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萍,丁志德
(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678001,云南保山)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戰略決策,綠色農業發展就是其中一個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綠色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而發展綠色農業正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因此,對我國現在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促進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
作為一種以改善自然環境、促進提高農產品產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綠色農業將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契合起來,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還能保證農產品無污染,保護環境。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推出,直接彰顯了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戰略要求和決心。
由于人類之前對自然過度開發,盲目地追求短暫的經濟利益,忽視了對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出現了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使得人們必須轉變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而綠色農業是一種融合了綠色、安全、環保等多種要素的新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
雖然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民的收入一直不高。尤其是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農民將解決溫飽問題放在第一位,雖然現在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但是已經習慣于將注意力集中在增加收入上,依然研究如何增加產量,結果忽視了農產品的品質,也就無法發展綠色農業[1]。同時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沒有有效的途徑去學習綠色農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術,這就更難將觀念從發展傳統農業轉換到發展綠色農業。
目前,我國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雖然二者的使用量呈連年下降趨勢,但是總體使用量依舊很大。而且,現在農民無法合理、高效地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二者的利用率不高,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缺乏科學的施肥方式,對土壤及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影響農產品的品質,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農業對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導致綠色農業的發展成本高。綠色農產品生產需要綠色、無污染的環境,由于之前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現在需要通過施加有機肥等方式來改善土壤。為了保障農產品的品質,必須保證作物有充足的養分,不能通過化肥來增加產量,從而增加了綠色農業發展的成本。
現在各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和人才的支撐,綠色農業的發展也不例外。農業科技和人才的缺乏會抑制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可應用的農業科技成果較少,無法滿足綠色農業發展的需求[2]。當前,農村老齡化嚴重,缺少年輕勞動力。雖然我國大部分高校設有農業類專業,但是最后從事農業工作的人才很少,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綠色農業的發展。
人們真正認識到綠色農業的重要性和好處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為了提高人們對綠色農業的認識,農業等相關部門要給予充分的重視,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第一,加強宣傳和引導[3]。農業等相關部門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綠色農業的宣傳,引導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提高對綠色農業的認識和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第二,設立示范村。在發展綠色農業條件較好的地區設立綠色農業示范村,組織鄉村基層干部參觀和學習。第三,加強種植技術培訓。請專業技術人員下鄉開設講座,開展種植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種植技術,指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
市場是產品流通的搖籃,綠色農產品市場的擴大必然會推進綠色農業的發展,健全的綠色農業市場體系可以促進綠色農產品的發展,在規范的市場環境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才會有序。綠色農業基地多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交通不便,與外界信息交流不暢通,這必然會影響綠色農產品的銷售[4]。為此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越性,線上、線下同時宣傳綠色農產品。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建立專門的綠色農產品銷售網站,生產銷售形成一條完整的流水線。可以在農產品市場設立專門攤位,宣傳綠色蔬菜的益處。此外,還要打造農產品品牌,蓄足產業動力。因此,農業企業要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加強對商標的注冊和保護。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要支持企業抱團發展,企業依托各種政策,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同時政府還要進一步加大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公共品牌的建設力度,借助品牌的力量,促進品牌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提升。在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中還要加大對農業綠色發展的監督管理。構建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進一步加大市場執法和監督力度,嚴格處罰虛假產品,大大提高違法成本,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采取有力的綠色發展風險防控手段,結合實際,構建屬地責任追究制度,構建農產品追溯體系,保障農產品從田地到市場全程都有質量監控和追溯,進而從整體上促進農產品信息透明度和準確性的提升。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不斷優化農業發展政策,給予農民最大的扶持和幫助,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政策支持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導向。完善的扶持政策是對綠色農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的保證。對于上級政府作出的政策決定,下級執行部門要堅決執行,保證政策得到有效執行,把政策落到實處。對綠色農產品產業給予資金幫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定期舉辦各種培訓班。立足于實際,開發農民聽得懂、用得上、學得會的培訓教育方法手段,定期或是不定期進行免費、全面且持續的培訓,最大化地挖掘農村精英人物,進而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這過程中,地方政府還要改善基層干部的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提供發展空間,留住人才。加大農業科研投入,特別是增加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綠色科技研發,加大推廣、轉化體系建設方面的投入,學習和借鑒傳統農業的技術體系和推廣手段,在基層大力推廣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等,走一條農業綠色發展的道路。政府要加大綠色農業補貼,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促進農產品綠色生產示范效應的擴散,借助“有形的手”的調控作用,確保農產品經營主體在收益方面不吃虧,能夠持續穩健地生產,增強他們的發展信心,提升農產品綠色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和規模化水平。
龍頭企業在某一程度上代表著此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能引領行業的發展。但是規模越大的企業受到的掣肘越多,對于龍頭企業,政府應給予更大的自主權,只在大方向上進行掌控。過去那種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模式難成氣候,即使農產品質量很高,也無法拓寬銷路,應采取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但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即使自發形成了這種生產方式,也無法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最大作用,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可以首先扶持一家企業,打造成熟的商業模式,然后以這家企業為基準,不斷吸納其他企業,幫助這些企業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知識,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
國外已發展綠色農業多年,頒布了完善的相關法律,例如對綠色農業實施補貼,法律可以保證綠色農業發展的必備要素[3]。法律條文規范了綠色農業的生產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綠色農業的發展。而我國在此方面還相對薄弱,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因此應當不斷完善、健全綠色農業法律政策,從而確保我國綠色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萬事開頭難,當前我國的綠色農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歷史遺留的,有的是宣傳不到位造成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律法規對綠色農業發展會不斷規范,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等,我國的綠色農業發展必然會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