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群張定艷
(1.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貴州 黔東南 556000;2.靈秀培訓學校,貴州 黔東南 556000)
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Bunge)為雙子葉植物,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外皮朱紅色,內白色;葉常為奇數羽狀復葉,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花萼鐘形、紫色;花冠紫藍色,花柱遠外伸;小堅果黑色、橢圓形,4—8月開花,花后見果。丹參常分布于我國安徽、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種植。該植物主要以干燥根和根莖入藥,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等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和痛經經閉等癥狀[1]。目前,丹參在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小兒肺炎、糖尿病等方面效果顯著[2]。
丹參的主要化學成分為丹參酮類和丹酚酸B,對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顯著療效,使得以丹參為原料的中成藥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其用量在常用大宗藥材中位居第一,年需求量在75 000 t以上,并以5%的速度逐年增長,且出口量隨之增加[3]。
貴州省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引入丹參,目前在貴陽、畢節、遵義等市(縣)已大規模種植,但在黔東南地區未實現規?;N植。2020年,施秉縣為推進優勢農產品布局優化,切實提高土地復種指數,結合林下經濟,充分利用現有的果林資源,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挑選適宜果林下發展的中藥材品種進行栽培,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丹參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種植簡單、產量穩定且花期長等特點,與其他果樹套種不僅能減少土壤養分流失,而且能抑制雜草及病蟲害發生。此外,利用其花期長的特點在果園周圍放置蜂箱,形成“果、丹、蜜”高效立體種養模式,可實現“以藥養果、以花養蜜、以短養長、果藥蜜多收”,增加種植戶的收入。
丹參在海拔200~1 600 m內均能生長,適應性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在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的環境下生長良好,且常生長于山坡、林下草地或溝邊。
通常,選擇一年生健壯、無病蟲危害植株的實生苗作為種根,不宜選用老根或細根。老根作種易空心、須根多、產量低,細根作種易導致生長發育不良、根條細。
選擇pH值在6.5~8.0、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且應選擇向陽的坡地[4]。
果林下套種丹參時,應選擇株行距大于3.5 m的果林,在樹間開1.2 m寬的廂,深耕25~30 cm,注意不要離果樹太近,以免損壞果樹樹根。另外,應施足底肥,每667 m2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4 000 kg、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100 kg,之后耕耙平整做畦。秋冬季定植苗時需覆蓋地膜,春季定植時不需覆蓋地膜。
丹參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分根繁殖、蘆頭繁殖等。
2.4.1 種子繁殖。第一,選種。種子為在施秉縣當年采集的成熟飽滿、無病蟲、發芽率95%左右的丹參種子。第二,種子處理。剔除種子中的雜質。播種前1 d,用30℃的溫水浸種10~12 h后撈出瀝干水分備用。第三,苗床準備。選擇腐殖質含量高、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腐渣土地塊作為育苗田,不宜選用黏土、排水不良的地塊。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翻耕整地,起壟開廂前均勻撒施腐熟的土雜肥或廄肥、堆肥,之后將廂面耙平整。播種前7 d,用45%代森銨水劑300倍液對苗地土壤進行消毒。第四,播種育苗。每年4月中下旬,把種子均勻撒播或條播于畦面上,上面蓋一層稻草或麥草,便于保墑和保溫。出苗前撤去蓋草,應注意保濕,經常澆水。第五,苗床管理。一是除草。出苗前需保持廂面無雜草,出苗后需及時清除雜草并松土,做到勤鋤、淺鋤,避免傷根。二是間苗。需經常拔草,苗出齊后間苗兩三次,及時拔除多余的菌株。三是排灌。干旱時澆水,洪澇時排漬。
2.4.2 分根繁殖。秋冬季收獲時,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危害、發育良好的當年生丹參根條作為繁殖材料,將種根切成10 m長的小段,豎植于土中。同年冬季種植時,可以隨種隨挖。如果第2年春季種植,可將種根留在土中,越冬至萌發新芽前均可采挖,再進行分根種植。然而,采用該方法易導致出苗參差不齊、后期產量不穩定。
2.4.3 蘆頭繁殖。采挖后的商品丹參需切除蘆頭,可將切下的蘆頭作為繁殖材料種植于土壤中。由于蘆頭下面沒有根,種植后期側根生長緩慢,與種苗繁育種根和分根繁殖相比,其產量較低,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故實際生產中很少使用此方法。
丹參每667 m2定植8 000~10 000株,在廂面上按20 cm×30 cm的株行距[5]進行穴栽。為保證出苗整齊,定植時應選用長勢均勻且健康的種根,將所有帶芽頭種根的長度控制在10 cm左右,并根據種根的長度開穴,將種根直立放入穴中后把土壤壓緊壓實。秋冬季覆蓋地膜時,需用泥土將地膜口周邊壓實,既要保溫保濕,又要防止丹參出芽后在地膜內受高溫影響而燒苗。出現死苗時,應及時補苗。
2.6.1 中耕除草。根據丹參種植地雜草的生長情況,每年需進行三四次中耕除草,可采用人工鋤草或拔草方式。待丹參封行后,廂面雜草減少,溝里的草可用割草機割除,除草時注意避免傷害丹參莖稈,不能使用除草劑。
2.6.2 追肥。丹參是一種喜鉀、喜有機肥的植物,栽培時除施足底肥外,生長期應追肥2次。第1次追肥是在3月,待丹參出苗后667 m2施10 kg尿素以壯苗;第2次是在7—8月,主要追施磷鉀肥,以促進根系生長膨大。每次追肥都可以結合中耕除草或在陰雨天氣時進行。
2.6.3 合理排灌。丹參怕澇,在雨季及時做好田間排水工作,以免種植地內因長時積水而導致根腐病發生,甚至被水淹死。在干旱季節,需定期進行澆灌。
2.6.4 摘蕾。摘蕾是促進丹參增產的重要措施,為保證丹參豐產,出蕾后應及時摘除。對于需要收集種子的丹參,可留出長勢較好的地塊不摘蕾,以便后期收集種子。
丹參是一種無限開花植物,花期較長且泌蜜量大,易招引蜜蜂。在施秉縣果樹套種丹參的模式下,在果園周邊放置蜂箱,蜜蜂在4—9月不缺花蜜,既有果蜜又有丹參蜜,不用擔心花期過短蜜蜂缺蜜的情況。
2.7.1 根腐病。該病害主要危害根部,是丹參主要病害之一,全年均有可能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危害嚴重,可使植株枯萎死亡。為有效防治根腐病,需合理輪作,雨季注意排水,種植前進行土壤消毒,發現病株及時挖出并在穴內撒入生石灰,發病初期澆灌甲霜惡霉靈溶液。
2.7.2 葉斑病。該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先危害下部老葉片,初期葉片上會出現針尖大小的灰色小點病斑,后逐漸變深,嚴重時導致葉片枯死。為有效防治葉斑病,種植前應對土壤和種苗進行消毒,秋冬季清園,發現病株及時挖出并在穴內撒入生石灰,發病初期可噴施廣譜性殺菌劑或苯醚甲環唑。
2.7.3 根結線蟲病。根結線蟲會寄生在丹參須根上,嚴重時抑制根部生長,進而影響丹產量。高溫高濕季節在沙質土壤中易發生根結線蟲病。為有效防治該病害,需結合整地進行土壤消毒,合理輪作,或種植前15 d在土壤中施入80%二溴氯苯烷水溶液。
2.7.4 銀紋夜蛾。該蟲害多發生于夏秋季,主要以幼蟲咬食葉片。為有效防治銀紋夜蛾,應在種植區均勻安裝殺蟲燈,采收后收集園中殘枝爛葉并進行集中燒毀,幼蟲出現時可噴施蘇云金桿菌溶液進行防治。
丹參生長期在1 a以上,采收時間為每年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季新芽萌發前的晴天。除去地上莖葉后采挖根部,由于丹參根系發達,采挖時需注意深挖,以免斷根。采挖后的丹參不能水洗,將泥土抖干凈后去掉蘆頭,扎成小把,整齊擺放。
有條件的可直接將采挖后的丹參送入烘干設備及時烘干,確保丹參酮含量不會流失過多。如果條件不能滿足要求,則只能通過陽光暴曬至完全干燥后再收集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丹參商品。通常,合格的丹參商品無蘆頭、無須根、無霉變且外皮為紫紅色。
施秉縣充分利用現有的果林資源,不僅林下套種丹參,還在周邊養蜂,既增加了復種指數,也提高了經濟效益。當地種植戶將收獲的丹參送到相關單位檢測后,檢測結果是丹參酮類平均含量為0.51%,是藥典規定含量的2倍(新藥典規定不少于2.5%),丹酚酸B平均含量為10.2%,是藥典規定含量的3倍以上(新藥典規定不少于3.0%),品質較好,深受藥廠喜愛,市場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