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孔維昊
(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在長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過程中,積累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與成功經驗。其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事業開始起步并逐步發展,為革命贏得徹底勝利鍛造了人才隊伍,也為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建設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奠定了歷史基礎。
1940年誕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辦的第一所理工類高等學校。自成立伊始,延安自然科學院便致力于培養黨的自然科技人才和科技干部,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堅持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打造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優良傳統,形成自身鮮明的工作特色,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教育成就。新中國成立前,自然科學院在延安及華北地區輾轉辦學,始終圍繞“為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怎樣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問題而砥礪前行,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思政教育經驗,為抗戰的勝利和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延安自然科學院辦學時期,一批革命家、黨的重要領導干部以及學校不同時期的領導,都非常重視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他們的教育思想對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事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中,徐特立的教育思想特別值得回顧總結與繼承發揚。徐特立是二十世紀對中國教育事業產生極大影響的杰出教育家,是新民主主義教育和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我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事業的先驅者。1940年冬,徐特立開始擔任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他將自己豐富的教育工作經驗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了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思想與見解,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開拓性的歷史貢獻。
延安自然科學院的育人目標是“革命通人、業務專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貫徹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業務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教育學生系統學習馬列主義的科學知識,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努力培養具有崇高革命精神、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政治信仰的科技工作者。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師生多是積極主動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以及革命干部或者烈士的子女,懷有極高的革命熱情,但要成為一名具有崇高共產主義理想的科技人才,他們還需要掌握馬列主義的基本理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徐特立對此十分重視。徐特立充滿信心地說:“拿馬克思的宇宙觀來分析每一任何具體問題,這才是思想教育的真諦。”[1]44他還強調說,學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唯物史觀(即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貫徹到學校各科課程和實際生活的各方面去,以培養學生能夠獨立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去處理他們學習及日常生活的一切問題”[1]28。他教育學生要學習馬列主義的精神實質、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求廣大師生努力學好馬列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通過對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培養自身高尚的人格,樹立自身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無產階級發展自己的科學事業,不能寄希望于沒有經過思想改造、沒有改變階級性的舊式人才,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格的養成。徐特立認為教育重在德育,育人“德”為首,即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的教育尤為重要。徐特立多次向學生談道:我們辦科學院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要使同學們成為掌握科學技術并具有崇高共產主義理想的人才,為抗戰建國、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奮斗。他明確指出,辦學校如果忽視思想政治的培養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他指出,同學們要做革命通人和業務專家,就要在學好科學技術的同時,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主席的著作,用馬列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他不斷地告誡大家,要有革命理想和信仰,要為無產階級崇高的共產主義事業而活著。
延安自然科學院作為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類大學,白手起家開展革命教育事業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需要遵照革命實際、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對此徐特立指出,思想教育要有良好的學風,學風中最主要的原則是“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他倡導思想解放,倡導從自以為是的思想中解放出來,認為教師必須要有“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求實精神和作風。他明確地指出,自以為是、自以為知、自以為能,會阻礙自身虛心向他人學習,就不會實事求是。徐特立指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并把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都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即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在教育方面表現出來”[2]41。他還犀利地指出,“自以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個病態”,“自以為是者……就是思想的生命斷絕”[3]577。
徐特立不僅強調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而且也反對教條主義,反對輕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徐特立主張,思想教育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到靈活、自由。他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大力開展學術問題和思想問題的討論。他認為,這是推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高等學校、科研機關工作迅速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遵循實事求是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徐特立等延安自然科學院的革命教育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年級設置和學習方案,要求大學部注重學術研究、中學部偏重實用科技;同時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方法,給學生講授相應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科學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前途有正確認識,愿意為新生的、光明的中國而奮斗。這體現出徐特立實事求是教育思想指導下延安自然科學院良好的辦學作風。
1941年,徐特立提出教育、科研、經濟“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重要思想,它不僅是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師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且對廣大師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徐特立指出,“科學教育與科學研究機關以方法和干部供給經濟建設機關,而經濟建設機關應該以物質供給研究和教育機關。三位一體才是科學正常發育的園地”,其中,科學是國力的靈魂,也是社會發展的標志[4]202,而“教育是社會的中心、生產的中心”[1]35。他主張教育要為政治、經濟服務,明確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目的。
根據徐特立“三位一體”的辦學主張與教育原則,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除開設政治理論課程之外,還特別注重組織學生參加必要的革命活動、社會實踐與生產勞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鍛煉,從而接受并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自然科學院在徐特立擔任自然科學院院長時期,以及在其后輾轉辦學的不同時期,探索出一條服務于抗戰建國現實需求,集理論教育、科學研究和實踐鍛煉為一體的、特殊的戰時教育模式,并堅持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科學技能和政治理論水平,不僅幫助解決了陜甘寧邊區經濟建設中遇到的許多實際困難和重大問題,而且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造精神和革命覺悟的勞動者,為新中國培養了許多兼具業務能力、忠誠品質、堅定信仰和管理才能的優秀人才。
徐特立作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教育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吸收了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化教育思想,在革命時代融合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重要思想成果,形成了獨具中國革命特色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是我國思想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徐特立的教育理念與思想既有對包括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在內的西方教育理念的借鑒,又有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智慧與精粹的傳承。徐特立曾留學法國,到德、日、比等國進行過教育考察,也到蘇聯中山大學學習過,可謂博學多能、經驗豐富。徐特立認為,中國現代教育事業要實現“科學化、中國化、大眾化”的教育目標,思政教育應服務并助力于這個宏偉目標。徐特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相融合,始終堅持唯物辯證的教育哲學思想。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源于“人民群眾創造了教育,教育屬于人民群眾”的認識,他始終堅持獨具中國特色的“群眾本位”教育思想。他提倡要吸取人類知識的一切遺產,將人類文明遺產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創造發展,“無分古今中外,任何階級,任何黨派,都一樣要向他們學習”[3]257。
在近代中國急需挽救民族危亡的緊張形勢下,出于對富國強兵的迫切期待,知識分子對西方實用之學孜孜以求。徐特立敏于西學,卻又在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教育內容也主動加以吸收,對舊有教育經驗和方法自覺借鑒,構建起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體系,這是“民族危機下文化選擇與文化自覺的典型體現”[5]。正是這種自覺意識促使徐特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途徑,努力建構教育事業科學化、中國化、大眾化的發展圖景。
徐特立認為,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做到“人師與經師合一”,提倡“身教主義”,堅持“以身作則”。他認為,“每個教科學知識的人,他就是一個模范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3]495。他還強調,“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總是先進分子”,需要“以身作則”“言論和行動絕對一致”,并聲稱自己只是一個“身教主義者罷了”[3]135。從實踐而言,徐特立接替李富春擔任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以后,從教育方針到課程設置,從政治思想工作到后勤工作,他都親自過問、具體安排。他給教師、干部和學生講授政治理論課,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激勵和教育年輕一代。徐特立十分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關心他們在政治上的健康成長。他親自抓學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曾經講授聯共(布)黨史、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等,并在哲學課程中專門開辟了“自然科學概論”“自然科學史”等章節,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自然辯證法。他還經常通過組織或參加各種活動去引導學生進行政治理論學習,使同學們受到生動而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徐特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到了言教、身教。他給師生講授政治課、做報告、宣傳馬列主義的時候并不照本宣科,而是將理論結合實際,深入淺出地用我黨的偉大實踐和革命斗爭的具體事例,教育大家做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學生們深情回憶到,徐特立根據自己的革命經歷和淵博學識,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反動落后,對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制度,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的美妙未來,為學生們做過很多次報告,學生們聽后紛紛表示“如得春風,如沐春雨”[6]36-37。
延安自然科學院在徐特立院長等革命前輩的帶領下,始終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在課程設置、授課時間、師資力量、教學手段等方面不斷探索,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體系,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1.課程設置:延安自然科學院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有社會發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邊區建設概論,還有學習已公開的毛澤東著作以及時事形勢、政策教育等課程。這些課程幫助學生系統學習馬列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深刻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自然科學院還開設“革命人生觀”課程,使學生從社會發展規律上認識到確立革命人生觀的必要性。
2.授課時間: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時間總體上是有基本要求、基本保障的,大多時候是規定一個固定時間開展課程教學。此外,相對自由、靈活地安排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延安自然科學院規定每周有一天或者半天為思政課教學時間。據校友回憶,政治是要經常學習的,每周有半天的政治課,內容或是系統理論,或是時事、政治形勢,或是教員講授,或是集體討論。第一學期的課程除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專業基礎課以外,同時要求每周學習政治課一天,主要學習馬列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據統計,此時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數占總教學時數的20%~30%。同時為防止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響,要求在專業學習中政治課不能出現占用課時過多的情況。
3.師資力量:總體而言,在延安自然科學院時期,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方面的師資力量十分缺乏,但是可以挖掘利用的、為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教師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除黨的重要領導人時常到校進行時事形勢的報告以外,思政課程很多時候由學院主要負責人帶頭講授,同時也會聘請外校教師進行授課,總之是竭盡所能地向學生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提供革命信息,開闊學生的政治視野。學院領導人李富春、徐特立及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的領導干部,曾到校向學員講授中國革命史、聯共(布)黨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形勢任務等課程。中央領導同志毛澤東、朱德、陳云、林伯渠、葉劍英等也經常來校做形勢和政策報告。中央組織部也派人來學校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學生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問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教學方法:延安自然科學院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與途徑,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每周半天或一天的政治課上,教學內容密切聯系時政形勢進行分析、講解,或是教員講授,或是集體討論,教學方法多樣,學習形式靈活。據校友回憶,討論常常是學習的主要形式。大家各抒己見,發言熱烈,充分發表不同見解。“每討論一次,每個人都感到一種很大的滿足,心情無限暢快”[7]536,獲得了思想解放和思想教育。此外,學校還安排參觀、實習等環節,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例如發動學生參加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參加整風運動、參加長達七個月之久的教育方針大討論,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力勞動,如開荒、種地、積肥、燒炭、紡線、織毛衣、編草鞋等。可以說在整個學習期間,學生始終未脫離勞動實踐。對青年學生來說,不僅能增加生產知識、磨煉體格,更有意義的是從中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鍛煉了革命意志,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徐特立的領導下,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學具有堅強有力的政治組織保證;重視政治學習,育人目標是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提高學生政治素養;以服務于抗戰建國為價值取向,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堅持理論聯系實踐,要求學生到實踐中學習、鍛煉和改造革命思想;注重共產主義價值觀培養,鍛造戰時民族精神。以上這些教育實踐、方針政策等體現和詮釋了延安自然科學院辦學以來學校所追求的教育價值和培養目標。
延安自然科學院成立后,大力開展自然科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 取得了豐碩的教學與科研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思政教育教學經驗,為革命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干部和管理干部,為抗戰的勝利、祖國的解放事業以及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服務經濟建設:延安自然科學院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辦學目標,在徐特立等人的領導下,全院師生積極參加邊區的經濟建設,服務于抗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為邊區經濟建設、增強抗戰建國的物質力量做出重要貢獻。師生們在徐特立倡導的教育、科研、經濟“三位一體”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用西北的野生馬蘭草成功造紙,用沙灘筑鹽田的方法制鹽,發現并墾殖了南泥灣,提供生產玻璃、肥皂、酒精、純堿所用的設備,制造了“豐足牌”火柴、玻璃、肥皂和幾百萬枚軍裝用銅紐扣,指導煉鐵廠、火藥廠的生產,探明并開采油井、氣井,設計修建了邊區水壩、安裝了水輪機,設計建設了楊家嶺“七大”會議大禮堂等。師生利用自身突出的科學研究能力和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集中力量解決邊區經濟建設和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在軍工、民用和農業生產等多個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
2.致力人才培養:延安自然科學院為陜甘寧邊區經濟建設培養了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且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兼具業務能力、忠誠品質和管理才能的高質量的革命科技人才。這些科技人才同時也是接受了黨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具有堅定政治信仰和革命精神的紅色科技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先后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過的學生約有五百多人。這些革命的青年學生,經過黨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校學習和工作中的實際鍛煉,其政治覺悟、思想認識、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不斷進步、提高。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許多人成為業務專家和領導骨干,有大學教師,有研究機關的研究員,有生產部門的工程師,有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政領導干部,曾經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8]23-24。這些無不體現了延安自然科學院服務于陜甘寧邊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抗戰、建國人才需要的價值追求,深刻詮釋了其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培養紅色科技人才的價值取向。
3.鍛造延安精神: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師生在實踐中不僅傳承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鍛造出戰時光輝的延安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在艱難的歷史條件下,黨帶領廣大軍民培育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憑借著延安精神,自然科學院在逆境中生存并走向強大,在諸多領域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奇跡。延安自然科學院是延安精神重要的培育者和踐行者,在延安精神培育和弘揚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歷史作用,留下了鮮活的一頁。
在徐特立的領導下,延安自然科學院在困境、逆境中堅持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留下了許多優良傳統和歷史經驗,為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可以更好地推動今天學校思政教育事業的守正創新。
作為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先驅者之一,延安自然科學院自成立到新中國成立短暫的十年間,和其他的人民革命大學一道,開拓了黨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事業,在烽火年代里很好地完成了承前啟后的歷史使命。正如很多師生所深情回憶的,延安自然科學院走的路子是正確的,經驗是寶貴的,其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探索過程中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進一步研究、總結、繼承和借鑒。
第一,始終牢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應以培養合格的革命者和建設者為至高目標,培育具有堅定政治信仰的高質量人才是教育者的奮斗目標。延安自然科學院是黨親手締造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在徐特立的領導下,學校始終堅持對全體師生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始終堅定地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針對今天思政課教學暴露出的一些泛娛樂化、形式主義甚至庸俗主義的問題,我們要繼承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優良傳統,不能背離“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應推進思政課建設與改革的守正創新。
第二,始終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確立思政教育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發揮方向性和統率性作用的地位。延安自然科學院從成立到在華北輾轉辦學期間,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學校各方面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黨組織的領導、關懷以及支持下進行的。學校各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是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巨大成績的根本政治保證。
第三,始終堅持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自然科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從未偏離辦學初衷,從未改變教育初心。服務于抗戰的需要、為抗戰勝利后國家的建設而培養合格的技術人才,是延安自然科學院建院和輾轉辦學一以貫之的宗旨,體現了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的價值取向,是黨為人民服務的神圣宗旨在思想教育領域的深刻體現,凸顯高等教育與黨同呼吸、與國共命運的優秀品質和時代擔當。
第四,始終遵循教育、科研、經濟“三位一體”的教育原則,竭盡所能地開創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學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原則,通過多途徑、多手段、多方法,指導廣大學生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實踐和革命洪流當中,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培養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全的體魄、正確處理理論與實際的辯證關系的能力。
第五,始終注重精神層面的鍛造,既繼承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傳統民族精神,也參與鍛造了戰時延安精神。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更要注重傳承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學習和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科學工作者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勇于進取的科學精神和崇高情懷,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成長為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為青年。
徐特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理論教育思想內涵豐富,扎根于近代中國的具體國情,緊密服務于我黨戰略目標,表現出極強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在當時為革命戰爭與邊區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此后建設新型社會主義大學以及黨領導下的思政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對于今天思政教育事業的守正創新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啟迪意義。延安自然科學院誕生在抗日烽火燃燒的年代,一路走來,她既是傳授科學知識的園地,又是陶冶革命情操的熔爐。在徐特立的領導下,她始終圍繞著“為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怎樣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問題而砥礪前行。徐特立領導下的延安自然科學院積累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方面的歷史經驗,一直薪火相傳、澤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