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男,袁 野,高艷鵬,孫銘陽,葛云飛
(赤峰山金紅嶺有色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赤峰 025450)
在實際采礦過程中,使用填充采礦技術,首先,利用充填采礦技術,可以對礦區中的采空區進行有效的填充,避免其出現變形和下沉的情況,并且能防止采空區出現大幅度的錯位[1];其次,降低礦山貧損的概率。在對金屬礦體進行開采的過程中,使用充填技術,不僅能提高礦柱的利用效率,還能優化金屬礦的品質,降低礦山貧損;最后,降低采礦作業成本。充填采礦技術可以有效的保證礦體的穩定性,減少廢石運輸等費用,從而降低作業的成本。
充填采礦技術能夠很好地滿足保護環境的需求,并且在采礦過程中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地表下陷。隨著采礦行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成為了采礦的主要內容。充填采礦技術作為高效的采礦方法,具有安全環保、靈活等優點,能最大的限度地減少礦石資源的損失量[2]。另外,礦場的底部結構是采礦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將會對采場爆的礦巖回收的效率帶來影響。在對礦上底部結構進行設計時,要考慮礦體的產狀、礦巖的穩定性、采礦的技術等,必須要保證和采礦的方式相匹配,才能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和效率,減少損失和成本投入。在實際開采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合理地優化礦山的底部結構。目前在礦山采場過程中,進行充填采礦法底部結構優化,由部分礦場的底部結構設計不合理,導致礦山巖石滑落有阻礙,容易殘留大量的礦石,殘留的礦石回收率較低,造成了資源浪費。底部結構在爆破礦巖過程中,容易出現凹陷,阻礙礦巖滑落,并且還會在殘留的礦巖中殘留廢石,加大了礦石的貧化率。由于底部結構設計不合理,會降低采礦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要重視底部結構的優化,減少礦石量的殘留。
礦石黏性主要是指礦石之間相互粘連的性質。黏性的大小體現在粘結力上,并且有數據實驗證明,粘結力是影響礦石流動的重要因素。粘結力的大小與地質中包含的泥量、濕度、壓實力等因素有關,通常泥質含量較高、濕度合適并且壓實力較大的粘結力比較大,容易出現懸拱和空洞。礦石堆積的時間過長會增加粘結力,因此在優化底部結構設計時,需要將其斜角面增大,確保礦石滑落正常。
采礦場拉底空間要保證足夠大,才能使爆落的礦巖不會卡住,確保其順著斜面滑落到漏斗或者“V”形槽中。同時,底部結構下的礦巖開采難度比較大,一般會成為永久的礦石損失,因此底部結構不宜過大,斜面角的設計要在合適的范圍內。
礦巖在爆破后會掉落下來,與底部結構發生碰撞,沖擊比較大,作用在瞬間完成,這樣會導致底部結構接受巨大的沖擊,容易出現破壞。大量的礦巖在頻繁的沖擊下會出現累積損傷。在底部結構優化設計時還要考慮施工、運輸、成本等因素。
底部結構是采礦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采礦場的核心環節。因此,選擇合適的底部結構并對其進行優化,有利于提高采礦技術的經濟效益,確保采礦生產的安全性。對底部結構進行選擇和優化,需要滿足以下幾點要求:第一,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要強,能保證安全作業,并可以承受大量崩礦、放礦、二次破碎等不同環節對結構產生的負荷,確保生產過程中人員和設備的安全;第二,礦柱礦量和殘礦的回收量小,礦石損失率以及貧化率低,礦石的回收率高,采礦投入的成本低;第三,合理地使用鏟運機,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從而提高出礦量和開采強度;第四,工程量少,并且結構簡單,施工的環節簡便。
底部結構常見的有兩種,分別是平底式底部結構和塹溝式底部結構,其中塹溝式底部結構的優點是,①采場礦堆數量減少,不會出現礦堆死角;②二次返工和損失較?。虎燮扑榈拇髩K在進出口操作,相對比較安全;④殘礦的產生量比較少,整體地出礦率高;⑤底部結構的穩定性比較高;⑥可以實現雙側進路采礦。但是塹溝式底部結構不利于測量大孔孔底坐標,爆破基礎資料準確性和爆破的效果不能保證。平底式底部結構的優點和缺點與塹溝式底部結構相反,比較適合進行大孔孔底坐標測量,能確保爆破的準確性。但是礦石的出礦率比較低,殘礦數量比較大,底部結構的穩定性差??偟膩碚f塹溝式底部結構比平底式底部結構更有優勢。
大塘礦礦床位于白巖背斜東翼中段,礦體的切斜角與巖層基本一致,一千二百米標高以上為40°~75°左右,一千二百米到九百米之間標高接近于垂直,九百米以下的標高在80°左右。礦段內的地層結構為單斜構造,并且斷裂構造的規模比較小,對礦體空間的完整性帶來了一定的破壞。礦體主要以磷塊巖為主,還存有兩種礦,一種礦的平均厚度為12.47m,另一種礦的平均厚度為18.57m,均屬于中等穩固。在兩層礦之間還有夾層礦,是由淺灰色微粒白云巖和硅質團塊巖組合而成,穩固性比較強。
該礦段的礦床屬于急性傾斜中厚至厚的礦體,礦房、礦柱按照垂直礦體的走向依次布置,長度和礦體的厚度相同,階段高度為70m。主要方式是在中段為1130m中段、1145m頂板、底板沿著礦體走向布置脈外巷道,使兩條巷道形成平行的狀態,并在頂板沿著礦脈布置溜礦井,每個間隔要在100m左右。在底部的回風巷布置回風天井,將其作為采礦場的回風通道。另外,在采場上部的1200m左右設置“非”字形鑿巖硐室。底部階段設置上裝礦進路、受礦硐室等,受礦硐室的位置可以根據礦體的實際情況、礦巖的穩定程度確定合適的位置,采用塹溝底部結構。深孔臺車在開始工作的過程中,從1200m處開始向下鑿,以鑿巖硐室的位置為準,先下鑿40m至1145m處的受礦硐室頂板。再結合“VCR”拉槽倒梯段側向分段崩礦回采工藝,進行整體爆破,然后收集出礦。使用鏟運機和振動放礦機運送至地表。
底部結構的適應性會影響采礦場的出礦率和安全性,根據礦體底板的工程地質特征,采取雙側雙進路塹溝底部結構,也就是在左右兩側相鄰的礦房垂直走向中心線布置裝礦巷道,然后在朝著會采礦房制定裝礦進路,確保裝礦進路與裝礦巷道成120°的夾角,這樣有利于方便鏟運機出礦。同時回采礦房的中心線要設置上拉底巷道。這種設計的底部結構主要特點就是:井巷工程和充填門硐工程相對比較多,尤其是在進行礦房回采時,部分工程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增加了采礦的風險和投入,也會延長操作時間。另外,這種兩側同時出礦的生產模式比較靈活,可以提高生產的產能,減少礦產資源的浪費。
采用單側雙進路的模式服務雙礦房塹溝底部結構,也就是在相鄰的礦房邊界線布置裝礦巷道,再設計回采礦房,需要沿著走向布置裝礦進路,需要注意的是靠近礦房另一側安排拉底巷道,這樣能提高出礦的效率。
5.5.1 工程量對比分析
將裝礦巷道布置在礦房與礦柱的交接處,能同時供兩個礦房回采使用,在后期裝礦巷道工作過程中可以將其作為三角礦柱回收,有利于提高使用的效率。單個礦房在投入使用之前就可以節省井下工程29.27m,能減少門硐封堵五個。三角礦柱留設比優化后多578.22t。
5.5.2 安全性對比分析
對礦段的底部結構進行優化后,能減少充填體內掘進帶來的安全風險,并且裝礦進路縮小了原來的一半,這樣能減少裝礦巷道兩側進路較多和暴露面積大的情況,縮減了維護和支護的費用。裝礦巷道布置在三角礦柱下,安全性有多提升,同時將三角礦柱由原來的均等分配調整為一大一小分配,提高了三角礦柱集中回收的效率。
5.5.3 經濟性對比分析
將底部結構進行優化后,每個礦房回采減少投資10萬元左右,推廣使用后可節約3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綜上所述,底部結構是采場結構中關鍵部分,會影響采場的生產能力和技術經濟指標。結合大塘礦礦段進行分析,對其底部結構進行了優化,采取單側雙進路的方式,并注重三角礦柱的回采,提高了礦場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為順利采礦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