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那迦
山河俯瞰周千里,絕頂登臨眼界寬。在風云激蕩的歲月里,延綿300多公里的華鎣山隱藏著紅色的記憶。
以時間為軸丈量華鎣,這里的歷史因解放一分為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川東臨委”)在敵人睡榻前掀起風暴。解放后,四面八方的青年到這大山里肩挑背扛,造就三線建設的工業傳奇……廣安,這片雄奇山巒的所在地,孕育出了不屈不撓的紅巖精神。
“華鎣山上莽蒼蒼,青松林里紅旗揚……”從廣安市區向東南方向行駛約1個半小時就可抵達華鎣山。一座20多米高的女性塑像屹立在山前,通體紅色,腰挾雙槍。她便是小說《紅巖》塑造的“華鎣山游擊隊”中善使雙槍的傳奇人物“雙槍老太婆”。
秋天天氣一轉涼,郁郁蔥蔥的山林便霧氣縹緲。1948年,一群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步履匆匆,躲進這茂密的原始森林,避身于石林奇觀之中。120多公里外,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正處在黎明前的至暗時刻。
烈士的鮮血化成了華鎣山上的紅梅。這一年冬天至1949年夏天,在中共廣鄰山區黨委領導下的三支武工隊分別由王兆南、粟紹波、向導合率領,在華鎣山上堅持戰斗。時至今日,華鎣山上一條被石林和灌木遮蔽的窄道被叫作“游擊小道”,據當地人介紹,當年游擊隊就是通過這些小道上山下山與敵周旋。
1946年蔣介石發動內戰后,四川被當成“兵源、糧源、財源”的后方基地。7月,朱德、任弼時代表黨中央在延安棗園與林蒙等川籍干部談話,研究在四川開展武裝斗爭的問題。朱德說:“中央要求你們回去后,搞點武器,發動游擊戰爭,擾亂敵人后方,打爛蔣介石的壇壇罐罐?!?/p>
華鎣山“雙槍老太婆”塑像。
1947年3月,四川省委撤回延安,負責西南工作的錢瑛指示王璞等人清理川東黨組織關系,擬定工作報告。9月,王璞攜報告到上海進行匯報。10月,王璞返回重慶,根據指示成立川東臨委,他本人出任書記。年底,他到廣安成立上川東地工委。至1948年上半年,上川東地工委在華鎣山周邊共成立10個工委、2個特支和1個縣委,發展黨員1000余人,領導秘密武裝5000余人。
然而《挺進報》事件的突發給川東革命事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破壞。1948年初,按照上級指示,川康地下黨組織為加強統一戰線工作,開展對敵攻心斗爭,將《挺進報》大量寄給敵方人員。敵特隨即從《挺進報》入手,瘋狂破壞重慶和川東地下黨活動,導致大批干部被捕,重慶市工委書記劉國定等人叛變。
危急關頭,《紅巖》里“雙槍老太婆”原型之一的劉隆華在1948年春被派到廣安擔任廣安祿市特支書記。在華鎣山工作期間,她曾擔任游擊隊第五支隊政委。王璞于7月在廣安市岳池縣羅渡鄉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決定上川東各工委領導的武裝力量共同組成西南民主聯軍川東縱隊,由王璞任政委、曾霖負責軍事指揮。
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探訪了龍灘鎮高嶺村蕭家大院。這座院子曾是華鎣山游擊隊的秘密聯絡點。83歲的李友珍婆婆在這院子住了一輩子,她至今還記得十來歲時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父親讓自己給躲在山中的共產黨員王兆南送食物。院內主屋的墻上至今還能看到游擊隊員挖出的瞭望孔,一間屋子里還設有長桌長凳,1948年初,余行健、王兆南等人組織部分骨干在這里講解學習游擊戰理論知識。
起義首先在廣安打響,岳池、武勝等地相繼響應,部隊集中進軍華鎣山、金城山、龍多山,建立起游擊根據地,原計劃8月12日廣安代市、觀閣一同起義打響華鎣山起義第一槍,卻被敵特的行動打亂。第一總隊迅速轉戰華鎣山,第二總隊在向華鎣山撤退過程中遭突襲,兩隊會合失敗。
此后各支游擊隊各自為戰,輾轉大竹、合川、武勝等地。9月3日,2000多人的“剿匪”聯合大軍圍攻在岳池三元寨的王璞隊伍。次日深夜,游擊隊分兩隊轉移,其中前隊經金城山登上木瓜寨。武勝、岳池兩縣警察、鄉丁500多人,向木瓜寨發起攻擊。戰斗一直持續到傍晚。其間,王璞在商討作戰方案時,不幸被一名游擊隊員走火誤傷犧牲。
直到9月20日夜,第六工委領導的500余名戰士在渠縣龍潭爆發了華鎣山第五次起義,也是最后一次起義。不料起義中隊伍遭敵伏擊,只剩下200余人。司令部決定埋好槍支,隊員各自分散隱蔽。
在這些日子里,數百名優秀干部、革命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左國政等70多人被關押并犧牲在重慶渣滓洞和白公館,“雙槍老太婆”的另一名原型鄧惠中就在其中,母子一同殉難。
華鎣山起義震動了國民黨政府高層,蔣介石調集了近10萬人進駐華鎣山區。廣安市前鋒區文化館副館長蘇波告訴記者:“這場起義從結果上看雖然失敗,卻讓近在重慶的國民黨臥榻邊響起槍聲,從戰略上牽制了國民黨用于擴大內戰的正規軍,給予解放軍正面戰場極大的支持?!?/p>
正如《紅巖》作者之一的楊益言說:“華鎣山游擊隊精神應該是紅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鎣山區幾十年風風火火的革命斗爭與川東各地的革命斗爭,共同鑄就了‘紅巖精神’?!?/p>
新中國成立后,華鎣山來不及喘息,又見證了三線建設的信念和理想、苦難與輝煌。來自北京、長春等大中城市的建設者們開進山高地險卻又自然資源豐沛的華鎣山,開山平地、建廠筑房,成為三線建設的榜樣和旗幟。
隨著那段特殊時期的過去,關于三線建設的記憶正跟隨老舊的廠房一起逐漸消逝。從2006年起,廣安市文物部門征集到三線工業遺產實物6000余件,并于2011年建成全國首個以三線工業遺產為主題的陳列館——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
廣安市文體局里有一座廠房外觀的建筑,正是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正如陳列展使用的主標題“西部深處的記憶”,新中國建設時期,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廣安和四川許多地方一樣迎來了來自全國的青年才俊。華鎣山因此成為許多人一輩子的念想和回憶。
由于華鎣山特殊隱蔽的地理位置,在中央實施的三線建設戰略中,這里成為以重慶為主的常規兵器基地,布局相對密集、系統。從1965年起,國家先后在廣安投資建設了華光廠、明光廠、紅光廠等10個三線軍工企業。其中,僅在華鎣山附近一帶的山溝里,就布局了8家軍工企業。許多青年人才主動放棄安逸舒適的城市生活,前往華鎣山區,興建起全國首個“工農示范區”。
三線建設期間,廣安除了拿出過硬的產品,還孕育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創造了“干打壘”“工農結合”“技工帶民工”等先進經驗,其中一些還在全國進行推廣,產生了巨大影響。
華鎣山游擊隊革命烈士紀念碑。
國營華光儀器廠于1965年7月在廣安縣天池公社(現華鎣市天池鎮)碼頭村天池湖畔選址建廠,次年7月就建成投入生產,用時僅1年,為國家節約投資150多萬元。
原華光儀器廠退休職工楊曉虹回憶,當時支援三線建設的各路人馬分批報到后,現場卻沒有地方可供居住,大家只能分散在農家院子和臨時工棚里。時任五機部副部長朱光在工廠建設現場考察時,與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周萬松看到山坡上屹立不倒的土砌碉樓,提出結合大慶油田初期建設“干打壘”的經驗,將職工住房建成“干打壘”,成為一項重要的建設經驗。
華光廠建造的“干打壘”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石灰、泥土、竹篾等,造價低廉、工期很短,經濟實用。它們的第一批住戶是1965年下半年先期到達的干部、科研人員、技術骨干。雖然條件艱苦,但三線軍工人都能擺平心態,積極面對困難。1965年12月14日,時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彭德懷在該廠視察時說:“華光儀器廠建設快,‘干打壘’質量好?!?/p>
在人跡罕至的大山里,經過難以想象的磨難才建成的這些三線企業,不僅對國家發揮了巨大的經濟貢獻作用,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跨越發展,提高了當地人民生活水平。隨之而來的先進建設、經營管理經驗使一大批地方工業快速壯大。
包括華光廠在內的這些三線軍工企業,抱團成為國家三線建設的光學、機械、建材集中區。它們先后生產出軍用光學儀器、引信、軍用玻璃、槍彈四大類120余種軍用產品,光學儀器、機械儀器、射擊器材、生活雜件四大類270余種民用產品,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達30多項,科技成果達81項。
如今的廣安已經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作為四川最早建立地方黨組織的地區之一,這片紅色的熱土至今還燃燒著澎湃的革命精神和向上的發展勢頭。紅色資源、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為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持續不斷注入著“紅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