包三改”。“一包”就是實行以廠長、經理為主的經濟承包制,承包者有高度的經營自主權,超額完成承包指標后,報酬可高于本人工資的30%,有特殊貢獻的可高出一倍以上。“三改”則是改企業干部由鄉黨委的“任免制”為“聘用制”,經營有方者連聘連任,完不成承包合同一律免職;改工人由“錄用制”為“合同制”,沒有了“鐵飯碗”,對表現不好、教育無效者,廠長有權將其辭退;改干部工人的“基本工資”為“浮動工資”,多勞多得,廢除“大鍋飯”。
將“一包三改”推向更高熱度的,是一篇文章。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報》報眼處刊登了一篇名為《堰橋鄉鎮企業全面改革一年見效》的文章,介紹了堰橋通過全鄉全面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4%,全鄉人均收入翻倍的故事。見報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早間新聞聯播中全文播出。
1984 年4 月,“一包三改”在無錫全面推廣。工人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村經濟飛速發展。5月11日,時任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專程來堰橋調研,省委在堰橋召開座談會,總結并贊揚堰橋鄉經濟改革所取得的經驗和成績。5 月25 日,省委批準了無錫縣委的報告,向全省鄉鎮企業推廣無錫縣堰橋鄉創造的“一包三改”經驗,確立“統分結合,廠為基礎”的新體制,推進企業改革。
歷經改革,1986 年堰橋鄉的多項數據相較于1978年實現了翻番:工農業總產值上升了將近6 倍,社員人均收入翻倍。無錫惠山誕生了江蘇省第一個億元鎮、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這場改革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蘇南模式”正是從“一包三改”中發端。至20 世紀80 年代末,蘇南的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已經占到了60%以上。
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的原址是全國第一家社隊企業——春雷造船廠。1956 年2 月,無錫縣東亭春雷合作社沖破重重阻力,開辦了春雷造船廠,“春雷一聲響”,中國社隊企業就這樣誕生了。
社隊企業是鄉鎮企業的前身,20世紀50年代后期興起,主要是為農業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一些小工廠,1984年后改稱為鄉鎮企業。上世紀60年代,盡管受到“公社和生產大隊一般不辦企業”的影響,但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迫于人多地少的壓力,悄悄興辦各類“地下工廠”。上世紀70年代初,無錫縣的社隊工業已發展到“鄉鄉村村有點”,具備了多門類、多品種的規模,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于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特點,供銷的成敗得失就成為鄉鎮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全國鄉鎮企業第一批開拓者和實踐者,沒有原材料、沒有資金、沒有市場,蘇南地區人民就憑一張嘴、一雙手、一雙腳,還有一股精氣神,拼闖出一片天下。數萬名供銷人員不辭勞苦,終年奔波,演繹著“四千四萬”的動人故事。
為了開拓市場,有人沿著鐵路線千里跋涉,一年有300 多天漂泊在外;因為買不到座位票,有人二十幾個小時只能站在火車里,困了衣服一裹,就睡在別人座位底下;為了拓展業務,有人可以連續三天堅守在別人的辦公室、家門口,以“精誠所至”達“金石為開”;改革初期電力緊張、經常停電,有人24 小時吃住在廠里,只為了節約時間、早出新品……百姓們將這些真實的故事用最質樸的語言,概括出了“四千四萬”精神:踏盡“千山萬水”闖市場、吃盡“千辛萬苦”辦企業、說盡“千言萬語”拉客戶、歷盡“千難萬險”謀發展。
從工商業的角度講,無錫有兩個突出的精神值得弘揚,一個是在激蕩歲月中產生的“百年錫商”精神,另一個就是伴隨著鄉鎮企業產生和興起的“四千四萬”精神。“四千四萬”精神是鄉鎮企業家和供銷員用汗水和心血鑄就的,它涵蓋著鄉鎮企業的創業者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四種力量,即草根的力量、求實的力量、探索的力量和使命的力量。從蘇南到江蘇乃至全國,源自于草根的“四千四萬”精神,是中國鄉鎮企業孕育時的初心力量,也是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偉大實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蘇南人民繼續解放思想,推動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實現了鄉鎮企業向民營經濟的歷史性轉變。紅豆、海瀾、陽光、遠東等一大批企業,已經成長為我國民營經濟的參天大樹。
回顧歷史,黨的支持和領導,是當年支撐蘇南鄉鎮企業沖破重重阻礙、不斷發展壯大的強大力量。當地黨委顯示出勇于擔當的精神,為了保護鄉鎮企業的生存權、發展權想盡辦法,不唯上、不唯書、只務實,使各地的鄉鎮工業得以保留并健康地成長發展。現如今,“企業黨建”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靈魂。通過發揮黨對企業的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更好地保證企業健康發展,促進企業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高度統一。
改革開放以來,蘇南鄉鎮企業發展的經驗之一便是政府和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聯合體”。這種“聯合體”并非個人、團體利益的捆綁,而是政府的公共服務做到了兩點:一是追求長期利益,主動營造一種能讓企業家安心投資、搞管理和技術創新的長效預期。二是政府有擔當,在特殊歷史時點,政府解放思想,通過公共服務的創新,承擔改革責任。無論“一包三改”,還是股份制改革,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擔當。
“蘇南模式”所取得的成就,當然離不開思想解放和改革創新。沒有“一包三改”,便不會有鄉鎮企業20世紀80 年代在中國的蓬勃發展。而“四千四萬”精神,更是改革開放之初黨領導人民走出困境、變無數不可能為可能的動力之源。此外,蘇南鄉鎮企業參加城鄉協作的企業群體步子跨得早,大批鄉鎮企業發展了與城市工業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間的技術掛鉤和經濟協作等。回顧40 多年改革歷程,蘇南的改革開放就是一部推動思想解放、引導保護創新的歷史。這為地方經濟崛起、群眾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傳承“一包三改”“四千四萬”精神正當其時。當然,時代在發展,其精神內核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2017年12月,中共江蘇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新“四千四萬”精神: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主動經受創新的“千錘萬煉”,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萬態”,在新的征程上奔騰“千軍萬馬”。這進一步豐富了原有的“四千四萬”精神的內涵,體現了時代特征和發展要求。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由“蘇南模式”發端,敢為人先、只爭朝夕,已然成為江蘇精神的主流。在這一精神的指引和激勵下,奮進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必定會書寫更多精彩的“江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