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華
(萊蕪區口鎮街道辦事處,山東 濟南 271100)
“互聯網+”模式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互聯網+農業”將解決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形成良好信息傳輸渠道,助推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互聯網+”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互聯網+”特點為開放、共享,農戶們借助互聯網渠道能夠了解市場需求和政府政策,及時進行產物的優化,農戶能夠及時快速地響應市場,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互聯網+”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種植和加工模式,促使農業生產加工向自動化、集成化方向發展,提升了農業經濟的質量。“互聯網+”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益,“互聯網+”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改變了落后的生產加工方式,降低了生產作業成本,農戶借助互聯網能夠隨時隨地了解市場需求,從而改變種植計劃,創新加工新方式,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有效地解決農產品無銷路問題,有利于提升農戶的收益。
“互聯網+”模式正在影響著各行各業,農業經濟發展應該順應潮流,整合農業資源,并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可能地提升農業經濟質量。農業發展過程中要發揮互聯網優勢,及時調整農產品結構,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借助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保障農民的經濟效益。農業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進行融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農業發展過程中注重保留鄉土味道,迎合當前“鄉村旅游”熱點,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如文化優勢、特色飲食優勢等,開發鄉村旅游,加強農產品的深加工,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特產,促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強化農村互聯網技術設施建設,提升農民的信息化水平。加強信息技術指導,推進“互聯網進鄉村”等活動,加強農民信息技術培訓。此外,強化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打造信息明了、操作簡便的農業信息化平臺,為農戶提供學習農產品種植技術、加工技術的平臺。農戶在平臺上可以進行種植經驗的交流,以此來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平臺上設置“農業信息”專欄,農戶可以從平臺上了解農業信息。此外,打造專業化信息平臺,為農產品銷售拓寬渠道,實現客戶和農戶直接對接,保證產品的質量,以此來確保農民的收益。
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戶多結合經驗進行種植栽培和施肥灑水,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互聯網+”背景下,要強化現代技術的應用,助力農業經濟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例如,借助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全過程的監控,監測農作物的生長溫度、濕度等,科學進行施肥灑水,確保農作物的高質量生產,同時減少資源的浪費。此外,農業生產加工過程加強自動設施的利用,借助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借助機械設備進行種植和收割,以此來促進農業經濟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此外,借助自動化技術和設施,精準施肥和精準施加農藥等,以降低農產品的農藥殘留,促進農業產業綠色發展。
農戶要強化“互聯網+農業”觀念,積極的借助網絡渠道、電子商務平臺等進行農產品的銷售。農戶可以積極的借助京東、天貓等網絡平臺進行農產品的銷售,以確保經濟收益。“互聯網+”為農產品拓寬了銷路,保障了農民的收益,農民要深入探究農產品深加工,以當地農產品為原料,進行深度加工,圍繞“特色”,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以提升經濟效益。例如新疆地區的棗夾核桃,積極迎合消費者養生需求,結合本地資源優勢,進行深加工,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互聯網+”促使農業轉型,農業生產、經營向專業化、精細化以及自動化方向發展,有助于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提升農戶的經濟收入。“互聯網+農業”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支持。農戶要緊抓機遇,順應時代潮流,強化新技術的學習和利用,以此來提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