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娜

對于大多數退休老年人來說,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就是退休金,但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增加,退休金金額有限,甚至無法讓自己體面、有尊嚴的養老,于是不少老年人開始嘗試接觸市場上宣傳的補充養老方式,“以房養老”便是這些年被大眾熱議的方式之一。
“以房養老”其實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該概念最早來源于荷蘭。在我國,根據《中國保監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的規定,規范術語是“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這是一種將住房抵押與終身養老年金保險相結合的創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即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并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該業務于2014年7月1日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為試點開展,2018年7月31日擴大到全國范圍。
“以房養老”雖然從某種意義上拓寬了老年人養老保險金的來源渠道,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但也不乏出現了打著“以房養老”旗號的詐騙行為。如何防止陷入“以房養老”的詐騙陷阱,建議老年人注意如下幾點。
國家對提供“以房養老”服務的公司進行了嚴格的資格限制、申報要求、監督管理。主要是經營時間較長、注冊資本較高、償付能力較強,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的保險公司,有些地區擴展到銀行等金融機構,但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經審核后均可在銀保監會的官網查詢。所以老年人在選擇“以房養老”服務機構時,一定要通過正常渠道,注意審查相關資質,不要輕信上門推銷的房屋中介機構或借貸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為公民居住權的設立提供了法律保障,即使老年人與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簽訂了合同,但依舊享有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經簽約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人同意的處置權,并且可以按照雙方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
如果服務機構提供的合同中有類似“如果XX不能依約歸還,XX(服務機構)有權出賣案涉房屋償還借款本息”的條款,老年人就需要提高警惕,這類合同很可能僅是借款抵押合同,存在借“以房養老”之名,行借貸之實,騙取老年人房產的風險,最終可能導致老年人失去住所。
將“以房養老”與購買理財產品區分開來,謹防不法分子打著“以房養老”旗號銷售理財產品的行為。最常見的形式是以房屋為抵押獲得出借資金,再用所獲資金購買其所謂的“穩賺不賠”“無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銀行定期存款年利率根據存款期限一般不會高于3%,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雖然較定期存款利率高,但如果承諾超過6%,甚至更高,就要打問號,否則沖動購買很可能房、錢盡失。不法分子就是抓住老年人害怕風險、貪圖便宜的心理特點和對金融投資知識匱乏的弱點,編造各種無風險、高回報的謊言騙取資金。
由于老年人信息閉塞、對風險的辨識能力比較弱,社會上存在的針對老年人的各種騙局防不勝防,有保健品的、有旅游的、有理財產品的等等。而“以房養老”這種補充養老方式目前在我國還不成熟,其準入門檻高、法律關系復雜、風險因素較多,所以老年人在考慮選擇“以房養老”時,一定要多與成年子女溝通,多了解相關規定,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