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山西路橋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臨汾 041000
自密實混凝土常被應用于公路橋梁施工中,在其原材料組成中,細骨料常采用的是天然砂,但此類材料的供應量有限,機制砂逐步成為取代形式,以機制砂為原材料制備混凝土是可行的方法。針對機制砂混凝土泵送時可能堵管的情況,必須加強探討,合理應用泵送施工技術。
某公路橋梁起訖樁號K00+000~K8+400,全長8.4km,本合同段沿線橋梁占比較大(達到路線總長的33.48%),包含大橋2766m/6座,中橋4m/1座。大橋建設現場的地形條件特殊,缺乏平整性,不利于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交通條件較差,區域內天然砂資源匱乏,由外部運輸至現場時效率低、成本高,因此用機制砂取代天然砂,利用此材料拌制混凝土,以泵送的方式施工。
機制砂是現階段工程建設中較為常見的材料,其經過開采、破碎、過篩后制得,按比例摻入,通過與水泥等材料的混合料,形成滿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泵送時,注重如下幾項技術要點:
為降低泌水離析的發生概率,合理選擇原材料,經過檢驗后確定具有可行性的材料以及具體用量,例如粉煤灰、減水劑等材料的使用方法,形成一套配合比,作為混合料拌和時的取料基準。
為順利完成泵送施工,提前選擇材質、壁厚、管徑均合理的管道,使用前清理干凈,以免管道堵塞??紤]到機制砂混凝土泵送時易堵管的情況,摻入適量緩凝劑。若因材料質量問題或材料用量不當等原因而堵管,及時以反泵循環的方式疏通,并適度敲打管道,避免混凝土在管道內部凝固。但需嚴格控制反泵循環的次數,否則將迫使管內混凝土的水泥漿被大量吸出,此時混合料趨于固結狀態,流動性不足。通常,經過5~8次反泵后若仍無效果,不再采取此方法,由專員拆除管道,做針對性的清理[1]。
(1)細骨料。含量不小于15%,用0.315mm篩孔的篩處理,并加強清理,將粉塵含量降低至7%以內。
(2)粗骨料。泵送高度<50m時,最大粒徑與輸送管徑的比值約1:2.5;泵送高度50~100m時,該比值調整在1:3~1:4區間內;泵送高度>100m時,以1:4~1:5為宜。
水泥:P.042.5普通硅酸鹽水泥。
粗骨料:石灰巖,強度107MPa,分5~10mm、10~20mm兩檔,配比為2:8。
細集料:考慮到現場天然砂匱乏的工程狀況,采用機制砂,細度模數3.6。
水:滿足施工要求的水。
摻和料:一級粉煤灰。
外加劑:重點考慮的是高效減水劑。
機制砂具有容重量大、含氣量小的特點,但也存在局限之處,即粘性和保水性均不足。為彌補機制砂的性能劣勢,拌和時摻入較多的水泥,以防坍落。對于本工程,具體配比如表1所示。

表1 機制砂混凝土施工配合比(kg)
為避免高壓離析泌水,泵送施工環節選擇的是性能較強的輸送泵,配套嚴密性較好的高壓泵管。以盡可能降低泵送阻力為基本目標,合理布設泵管,使機制砂混凝土在管道內高效流動,提高泵送效率。
三一重工HBT80C混凝土泵,具體如圖1所示。設備性能良好,運行穩定可靠,最大輸送高度達到150m,適用于復雜的施工環境。

圖1 混凝土泵
(1)泵管的彎管、連接處較為薄弱,隨泵送時間的延長,容易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破裂,因此采取加固措施;考慮到安裝和拆卸的便捷性要求,以騰空的方式架設,予以固定處理,以防失穩。在日常泵送施工時,加強對管道且尤其是薄弱部位的檢查,必要時采取維修、更換措施,確保管道可正常使用。
(2)切實保證管道的密封性,提前以泵送凈水的方法檢查,判斷是否有漏水的情況,若有則予以處理。
(3)入倉處的軟管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敷設,用繩索牽引固定,避免其在泵送施工中晃動。
(4)遇冬季低溫施工環境時,以包裹保溫材料的方法對泵送管道加以防護,避免管道凍裂以及混凝土凍傷;而在夏季高溫施工階段,灑水降溫,采用此方法減小坍落度損失量,確?;炷量蓾M足泵送施工要求。
按照泵送阻力和逆流壓力均最小的基本要求布設,非必要時不采用彎管和軟管(原因在于容易受損),此外還需考慮到裝拆、故障檢維修等工作的便捷性要求。
分多種情況考慮:在山頭處施工樁基、承臺時,采用水平布管的方法;墩柱、系梁施工時,采用垂直向上布管的方法;在山腰處施工樁基、承臺時,采用傾斜向下的布管方法。無論采用何種布設方法,均對其可行性做出分析,即換算為水平布管輸送長度,據此做進一步的判斷,明確泵送能力是否達到要求,若有不足之處則予以調整。不同布管方法的作業要點存在差異,此處做如下分析:
(1)垂直向上布管。停泵時,存在于管內的混凝土將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而改變既有狀態,產生逆流壓力,并且在高度增加之下,該壓力有隨之加大的變化,泵的排量難以穩定在正常水平,混凝土發生離析,隨之出現堵管現象。為有效減小甚至完全避免逆流壓力,需要增設水平管,該管中混凝土與管壁存在摩擦力,在其作用下有效消除逆流壓力。在設置水平管后,若實際應用效果有限,進一步在出料口3~6m的位置增設插閥,其操作機制是在停泵時隨即關閉插閥,以免形成逆流壓力[2]。
(2)傾斜向下配管。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自流,為規避此問題,需適當減小坍落度。若因為工程需求而使用較大坍落度的機制砂混凝土,有必要在泵管內裝入海綿球,借助該裝置有效承受混凝土的流動壓力。配管傾斜度超過4°~7°,在該傾斜的姿態下,若砼的流動度較大,將由于自重而快速流動,泵管內難以被混凝土有效填充,形成空洞,混凝土有離析現象,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堵管問題。對此,在下瀉管上端設排氣閥,根據管道的實際使用條件靈活調控,內部聚集空氣時及時開啟排氣閥,溢出砂漿時隨即關閉,經過適度的清洗后,繼續泵送施工進程。高差超過20m時,較為合適的處理方法是在斜管下端設5倍高差水平管,借助該管道阻止混凝土下流,或用彎管、軟管代替,此類管道的摩擦阻力較大,也能夠起到相同的作用。
泵送時,分配閥環向吸入混凝土,隨混凝土高度的增加,垂直管內逆流壓力加大,在該壓力作用下,迫使混凝土容積效率降低,隨之干擾泵的正常運行狀態(排量受到影響),且垂直壓力偏大,此時砼反流現象明顯,容易堵管。
因此,配管時充分考慮到逆流壓力的控制要求,采用如下措施盡可能消除逆流壓力:
導管垂直布設時,在其下端與混凝土間設水平管,長度通常為15m及以上。通過水平管的應用,管內混凝土與管壁存在摩阻力,該部分力將有效平衡逆流壓力,隨之優化機制砂混凝土的泵送狀態。
垂直高度較大時,采用水平管克服逆流壓力的應用效果相對有限,為突破該局限性,根據輸送泵管出口的實際特點增設合適尺寸的彎管,由此進一步提高混凝土的阻力,通過多重阻力的作用,平衡逆流壓力。
混凝土泵送施工時,先灌一車水,再向混凝土地泵料斗內放水,水量得當后開始啟動地泵,由該裝置帶動水的運行,將其輸送至墩身施工面處,此時隨即澆注砂漿,再正式泵送施工。地泵輸水的目的在于潤濕管壁,提高管壁的潤滑性,削減砂漿與管壁的摩擦阻力,以便高效灌注;而注入與混凝土同標號的砂漿也有利于潤滑管壁,以便混凝土泵送施工的順利進行。但需注意,前述提及的方法存在操作繁瑣、細節較多的局限性,且隨著墩身高度的增加,配套輸送管道的長度加大,部分水泥漿易附著在輸送管道管壁處(此現象在砂漿快到達墩身施工面時體現得尤為明顯),砂漿流動性不足,管壁的摩阻力較強,加大堵管的發生概率。因此,在前期用水潤濕管壁時,需要向水中摻入適量的水泥,兩者混合為水泥漿,增強管壁的潤濕效果。
在布設混凝土地泵輸送管道時,采取加密固定措施,確保配套的水平管以及豎直管均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否則管道在泵送過程中有明顯的晃動,加劇接頭處橡膠墊圈的磨損,隨泵送時間的延長,管道的密封性能不足,由于接頭橡膠墊圈受損而出現漏漿現象,并且在漏漿過程中漏氣也同步存在,管道內的壓力不足,難以將混凝土推送至指定的高度處,局部混凝土大量堆積,隨之堵管。因此,在前期基礎配置時便要充分關注墊圈和管卡,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3]。
混凝土長時間滯留于導管內,水分和外加劑大量蒸發,此時混凝土的性能受到影響,繼續泵送時,雖然存在推動力,但難以改變混凝土顆粒的分布狀態(缺乏均勻性),此時導管拐彎部位的阻力大幅度增加,在某個時間節點超過泵的最高壓力,隨之堵管。
針對因混凝土施工間歇時間過長而誘發的堵管問題,采取如下預防措施:由于某些原因而使混凝土泵送中斷時,及時將前一車混凝土放完并泵送到位,此后隨即使地泵暫停運行,待后續混凝土運輸到場后,恢復泵送施工;等待期間,定期啟動地泵(間隔時間按10min考慮),每次輸送混凝土1~2min,基于此措施避免混凝土性能退化。地泵料斗的砼減少時,不宜打反泵,此時能夠留出30~60min的混凝土間歇時間,為后續施工創設良好的條件。
離析是機制砂混凝土泵送時易出現的問題,其指的是砂漿和骨料分離,部分骨料因缺乏裹覆性而下沉至底部,在此期間砂漿則有上升的變化,整個混凝土缺乏均勻性。在遠距離泵送施工條件下,隨著坍落度的增加,堵管概率隨之加大,原因在于石子與砂漿未保持穩定粘結的關系,嚴重時材料相互分離,相比于石子與管壁的摩擦力,砂漿與管壁的摩擦力更小,在該力學關系下,砂漿將在低阻力狀態下快速運行,而石子的運行速度較慢,隨時間的延長,石子逐步聚集在輸送管內,且在聚積量增加之下,石子與管壁的摩擦力繼續加大,該值超過地泵所能提供的最大推力時,發生堵管。
針對混凝土離析而引發的堵管問題,采取如下預防措施:
加水量偏高以及減水劑用量偏高時,均容易造成混凝土離析。因此,從源頭上加強防控,根據施工配合比控制材料的用量,避免超量使用;拌和機制砂混凝土時定期檢測水泵以及減水劑輸送泵的運行狀態,判斷其是否存在堵塞的情況,若有則予以處理。
混凝土運輸至泵送現場后及時檢查,若有離析現象,不具備泵送的價值,不投入使用。
壓力表數值異常升高至極限壓力的2/3或更高時,采取如下措施:對于向上垂直泵送混凝土的情況,隨即反泵,將離析部分反吸至料斗內,而后全面清理導管內的雜物,待其恢復潔凈狀態后,繼續泵送;向下垂直或平行泵送時,確定異常的部位,將其拆開做詳細的檢查,明確原因后予以處理,而后重裝,繼續投入使用。
泵送過程中堵管時,不宜采用泵強頂的處理方法。原因在于,堵塞段管道對混凝土有軸向密封作用,導致混凝土中部分材料向后返流,受該部分材料的影響,出現導管堵塞問題,未及時處理時其影響程度加劇,將使混凝土泵缸筒堵塞,因此缺乏可行性,不宜作為泵送堵管時的處理方法。
綜上所述,部分工程中天然砂的取用條件較差,可采用機制砂予以代替,按比例摻入,制得機制砂混凝土。在實際施工中,泵送為重點環節,但易由于泵送管路布設不合理、機制砂性能偏低等原因而堵管。針對種種問題,本文展開分析,提出具體的泵送技術要點以及堵管的預防措施,希望給類似的道路橋梁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