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亮,朱燕珍,朱 劍,彭林敏,謝湘梅,成 芳,畢蒙蒙,張 超,熊春紅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南昌 330006)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爆發,作為呼吸道傳染疾病,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的指示與統一部署下,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迅速集結了一批援鄂國家醫療隊,共包括137人,于2020年2月13日奔赴武漢進行疫情救援。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有學者[1]提出了“協同護理”的概念。協同護理旨在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調動現有的人力資源,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護理工作中,從而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本援鄂國家醫療隊在工作中采用協同護理模式,有效增加了不同地區醫生-護士-患者之間的交流,達到共享知識、信息,合理配置各方醫療資源,為患者的康復,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起到堅實的理論指導作用。現將援鄂期間協同護理工作模式的實踐詳情以及工作重點與難點進行分享,以期為今后類似救援工作的醫療隊提供參考。
2020年2月14日,本院集結的援鄂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Z15重癥病區,開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收治工作。該病區共開設床位64張,配置護理人員100名,其中,主任護師2名、副主任護師4名、主管護師35名、護師40名、護士19名;重癥監護室護士13名、呼吸科護士5名、傳染病房護士2名、普通病房護士54名、特殊科室護士26名,其中護理部主任1名,護士長10名。
共收治84例患者,其中病危患者4例,病重患者35例,輕癥患者45例;需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2例,需高流量氧療患者35例;合并腦梗偏癱患者1例,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21例,合并高血壓患者12例。
1)工作模式差異。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在工作模式、信息化系統等方面與本院存在一定差異。這就要求大家在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上能盡快磨合以提高所管轄病區的救治效率。
2)護理人員混編。本院此次抽調的護理人員來自34個不同護理單元,專業涉及廣,對重癥、急救、傳染病護理工作掌握程度不一致。
3)護理工作任務繁重,潛在風險大。新冠患者需要隔離,無家屬陪同,所有生活與護理工作均由責任護士完成。值班護士在多重防護狀態下開展工作常易出現缺氧、頭痛、嘔吐等不適癥狀,加上工作負荷大、消耗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人員的感染風險。此外,由于恐懼,有些患者常存在不配合治療的情況甚至出現傷醫行為。
4)患者普遍焦慮。入院時常規使用患者心理健康問卷(PHQ-4)評價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結果顯示,85%的患者入院時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這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強傳染性,需要嚴格的隔離治療有關。
本援鄂國家醫療隊在工作中采用協同護理模式,包括援鄂醫療隊護理小組與當地醫院護理小組協同、援鄂醫療隊護理小組成員之間協同及護士與患者之間協同。
4.1.1 協同培訓
武漢協和醫院在本院接管病區開科之前,對本院醫護人員進行防護服穿脫操作培訓。醫療隊根據具備的物資制定出了既符合規范又符合實際的操作流程,護理部再進行分組培訓、考核。
4.1.2 協同護理
武漢協和醫院派原Z15病區護理團隊協同本院護理團隊前期開科工作,雙方共同探討環境布局、床位分配、信息系統培訓、護理質量控制、護理工作流程等方面工作,并且協同制定相關制度與流程。科室各項工作步入正軌以后,武漢協和醫院派一名骨干護士協同我們共同開展各項護理工作,如:病區患者反應的問題需要院方解決的,護理工作中出現應急事件需要院方支持與幫助等。
4.2.1 成組護理
醫療隊中100名護士分成8個小組,小組實行護士長負責制,每個小組12名護士,其中護士長1名、責任組護士8名、院感護士1名、主班護士1名、物資班護士1名。1名護理部主任與3名質控護士。分組過程充分考慮護士年齡、專業、業務能力等方面的均衡性。每小組護士至少包含有1名重癥護士。8個護理組中的每個責任小組分管床位一致,以便于更好協同管理患者。每個責任組均有微信群并由資深護士擔任責任組長。各責任組在線上共同探討交流患者護理相關問題,在責任組長的帶領下同步安排一切事宜,主要包括同步上班與下班時間、同步穿脫防護設備、同步進行護理工作。責任小組成員密切配合,相互提醒、督促,以確保在高效防控的前提下將工作有序進行。
4.2.2 危重患者管理
首先,劃分危重區域:病情危重患者集中放置,各組選派資歷深,有重癥經驗的護士負責管理該區域重癥患者。并在其旁邊組選派資歷較深,有重癥經驗的護士,以便隨時支援。其次,成立重癥護理小組:全隊根據重癥患者情況,進行重癥護理小組人力資源應急調配,先進行組內調配,組內調配困難時上報護理部主任,由主任從重癥護理小組中進行調配,確保重癥患者護理質量。
4.2.3 成立各護理專科組
成立了重癥護理專科組、糖尿病護理專科組、感控專科組、心理疏導專科組、氣道護理專科組、質控專職組等,各護理專科組負責本專科專業知識傳授與培訓。專職質控組由3名資深護士擔任,質控護士在院感防控、護理文書、儀器設備及物資管理等進行質控,同時協調隔離病房內外各項事務的聯絡等,保障戰疫時期護理工作質量。
4.2.4 關注護士心理調適
由于新冠肺炎病情的特殊性、護理工作的繁重,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護理人員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心理與生理壓力[2]。最新調查[3]結果顯示,在參加一線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支援的護理人員中,有85.37%的護理人員在工作后2周內出現了心理問題。一旦他們所遭受的壓力超過了心理能承受的底線,將會導致護理人員情緒波動,降低機體機能和工作效率[4]。為使一線護士保持健康的心態,本醫療隊在心理專家的指導下成立心理疏導小組,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各類線上活動,及時為大家進行心理疏導。
4.3.1 親情護理
1)滿足患者生活需求。重癥病區患者由于住院生活物品準備不充分,給患者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護士們知道后,紛紛把自己的物資提供給患者,保障患者生活所需,讓他們能安心接受治療。
2)建立“護患一家親”微信群。在群里大家相互交流,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責任護士與患者互加了微信,向患者發出了邀請,等到疫情過去,一切好轉,邀請他們到革命老區,美麗的英雄城南昌賞玩,再續這份戰友情。
3)開展送祝福活動。生理與心理是緊密相連的。醫療小組成員們會折好千紙鶴、星星,并備注不同的祝福語,在患者生日、婦女節等特殊日子里送給患者。
4)開展“抗疫健康操”。護士每天與患者共同制定一日生活與活動計劃,使患者治療期間生活不再枯燥。如:上午9:00護士會組織患者進行15 min“抗疫健康操”,督促患者定時吃水果等措施。
4.3.2 分級心理疏導
1)開展“疫區的最美天使聲音”音頻活動。由善于朗誦、聲音優美的丁嵐護士長定期錄制好對患者焦慮情緒有調適作用的語音,發到“護患一家親”群里,患者可以隨時進行欣賞,優美的聲音,適當的旋律正好能緩解患者焦慮的心情。
2)心理醫生進行干預。由于新冠的特殊性無法進行集體心理干預與放松訓練等專業的心理治療,所以由心理醫生到患者床前采用心理干預的策略來幫助患者,使用的方法多為最普通的支持、鼓勵技術。對于睡眠質量不好的患者,心理醫生給患者使用改善睡眠、穩定情緒并且不成癮的藥物。
根據中國國際災難醫學救援隊的組建經驗,在救援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嚴格把關救援隊員的選擇。本院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再按照“思想作風正、專業技術精、身體素質硬、心理素質強”的標準,在救援人員的選擇上傾向有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3個專業科室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在人員職稱搭配上,本院護理組以主管護師與護師為主,占75%;充分考慮晚班輪班情況,更傾向選派男護士,有利于各項工作開展。此次重癥專業護士占比偏低,占13%,啟示要提高重癥專業或有重癥輪轉經驗的護士占比,采取專科護理與全科護理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培養“一專多能”的護理人才,重點培養災害護理救援人才。
應急能力是指當人遇到某件事情的時候,人的大腦立即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自我思維來處理這件事情的能力。年輕護士缺乏臨床經驗,遇到突發情況,難以運用護理知識去應對。護理管理人員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選擇合適的培養體制來提高低年資護士應急能力,如仿真模擬現場實操訓練法、桌面推演游戲法、目標教學法等[5]。
護理人員是應急團隊中的關鍵力量。由于本次支援的護理人員較多,大家來自不同科室不同專業,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跨專業的團隊內相互分享知識以及擁有的資源,實現隊員之間的相互合作、高度整合、緊密銜接,共同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這樣才能實現1+1>2的效力[6]。
由于本次疫情傳染性強的特點,需要醫護人員穿戴厚重的防護服,再加上危重患者救治無效的打擊下,護士心理壓力特別大。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期臨床一線護士的人文關懷,通過人文關懷和激勵,可以提高護理服務品質。為了更好地為隊員提供心理疏導,建議隨隊有專業心理醫生,或者有專門的平臺為隊員提供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