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賀
(1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總院,鄭州 450052;2河南省有色金屬深部找礦勘查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鄭州 450052)
綠色礦山建設是貫徹落實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論述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兩型”社會的必然選擇[1]。
在自然資源部發布九大行業標準之后,河南省于2018年12月發布實施了本省的《綠色礦山建設規范》,為河南省綠色礦山建設指明了方向,規定了具體的標準和時間[2],白坪興杰鋁礦積極響應,成立了綠色礦山建設專項工作組,編制了綠色礦山建設方案,通過近兩年的實踐,成功入選河南省綠色礦山建設名錄。作為河南省礦山占比83%[3]的小型礦山,其建設過程及經驗,無論對于同類型礦山的借鑒,還是對今后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調整總結,均具有較大的意義。
本文從河南省綠色礦山建設規范要求的六大方面進行了梳理總結。
礦山位于登封市南部丘陵地帶,礦區面積3.01km2,全區共圈定六個礦體(Ⅰ-Ⅵ),礦體呈東西向帶狀連續展布、分段富集,礦層頂板為白云質灰巖,底板為鐵質頁巖。截至目前,礦山保有儲量為152萬噸,設計生產規模10mt/a,開采方式為自上而下臺階式露天開采,所采礦石主要銷售到總公司所屬的氧化鋁廠。
礦山系資源整合型礦山,目前在采區為二采區,已采區為一采區;礦區內主要包含遺留采坑六處、近礦區邊界采坑兩處、排土場一處、表土堆場一處、辦公生活區一處、工業場地一處。
白坪興杰鋁礦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準繩,以第三方專業機構編制的《白坪興杰鋁礦綠色礦山建設方案》為依據,針對礦區環境、資源開發利用、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企業管理與形象六大方面開展具體工作。礦山內部通過成立綠色礦山創建專項工作組,指標逐類分解、層層落實,全員參與、專人負責;外部積極爭取總公司的資金支持,同時針對存在的專項問題,與第三方技術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滿足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拔高,既著眼于目前的建設標準,又兼顧未來綠色礦業的發展趨勢,真正實現環境生態化、開采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礦地和諧化的綠色發展目標。
2.1.1 綠化工程
按照規范要求,可綠化區域必須實現100%綠化覆蓋,礦山目前綠化覆蓋率經測算僅達到75%,針對此項問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綠化原則:結合以往綠化的經驗,綠化前必須對欲綠化區域進行土壤性質和結構的調查,通過土壤改良劑或底肥施肥,確保土壤肥力;綠化樹種優先選用適宜本地氣候、土壤的植被,確保成活率。
(2)綠化區域:在采區終了臺階及坡面、道路(主運輸道路、采坑與排土場的連接道路、生活區道路)、排土場、表土堆場、生活辦公區、車輛設備存放區域、歷史遺留采坑的邊坡及影像區域。同時,建設礦區觀景臺,既可接受相關部門的日常監管,又可對外展示礦山形象,也可作為礦地和諧、連接群眾的橋梁。
(3)綠化保障:建立專項養護小組,專人負責,完善規整制度,完善臺賬。
2.1.2 地質環境治理及復墾
(1)對礦區內已采區、歷史遺留采坑、近礦區邊界無主采坑,礦山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削坡降荷、邊坡修整、擋土墻加固、場地回填復綠、石質邊坡掛網噴播、設立警戒線等方式,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同時,按照恢復后的用地性質等于或高于原有土地性質的標準進行回填復墾,在移交后建立為期三年的觀察、過渡機制,確保土地復墾的效果,保持礦地和諧關系。
(2)在采區四周設置隔音擋板,對采掘機械更換消音設施,達到進一步降低噪音的目的;開采工作面增設多臺霧炮機,礦區內外部主干道路定期灑水、運輸車輛全封閉及出廠沖洗等方式,降低粉塵;優化礦區集水、排水系統,構建三級沉淀循環利用系統,做到生產廢水、生活污水零排放。
礦山采用自上而下臺階式開采,公路開拓、汽車運輸、分層開采至礦體邊界后再并段的方式進行,臺階寬度及高度、邊坡角度及平整度按照規范進行修整,消除安全隱患,規范開采方式。
優化礦石采樣分析程序及方法,掌握采區境界范圍內礦石品級的分布情況,做到分區域、分品級開采,避免高品位礦石的資源浪費,合理配礦,提高礦山經濟效益,通過近半年的測算,經濟效益按年度計提升了5%。
優化采裝運設備,更換大功率挖掘機2臺,新增國Ⅳ寬體自卸車3臺,通過設備更換,提高了采運效率,其技術和裝備達到了國內先進生產水平,滿足清潔生產要求。
礦山針對綜合利用進行了改進與提升,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地表植被的綜合利用 摒棄傳統的剝離、堆置或棄用的方法,針對苗木,以能保留樹木的主根系的范圍為界,通過機械挖掘,然后搬運栽植;針對草皮,根據設備的挖掘能力切割成相應的“豆腐塊”,然后帶根帶土進行移植。
(3)廢石的綜合利用對于表土層至礦層之間的灰巖層,礦山尚未進行綜合利用,該層灰巖平均厚度為11m,之前僅作為廢石置于排土場,有違礦產資源“吃干榨盡”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分區域連續取樣分析,結果顯示,完全滿足普通建筑石料的各項指標,礦山委托專業機構對全區進行儲量核實,待確定儲量規模后將按照礦產資源管理程序進行綜合利用。
(4)水循環利用 對礦區內自然雨水、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建立三級沉淀池,通過沉淀后,用于礦區的降塵、綠化養護等工作。
(1)建立能耗管理體系,成立能耗管理小組,制定年度計劃,建立臺賬,編制年度總結,做到有章、有法、有跡。
(2)更換了采運、灑水設備;淘汰了老舊照明設備,更換節能設施和太陽能板;對定頻電機全部更換為變頻;
(3)礦區內生產設施維護采用競標制度;對可回收的固廢,如配件、輪胎、廢紙廢箱等進行外銷,對不可回收的固廢,如生活垃圾等由專業機構回收處置。
通過近1年的施行,較上一年度,水耗降低了24%,油耗降低了5%,電耗降低了7%,物耗降低了3%。
2.5.1 科研體系
一是將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約束性指標納入省委、省政府評價各設區市領導班子工作實績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二是全省開展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的縣(市、區)達到67個,約占全省的39%,實現了“以點帶面、梯次推進”;三是探索實踐了浮動定額、階梯水價、提補水價等節水激勵機制;四是渠灌區創造性地實施了“渠改管”工程,解決了計量問題,實現了節水50%、省錢30%、節地3%的效果;五是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民用水者協會、企業和社區用水管理組織,推進了公眾參與、民主化節水、機制建設。
(1)優化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完善配套財務制度,建立激勵體系,成立科研小組。
(2)與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河南理工大學等專業機構、科研院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科研、技術人才的技能提升。
(3)依托總公司的科研、技術力量,委派人員參與項目的研發和礦山生產的實際應用,建立產學研體系。
2.5.2 優化在線生產管理
(1)整理地質、測量、采礦、地理信息等相關數據,采用SURPAC三維地質采礦軟件,分時段、分區域、分品級、分類型進行統計、歸納、錄入,建立基礎數據庫,構建礦體的三維立體模型,結合礦體的采掘進度進行實時測量,保持生產數據的動態更新,實現礦山生產實時性、可視性、效率性。
(2)全面引入總公司的OA辦公管理系統,實現采運車輛的實時定位;合同在線審核簽訂;隨手拍監督管理;能耗數據動態更新;文件上傳下達;風險管控預警;財務核銷等在線辦公。
2.5.3 優化監控檢測系統
(1)對礦區現有網絡升級為千兆網專線,對工作面、排土場、進出礦區口、風險管控點等關鍵點位引入了海康威視在線監控,并將網絡接入自然資源局、市冶金辦及總公司網絡,監管機構及調度人員能夠實時了解礦山生產狀況,自覺接受監管,及時消除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隱患,調度人員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發出調度指令,提高生產效率。
(2)建立在線環境質量監控,在主要產塵、產噪位置及礦區邊界位置設置,其具有分級報警的功能,能夠對礦區噪音、粉塵等進行實時監測,利于礦山人員根據情況及時做出反應。
2.5.4 無人值守磅房系統
該系統主要有車輛的識別和讀寫模塊、視頻監控模塊、地磅稱重模塊、控制信號探測模塊及視頻溝通模塊組成,可以實現車輛自動識別、自動稱重與記錄的功能,全程不需要認為干預,這是礦山與總公司聯合研發的系統,已經申請了專利。
礦山企業要實現持續性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與群眾的大力支持,嚴格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兼顧礦山與環境、礦山與村民、礦山與社區的協同發展,既是對新時代下綠色礦業發展新模式的探索,也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真實體現。礦山企業根據自身實際及當地社區的特點,實行了如下措施:
(1)組建企地和諧專項工作組首先建立企地溝通機制,分區域建立責任人,制定激勵措施,建立定期訪問制度,及時了解社區群眾的訴求。
(2)改善社區居住環境 對社區周邊主要交通道路進行硬化改造,加強居民生活區域的綠化工作,修建了健身廣場,增加健身娛樂設施,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
(3)舉辦專題培訓班 針對群眾關心的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項目舉辦專題培訓班,既增加的群眾的收入,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4)支持當地教育事業 積極為當地學校捐贈圖書,為貧困兒童捐資助學。
綠色礦山就是將先進的設備、技術、工藝和先進的管理理念與綠色礦業的理念做充分的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礦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模式,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動態性的特點,白坪興杰鋁礦從自身實際出發,從全局規劃,框架完整、路徑清晰、目標明確、推進有序,從省級規范要求的六大方面總結了自身的不足與差距,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綠色礦山建設之路。同時,作為礦山企業,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綠色礦山建設雖然出臺了相應的標準,但隨著建設工作的逐步展開與深入,規范將會更加的細化、完善,礦山企業必須做持續性、深入的探索和實踐,綠色礦山將是礦山建設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