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坤
山西路橋橋隧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朔州 036000
公路拓寬工程是公路交通項目建設施工中的一項重要環節,通過把四車道拓寬為六車道、八車道,有效提升了公路交通的便捷性。而路基拼接施工技術作為公路工程擴建項目常用的一項施工技術,其直接關系到公路拓寬項目的整體施工質量,所以必須合理、有效采用路基拼接施工技術。
此公路工程項目的全線長度是35.138km,起訖樁號是K10+328--K45+466,采用的是雙向四車道,限定的行車速度是60km/h。考慮到該項目位于交通要道,車流量比較大,所以結合項目現場地質條件及交通需要,通過分析、討論后確定將雙向四車道改擴建成雙向六車道,以有效緩解交通壓力。此項目拓寬工程中采用的是路基拼接施工技術,本文以此項目為例,重點研究了路基拼接施工技術。
此項目中路基拼接施工技術流程詳見圖1所示。

圖1 路基拼接施工技術流程
路基拼接之前應對公路路基裂縫進行處治,選擇瀝青實施封堵與整平,然后從無裂縫位置鋪設玻纖格柵,以免再次出現裂縫。而針對車轍等質量病害,主要選擇銑刨、瀝青料鋪筑方式實施處治,針對不均勻沉降位置填料壓實,以提升修復后路基的平整度,從而為路基拼接創造有利條件[1]。
待舊路基處治完成之后,緊接著就要實施新舊路基拼接,首要任務就是完成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核心工作內容就是原公路項目地質條件勘察,全面了解與掌握原路基結構情況,然后確定最佳的拼接施工技術方案。同時在原公路項目勘察過程中應高度重視軟基路段,詳細記錄軟基分布、厚度以及性質等,然后制定合理、可行的處治方案,以切實增強軟基結構的承載力與穩定性。
軟基處理是路基拼接施工中的一大難點,為了能夠確保路基拼接施工質量,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軟基進行處理。結合公路工程項目軟土路基實際情況,主要可以采用“表層加固法”、“置換加強-復合地基法”以及“換填-置換法[2],具體如下:①表層加固法是軟基處理常用的一種方法,其指的是采用合理比例的土覆蓋軟基,以達到優化軟基性質,以及加固軟基結構目的,但是此方法具有局限性,無法確保路基不再出現沉降問題,所以基本適用于含水量相對較低的軟基處理方面;②置換加強-復合地基,其指的是采用加固樁體,同時將其埋設到軟基中從而形成復合地基,但是隨著軟土層厚度的不斷增大,其投入的成本就越高,且效果降低,所以主要適用于土層厚度較小、含水量比較低的軟基處理;③換填-置換法,其分為動力擠淤與分層回填、碾壓等多種方式,結合軟基實際情況進行深度清理,然后回填水泥拌和土、粉煤灰以及級配砂石等,同時進行碾壓處理,以強化軟基結構承載力與穩定性。此方法主要應用在含水量相對較大且淺層軟基處理方面。
軟基處理完成之后,緊接著就要正式實施路基拼接作業,首先結合項目施工要求科學選取路基填料,保證路基填料的各項技術性能指標符合施工規定基本要求,從而提升新舊路基施工效果。
為了能夠確保新路基的性能及整體施工質量,需要從路基填料中摻入比例適中的添加物,通常采用的是碎石土或者是砂礫等,從而實現填料性能的優化與改善,促進路基拼接施工的有序進行[3]。
針對施工路段中的軟基段,必須從填料中摻入比例適中的粉煤灰,嚴格控制路基的自重,從而延長路基運行年限。
應從路基填料中摻入比例適中的碎石土,從而實現新路基與舊路基的同步沉降。
路基拼接碾壓主要選擇靜壓與沖擊碾壓,需要結合公路工程項目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碾壓設備,此項目確定的碾壓方式是“靜壓+沖擊碾壓”,以實現新舊路基之間的深度結合,提升路基拼接施工質量。而在具體碾壓施工階段,必須注意下述幾點:①確定壓路機施工范圍,提前對路基的含水量進行嚴格檢查,確保符合規定要求之后,才能夠開始碾壓作業;②新舊路基碾壓順序是由路基邊緣到路基內部,其中靜壓遍數是4遍,然后采用沖擊壓路機實施碾壓,碾壓遍數控制為10遍[4];③針對新路基和舊路基之間的結合部位,需要選擇“靜壓+沖擊碾壓”相結合的碾壓施工模式,碾壓遍數控制為10遍,以促進新舊路基之間的深度結合,從而顯著提升新舊路基施工效果[5]。
此項目中拓寬路基銜接位置確定的施工方式是“多層臺階開挖”,以促進新路基與舊路基的有效銜接。詳細如下:①開挖施工前,需要將舊路基的邊坡實施全面清理,以為后續施工夯實基礎;②待清理施工完成之后,應結合設計的施工技術方案進行測放,以保證開挖輪廓和平整度滿足施工規定要求;③實施舊路基臺階開挖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臺階各尺寸要求實施填筑,選擇的填筑材料是黏土與卵礫石土等,確定的開挖臺階高度是1.0m,寬度是1.5m。④結合路基填筑具體高度,合理確定基底臺階高度和位置,同時臺階和基底的間隔距離控制是130cm,把超出基底位置130cm的部分設置成高度為100cm與30cm的臺階;⑤在具體開挖施工階段,若是發生了土方移位等現象,必須及時停止施工,然后采取措施進行有效處治,以免引發嚴重的塌方安全事故[6]。
在新路基和舊路基碾壓作業結束之后,需要從新舊路基上鋪設一層土工格柵,以增強新路基和舊路基的黏結力,防止路基結構發生不均勻沉降,優化路基結構的整體性能。同時選擇在新路基與舊路基結合處臺階上鋪設土工格柵。從堤頂下20cm至80cm部位鋪設土工格柵,確定的間隔距離是60cm。同時結合規定基本要求,選擇U型鋼進行加固處理,以增強新舊路基結構的整體性能。
為了能夠控制雨水與積雪等滲入到路基結構之中,從而對路基結構的穩定性與承載力造成不良影響,需要在新舊路基拼接施工階段建立合理的排水措施,以及時將地表水排出。首先從路基加寬處的頂部以20m至50m為間隔距離建立橫向碎石盲溝,同時與新舊路結合位置的縱向盲溝進行連接,鋪設具備較強的防水性能土工布。其次從公路項目分隔帶位置建立防水層(選擇的材料是瀝青料,具體厚度控制為1cm),同時從防水層上建立碎石盲溝[7]。
此公路工程項目路基拓寬工程施工完成之后,根據相關要求對新舊路基的結合處與新路基的頂面實施回彈量試驗,具體結果詳見表1所示。

表1 新舊路基回彈量檢測結果
根據表2新舊路基回彈量檢測結果可知,采用土工格柵實施路基加固處理之后,新舊路基結合處與新路基頂面的回彈量都實現了顯著提升,且符合路基設計規定要求。由此表明通過采用路基拼接技術有效增強了路基結構承載力與穩定性。
結合有關規范基本要求,分別在項目施工后的3個月、6個月、12個月以及18個月進行路基沉降觀測,具體結果詳見表2所示。

表2 公路拓寬工程路基沉降觀測結果
根據表3路基沉降觀測結果可知,施工后1年路基沉降量處于控制為120mm左右,同時新路基和舊路基之間的交接位置沉降與裂縫無突出性差異,因此表明該項目采用的路基拼接技術合理、可行,且達到了施工規定基本要求[8]。
本文結合公路工程項目實際情況,綜合分析了拓寬路基拼接施工技術,并對施工質量進行了檢測。結果報表明,此公路項目采用路基拼接技術合理、可行,保證了路基結構承載力與穩定性,為類似項目施工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