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山東省鄒平市好生街道辦事處,山東 鄒平 256200)
從我國整體的經濟結構來看,農業經濟是重要的支柱力量。而在新時期,社會發展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提出了更多全新的要求。為了使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夠真正得以有效達成,使我國未來一段時間之內的經濟發展空間能夠真正得到有效拓寬,確保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能夠真正得到有效落實,推動我國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十分有必要。文章就具體探討了新時期推動我國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數量眾多,且自古以來農業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綜合國力的逐漸提升,現代化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新時期,為了有效推動我國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實際落實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及時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使我國現有的農業產業鏈能夠更好的契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完善的多效益聯動機制,達成在我國農村地區建設農業經濟綜合體的發展目標,真正實現農民整體收益水平的提升。而為了有效推動我國鄉鎮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就需要積極創新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使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與農業加工行業有機的結合到一起,提升農戶的農業生產能力,使農業產業結構能夠真正得到有效調整。而在一些偏遠的鄉鎮地區,要想真正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在充分考慮本地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綜合考慮專家的意見,明確本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向,使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始終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
無論對于哪一個地區來說,要想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民眾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力量。因此,要想使本地區的農業經濟能夠真正實現快速有效的發展,提升當地農民各方面的素養十分有必要。現實中,要能夠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升本地農民的綜合素養,使本地農民能夠對于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有更加深刻的把握。而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講,在實際落實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能夠真正保證精準性,以促進民眾綜合素質提升為根本目的,在充分考慮本地區實際特點的基礎之上,根據農業生產的現實需要,組織當地農民參與各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技能培訓班,使當地技術領頭人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進而逐步提升本地農民的整體素質。在實際落實農村地區精準扶貧相關工作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積極效應,為本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空間,對本地區原有的農業經濟發展體系進行調整并完善,使本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始終擁有較強的活力。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我國鄉鎮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趨勢。但是,在部分鄉鎮地區,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還需要進行及時的調整以及轉化。除此之外,在實際推動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傳統的農產品銷售體系以及結構體系進行調整,使其結構能夠最大限度地趨向于完善,還要對農產品的生產方式進行及時調整。針對國家財政撥付的用于推動農業發展的資金,能夠保證利用的合理性。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方面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及管理作用,使鄉鎮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能夠切實得到有效提升,積極轉化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資金的利用率能夠得到有效保證,用最少的資金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
鄉鎮地區在實際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提升鄉鎮農業經濟整體的市場競爭力。而在實際落實鄉鎮農業經濟基礎建設的過程中,政府方面則需要加大相應的資金投入力度,使鄉鎮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能夠真正得到有效提升,拓寬鄉鎮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從政府方面的角度來講,要在充分考慮本地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之上,有針對性地出臺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使鄉鎮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始終保證方向的正確性。從農業經濟發展自身的角度來講,需要在充分考慮本地特點的前提之下,加大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同時使本地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尤其需要加大本地區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力度,確保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機械設備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保證本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性,進而有效推動本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并逐漸拓寬鄉鎮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空間的外延,提升本地區農業經濟的輻射力度,進而有效提升本地區農業經濟在區域范圍內的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為了確保我國的鄉村農業能夠得到全面發展,鄉鎮地區就需要逐步轉化傳統的農業發展觀念,在保證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之上,采取有效措施對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者進行有效引導,使區域民眾的綜合素質水平能夠得到提升,增強鄉鎮地區經濟發展的整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