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祥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廣東 河源 517000)
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人類的各項工程活動均可誘發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等。為了有效防止災害發生,需要進行工程地質勘察[1]。本文以某滑坡區災害為例,分析工程地質勘察在治理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根據已有滑坡災害地質特征可知,區內主要出露第四系填土層及第四系坡殘積層粉質粘土,下伏侏羅系嵩靈組礫巖、流紋巖及輝綠巖脈,各巖土工程性質特征由上到下分述如下:
第1層:第四系填土層。素填土(層序號①):灰黃色、黃褐色,稍濕,稍密-中密。其成分以含礫粉質黏土為主,該土質較為均勻,基本完成自重固結,屬原便道壓實填土。該層僅在地質災害中部的簡易土路附近一帶揭露,揭露層厚為0.50m~0.80m,平均厚度為0.65m,層面標高為395.62m~397.82m。
第2層:第四系坡殘積層。粉質黏土(層序號②):黃褐色、紅褐色,硬塑-堅硬,局部呈可塑狀[2]。其成分以粉黏粒為主,局部含少量中粗砂及礫石。該土質較均勻,手捏粘手,切面稍粗糙,韌性及干強度中等。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大面積揭露,揭露層厚為1.50m~15.30m,平均厚度為5.58m,層面標高為373.67m~418.06m,該層進行18次標貫試驗,其實測標貫擊數為8~23擊,平均值為12.78擊。
第3層:侏羅系嵩靈組基巖層。強風化礫巖(層序號③1):褐紅色、暗紅色,該巖風化強烈,巖體極破碎,礫質成分以變質砂巖為主,巖芯呈碎塊狀、角礫狀為主,巖塊錘擊易碎,個別手可折斷,合金鉆頭干鉆難鉆進。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局部揭露,揭露層厚為3.20m~26.80m,揭露平均厚為11.90m,層面標高為393.18m~414.76m,該層進行6次標貫試驗,其實測標貫擊數為67~94擊,平均值為76.67擊。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原位試驗結合本地區勘察經驗判定,巖石屬于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
中風化礫巖(層序號③2):褐紅色、暗紅色,礫狀結構,泥鐵質膠結,膠結緊密,礫質成分以變質砂巖為主,一般粒徑為20mm~50mm,含量約占70%,膠結物及砂約占30%。該巖體節理較發育,巖體較完整,巖芯呈柱狀為主,局部巖芯呈塊狀,巖芯錘擊易斷、聲啞斷,合金鉆頭鉆難鉆進。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僅1個鉆孔揭露,揭露層厚為21.70m;層面標高為404.43m。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原位試驗結合本地區勘察經驗判定,巖石屬于較軟巖,巖體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Ⅲ級。
第4層:侏羅系嵩靈組基巖層。全風化流紋巖(層序號④1):灰白色、白色,原巖結構已完全破壞,巖芯粉土狀、半巖半土狀,巖芯浸水軟化崩解,合金鉆頭干鉆可鉆進,屬極軟巖。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局部揭露,揭露層厚為1.40m~6.20m,揭露平均厚為3.80m,層面標高為380.06m~387.72m,該層進行3次標貫試驗,其實測標貫擊數為35~42擊,平均值37.67擊,該層取3組土樣。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原位試驗結合本地區勘察經驗判定,巖石屬于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
強風化流紋巖(層序號④2):灰白色、褐色,該巖風化強烈,巖體極破碎,巖芯呈半巖半土狀、角礫狀為主,巖塊錘擊易碎,個別手可折斷,合金鉆頭干鉆難鉆進。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局部揭露,揭露層厚為11.30m~15.40m,揭露平均厚為13.35m,層面標高為382.58m~386.02m。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原位試驗結合本地區勘察經驗判定,巖石屬于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
第5層:侏羅系嵩靈組基巖層。全風化輝綠巖(層序號⑤1):灰黃褐、褐色,原巖結構已完全破壞,巖芯粉土狀、半巖半土狀,巖芯浸水軟化崩解,合金鉆頭干鉆可鉆進,屬極軟巖。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局部揭露,揭露層厚為2.20m~7.30m,揭露平均厚為4.60m,層面標高為368.07m~383.21m,該層進行7次標貫試驗,其實測標貫擊數為32~39擊,平均值為35.71擊。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原位試驗結合本地區勘察經驗判定,巖石屬于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
強風化輝綠巖(層序號⑤2):灰黃褐、褐色,該巖風化強烈,巖體極破碎,巖芯呈碎塊狀、角礫狀為主,巖塊錘擊易碎,個別手可折斷,合金鉆頭干鉆難鉆進。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局部揭露,揭露層厚為4.80m~16.60m,平均厚度為8.80m,層面標高為364.37m~411.56m,該層進行10次標貫試驗,其實測標貫擊數為56~86擊,平均值為68.20擊。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原位試驗結合本地區勘察經驗判定,巖石屬于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
中風化輝綠巖(層序號⑤3):灰綠色、黃褐色,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該巖風化裂隙極發育,巖體破碎,巖芯呈塊狀、短柱狀為主,局部巖芯呈碎塊狀,巖芯錘擊易斷、聲啞,合金鉆頭難鉆進。該層在工程場地內僅鉆孔ZK9號孔揭露,揭露層厚為19.50m;層面標高為406.76m。根據巖石風化程度、原位試驗結合本地區勘察經驗判定,巖石屬于較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
災害區地段較陡,需要削坡,滑坡區自然坡面大部分地段比較平緩,僅有部分地段需削坡:
(1)A1-A10地段施工削坡,分一級坡,設計坡率為1:0.8,坡高為4m~12.38m,長度為81.1m。
(2)B6-B17地段設計坡率為1:1,分一級坡,坡高為9.47m,長度為46.1m;
(1)壓腳工程。坡腳滑坡出口地段施工臨時壓腳工程,首先采用大塊石料拋石坡腳,采用蛇皮袋裝土石料堆積拋石堆上,形成底寬為3m,頂寬為1m,高為5m的自然斜坡壓腳墻。
(2)抗滑樁。在邊坡腰部設置一排抗滑樁,樁頂標高設置為380.5m,采用37根旋挖灌注樁,截面為圓形,直徑為1.2m,樁長為15m,間距為3m,嵌固深度大于3m,采用C30水下混凝土澆筑;每排各樁身直徑設置冠梁連接,規格為0.8m×1.2m。
(3)坡腳設置擋土墻。坡腳擋土墻高度為4m,墻底寬為1.8m,墻頂寬為0.8m,出露為3m,基礎埋深為1.0m,采用C30混凝土澆筑,墻身設置2排泄水孔。河堤設置高度為4.7m,底寬為1.8m,墻頂寬為0.8m,出露為3.5m,基礎埋深為1.2m,采用C30水下混凝土澆筑,墻身設置1排泄水孔。
(4)坡面采用錨桿+格構梁加固。錨桿采用直徑28mmHRB400級鋼筋,間距為2.0m×2m,間距方格網布置,崩塌區格構梁錨桿長為12m,坡腳格構梁錨桿長為6m,9m,12m。9m錨桿抗拔力設計值60kN,6m錨桿抗拔力設計值40kN,12m長錨桿抗拔力設計值90kN。坡面施工格構梁,形成錨桿加固體系,格構梁截為面300mm×300mm,嵌固到坡面為15cm,外露為15cm。
(5)原垮塌路段采用樁板墻+硬底化恢復道路。①垮塌路段施工支撐樁,樁身采用旋挖灌注樁,共33根,截面為圓形,直徑為0.8m,樁長為8m,間距為2m,采用C30混凝土澆筑。②垮塌路段樁間施工樁間板,板厚為0.3m,高度為2.0m,埋入土深為0.5m,配筋采用C25素混凝土澆筑。③樁板后回填土石方,壓實后頂部施工平臺硬底化,垮塌地段平臺寬度1.6m,設置防護欄,厚0.3m,配筋采用C20砼澆筑。
(1)坡頂設置截水溝,截面尺寸為0.5m×0.5m,壁厚為15cm,配筋采用C25素混凝土澆筑,各段均向山腰排水溝排水,匯水至東側溝谷。
(2)樁后設置一排截水溝,采用矩形截面,截面尺寸為0.5m×0.5m,壁厚為15cm,配筋采用C25素混凝土澆筑,向東西兩側跌水溝排水,接入坡腳排水系統。
(3)坡腳設置排水溝,采用矩形截面,截面尺寸為0.5m×0.5m,壁厚為15cm,配筋采用C25素混凝土澆筑,向南側排水,接排水涵管。
(4)S1~S2、S21~S22段設置排水涵管,采用直為徑0.8m的C30水泥砼管,接河溝排水。
(5)S10~S15、S3~S14,S7~S16段設置跌水溝,構筑豎向排水,截面尺寸為0.8m×0.6m,壁厚為15cm,配筋采用C25混凝土澆筑。
(6)跌水溝坡腳設置消能池,消能池截面為1.5m×1.5m×1.5m,壁厚為20cm,采用C25鋼筋混凝土澆筑。
(7)平臺硬底化設置呈2°~3°往截、排水溝傾斜,山腰段靠近邊坡邊緣設置0.2m×0.2m的擋水欄。
(1)格構梁間三設置維網植草防護。
(2)原垮塌路段施工平臺設置成硬底。
坡面需要進行挖方平整,挖土方為7069.2m3,回填土方為283.5m3,棄土方為180.3m3。削坡主要集中在邊坡北側及坡腳東側,采用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部分超挖凹陷處需回填壓實,土方需無樹根、雜草的雜質,盡量選用抗剪強度高和透水性強的礫石和砂土。若選用粘性土做填料時,宜摻入適量的砂土或碎石;填土時必須分層壓實。人工挖溝槽主要為排水溝、跌水溝、擋土墻、格構梁溝槽人工挖方,采用人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方式。
綜上所述,工程地質勘察是治理工程設計的基礎,治理工程設計前必須查明治理區域的各類巖土體結構、物理力學性能等,因此,加強工程地質勘察是提高治理方案設計合理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