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對于生態系統中的信息是什么以及具體信息的分類,中文文獻有許多討論。如有文獻提出,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可分為物理、化學、行為和營養信息(秦建新和趙雙飛,2004)。但對于諸如蜜蜂跳舞、孔雀開屏之類的行為信息是否可歸入物理信息也有人提出過爭論(譚永平和徐歡,2016)。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外文文獻特別是海外生態學教科書對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卻鮮少涉及。其原因有必要進行探究。
另外,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生物具有應激性,即對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和特性。那么刺激與信息的關系如何呢?王鶴穎等(2019)討論過生態系統中的營養信息。下面著重探討生態系統中信息的準確含義與理論作用。
20世紀初,通訊技術得到迅猛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信息論應運而生。為衡量信息在交流或傳輸中的不確定性(某種程度上,不確定性類似于物理學上的混亂程度,即熵),Shannon(1948)從數學角度提出了一個描述兩個相關信息因素發生概率的定量關系。這標志著信息論的開端。Shannon將信息論中的“信息”定義為:信息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Wiener(1948)從動物機體(如體溫、內穩態)以及機械系統(如蒸汽機的調速器、舵機引擎)能夠保持穩定性的角度,提出控制論,即研究這些系統中控制與通訊的交叉學科。而這些系統之所以能夠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定,并能夠保持控制與通訊,除能量與物質外,最關鍵的是由于有“信息”的反饋。Wiener認為信息就是負熵:“正如一個系統中的信息量是它的組織化程度的度量,一個系統的熵就是它的無組織程度的度量;前者正好是后者的負數。”
Odum(1953)提出,能量在食物網中傳遞時,因有損耗,故它通過不同的食物鏈流動會對群落穩定性產生不同的影響,即能量流動時的“選擇”會對結果有影響。也就是說,如果食物網復雜化,即有物種的多余或“冗余”,則群落穩定性提高。MacArthur(1955)認識到Odum提出的“選擇”與Shannon提出的“不確定性”有共同之處,都包含“冗余”,因而將Shannon提出的數學公式引入到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中。這就將信息概念以及信息論引入到生態系統生態學。
實際上,Rosenblueth等(1943)、Wiener(1948)在提出反饋以及控制論時,也認為生物在不同水平上都可看作是一個可自我調節的穩定系統。Odum(1953)將反饋概念應用到生態系統中。由此可以看出,Wiener等也可看作是將信息概念引入到生態學中的學者。
Shannon(1948)和Wiener(1948)對“信息”的準確定義是數學公式。在文字描述中,他們都認為信息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表示系統中某個成分的狀態。Wiener(1948)講得很清楚:“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信息量就是熵的負數。”“在這里,我們所定義的信息量的‘量’,是在類似情況下被我們定義為熵的那個量的負數。”“作為一個量(我們也許會認為這個量是某個概率)的負數,信息量實際上是一種負熵。一般來說,信息量的屬性常常讓我們聯想到熵。”“我們會看到,信息損耗的過程幾乎就是熵增加的過程,這些過程存在于概率(這些概率一開始都相互獨立)區域的融合中。”
鐘義信(1986)將信息定義為“泛指以任何形式表現的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包括它的內部結構的狀態和方式,以及外部聯系的狀態和方式”。從認識信息的角度,可將其定義為“是關于事物運動狀態和方式的表述,或者,等效地說,是關于事物運動狀態和方式的廣義化知識。”
可見,“信息”是一種抽象的、總體性的、非實體性的概念,就是對系統或其中某個成分具體狀態的抽象描述,不與具體的某種物質對應。“熵”是對某個系統混亂程度的抽象描述,與之對應,“信息”是對某個系統“有序狀態”或“組織程度”的抽象描述,它可簡稱為“負熵”(Johnson,1970)。當然,“信息”并不與“熵”完全相反對應,它不僅指代有序程度,往往還指代系統或系統成分的不確定性、概率、選擇多樣性等。
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維持其高度有序性,是因為外界不斷向生態系統中輸入能量和物質。信息與物質或能量的區別是什么?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各成分(無機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有序傳遞時,其總量在各營養級中是不斷減少的。但處于較高營養級中的生物其功能往往更為完善、結構更為復雜、分類地位更高。而信息正是表達系統有序狀態的指標和概念,故可以說,與物質和能量不同,信息量在營養級之間傳遞時不一定減少(許洪昌,1986)。Odum(1983)提到的潛能可較形象地幫助理解信息量在營養級中的變化:從數量上來看,假設100單位的食草動物能量產生出1單位的捕食動物能量,這意味著捕食動物的能量品質是食草動物的100倍,其所具有的或包含的“信息”也更多。
生態系統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持平衡或穩態,是因為其各成分之間存在著負反饋機制。例如,草地上的食草動物多了,就會啃食掉更多的草,而草的減少又反過來抑制食草動物的數量。可見,負反饋機制的存在是由于不同營養級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特別是后一級的營養級也會對前一營養級發生作用。抽象地說,負反饋是通過信息的相互作用和雙向交流而達成的。而能量與物質在不同營養級之間傳遞時,它們的路徑是單向的(Odum,1983;韓博平和范航清,1992)。
由于信息具有隨營養級升高而增加、雙向交流或交換的特征,可見生態系統中的信息交流與能量、物質傳遞確實是不同的,研究生態系統時確實需要引入信息這一概念。
有些中文生態學文獻不考慮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特定含義,而具體討論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和作用,如認為物理信息有光線、溫度、磁場等,化學信息有性外激素、信息素、他感物,行為信息有如蜜蜂的舞蹈、孔雀展尾等,營養信息有食物的多少、品質等。仔細分析這些所謂的信息,就會發現它們與刺激沒有區別。因為任何外界條件及其變化都可看作刺激,如光、溫、化學毒物、運動、食物、天敵等。故可以說,一些中文文獻中的信息是望文生義的結果。它們所說的信息,幾乎等同于信息論中的“信號”。
刺激不同于信息。刺激是具體的、單一的概念,而信息是抽象的、總體的概念。Wiener(1948)清楚地寫道:“傳遞一種單一刺激(如氣味)的價值不僅僅取決于刺激本身所傳遞的信息,還取決于刺激的發送者和接收者的整個神經系統。”
我國的教科書一般將生態系統定義為: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著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由于不斷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根據前文所述,為準確表達生態系統的運作和存在狀態,有必要引入信息這一概念;同時,由于信息交流有雙向性特點,而“傳遞”一詞似乎只有單向遞進的含義,沒有完整表達出信息的這一特征。故可考慮將生態系統作如下的定義: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著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各成分之間、與其環境之間由于不斷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反饋(或信息交換)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在20世紀中葉,隨著信息論、控制論的發展,描述穩定系統有序性的概念“信息”被引入到生態學中。由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層次性、網絡化以及它們之間存在負反饋機制,故表達系統組織性和有序性抽象的、概率意義上的“信息”概念也可有效地適用于生態系統,并可在更高視角來概括生態系統的組織與狀態。然而,信息概念在一些中文文獻中卻簡化、具體化為物理性、化學性的刺激,從而在生態學教學與理論探討中引起一定的混亂。正確認識信息的抽象、數學和總體概念特征而非具體的刺激或物質,可有助于消除圍繞它的種種爭論,從而也可彌合中外文獻特別是生態學教材中對信息概念的不同認識。對信息概念及其特征的正確理解與準確把握,不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更能夠有助于準確定義生態系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