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佳(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類比法”是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類比是由個體到個體(或一般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它是一種常見的推理形式。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者相似之處,從而得出推理,它們在其他的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種方法。我們所說的類比,就是根據兩個個體在某些特征或者是屬性上的相似之處,來推測出它們在其他的特征或者屬性上也可能相似。采用類比法進行教學,遵循認知心理學同化理論中的認知規律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原則,能促進知識進行新的整合,促進認識結構的良好構建,故類比法在化學教學中應用廣泛。
在化學課堂的教學中,常常會涉及到一些較為微觀或抽象的概念理論,此時教師往往感覺棘手,常常講到口干舌燥,聲嘶力竭,學生仍然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雖然現在多媒體教學被廣泛應用于課堂中,老師在教學中講授某些知識教學更形象直觀,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從學生角度來看,為了更好地構建知識,在傳統的黑板教學中采用類比法進行教學,也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化學教學中,對于微觀抽象概念如何讓學生掌握一直是難點,究其原因抽象微觀的概念與學生掌握的舊知識之間聯系過少,構建知識體系困難。所以在這些抽象的概念教學時,采用類比法的方法,讓學生從已經掌握的知識中提煉信息,與要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產生聯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學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化學這一門學科有自己完整的體系,但是化學知識點多且雜,在化學這一學科的學習中,學生怎樣將自己知識進行串聯,在自己的腦海里構建一個知識體系,這是一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采用類比法教學是一種好方法[1]。采用類比法可以將學生掌握得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類比產生關聯,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創建知識體系。如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節時,學習了堿金屬元素和鹵族元素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核外的電子層數不斷增加,原子半徑不斷加大,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在學習碳族、氧族、氮族等非金屬元素知識時與堿金屬的性質進行類比,使學生在學習時可以事半功倍,易于理解。又如學習有機化學知識時,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以及醇、醛、羧酸等不同類別有機物知識的學習,掌握他們的結構通性,然后采用類比法進行類推,掌握他們的性質。這樣由點及面,觸類旁通,能夠有效的提升課堂效率,也讓學生對知識能夠系統全面的地掌握。
類比法雖然在教學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漫長的化學發展歷史中,很多的科學家運用類比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進步,但盲目的進行類比最后走進誤區的也數不勝數。有機化學是化學領域一個重要的分支,但是有機化學概念的成立確定,就浪費了很多時間。究其原因,科學家們早期提煉有機物都是從生命體中得到的,就引導著走進了一個誤區,有機物必須是與生命體有聯系的。在化學史上用運用了類比法取得成功的實例,也并不是完全精確的,比如我們苯環的凱庫勒式和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雖然在化學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但是最后人們也發現了不準確之處。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結果呢?究其原因,類比法雖然是一種對于科學研究大有益處的思維方法,但是它卻缺乏嚴密性,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塊石頭,只片面的關注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沒有注重兩個事物之間的差異的,如此得出的結論,錯誤也在所難免。類比法作為一種提出假設和推理有用的思維方法,是我們探索世界時的有力工具,但是老師在應用類比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謹慎運用。
在金屬的性質的教學中,運用類比推理方法,可以使學生的知識上一個新臺階。
例1.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教學中,以鈉在常溫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為例:

如何運用類比法去解決問題,首先要去找到事物的相似之處,即共性。與此同時還需要學生在共性中得找尋發現到不同之處。想要做到如此不僅僅要求學生熟悉書本,還要求學生在概括分析總結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我們還要對癥下藥,不同的學生,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同,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比較不同的題目,傳授不同的解法,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快速地解決問題,化知識為能力。通過這種類比,找到各類不同問題共同處與不同處,看透各種類型題之間的本質聯系,能夠在解決問題上更加快速,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化學課堂中,運用類比法進行教學,雖說是一種好的教學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效率。但類比法并不是萬能的,不能夠盲目濫用,我們必須嚴格地遵循客觀事實,不去做主觀的臆斷。在應用類比法進行課堂教學后,許多學生開始亂用類比盲目類比。比如金屬Na在常溫下放入水中,能夠與水發生反應,生NaOH與O2。同理有些同學就認為,既然Na、Mg、Al都是金屬,那么Na、Mg、Al放入水中也應該生成O2和對應的堿。此時我們就要教導學生,每一種方法的應用都要尊重客觀事實,罔顧事實盲目推斷極易出錯。我們可以從Al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膜的這個客觀事實著手,這層氧化膜的存在導致Al不能夠在常溫下與水發生反應,借此讓學生清楚,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夠與水發生反應的。這樣以客觀事實進行類比,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還培養了一種對待科學研究的嚴謹性。
我們的學校教育不是單純的注重學科本身學習效果的,而是試圖注重某一種方法為手段,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v觀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課堂教育,老師們大多只關注講授的知識學生是否掌握,而不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僅僅關注學生取得的成績,缺乏對于能力培養的重視。不在少數的學生在化學這一學科的學習中,這是掌握了書本知識,沒有方法不懂變通,對化學這一學科自然缺乏興趣,想要提升分數也很困難。想要解決這一問題,老師觀念的轉變尤其重要。老師要注重向學生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在學習方法和技能上有所進步[2]。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類比思維能力,可以就某一問題,規定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法去解決。有些時候學生聯想到的事物與待解決的問題不能夠相適應的,這時老師就應該發揮作用,對學生加以引導。
教師運用類比法進行課堂教學,要熟悉教材,摸透書本掌握書本中所有的類比因素。結合本節課的知識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教學目標,著眼于書本中知識點間千絲萬縷的關系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牢牢抓住知識的中心,發散學生的思維,將傳道授業解惑與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相結合[3]。
類比法的運用在教學中是千變萬化的。類比法不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建立聯系、構建知識系統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也是教師的一種重要教學技術。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類比法,深入淺出講授教學內容往往事半功倍。類比法并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在所有場景都適用,所以我們在使用類比法使應做到心中有把尺子,應該掌握好尺度。通過類比法我們可以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構建新的知識,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創造條件情景去訓練學生的類比思維,使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很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