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濤
(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611)
城市化建設主要依賴于經濟方面的發展,以發展經濟為目的的發展極易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而生態環境保護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關鍵,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如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僅僅表現在形式上,那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流于形式。為此,需積極響應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并提出有效措施,以期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1]。
從本質上來看,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由優良的城市環境予以保障。反過來看,城市若出現嚴重的污染,也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在這當中主要涵蓋環境污染對城市經濟、居民生活所帶來的危害。從中可判斷出,城市生態環境可視為城市各產業能夠有序發展的重要依靠。并且,優良的城市生態環境也為保障居民的日常活動提供了必要條件。總的來說,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所具有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生態環境保護能夠促進城市產業以及城市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對于城市當中所含有的各項產業均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而城市發展也必須由清潔的環境提供保障。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必定會有效促進城市整體經濟發展以及產業轉型。而城市的生態環境系統是具有極高綜合性的,主要包括城市土壤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以及其他系統。如果存在某個生態系統損壞的情況,必定會牽扯到與之有關的生態系統,進而導致連鎖反應的發生。為了保證城市中各產業的穩步發展,就需要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有關部門在對城市環境進行保護的工作中,需要實現促進城市產業發展的作用,從而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可依賴的生態環境。
(2)生態環境保護有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當前,在城市的各項產業發展工作中,生態環境保護占有重要的保障性地位。可持續發展所含有的重要內涵,需要城市居民、企業單位或個人認真履行環保相關法律法規,對于污染行為自覺摒棄[2]。城市居民、企業單位或個人,如果能夠自覺約束其自身行為,必定有助于城市環境的優化,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自然環境為城市的發展給予了有力的生態支持。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生物多樣性、初級生產力、養分、光照以及休閑等各類生態服務。而城市化建設對于環境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資源消耗、土地使用途徑改變、污染物排放、人類活動干擾生態系統等方面。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以及相關的發展一般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城市化發展過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也將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環境中,造成水土、大氣等污染。被污染的生態環境會對居民的健康帶來傷害。
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激發了城市經濟發展與土地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從改革開放以來到2020 年,部分地區農田質量下滑。城市建設使得土地利用途徑發生了巨大改變,破壞了城市局部的生態環境,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嚴重地區出現功能喪失的情況。另外,城市化進程加快還使得植被、生物多樣性出現明顯的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城市內澇等問題頻發。城市發展的提速,使得城市綠色覆蓋面積持續降低,景觀破碎程度提升,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而集中排放溫室氣體的區域以城市為主,溫室氣體會引發氣候的改變,氣候災害越來越頻繁,影響程度加劇。由人類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反過來會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城市化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但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快速發展與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往往會產生一定矛盾。比如在近些年來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由于城市建設綠化面積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所帶來的高樓林立,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了嚴重的熱島效應。大中城市人員密集,龐大的人口群體將會給用水、用電造成極大壓力,并且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從目前對大中城市的研究成果可知,經濟水平的提升促使人們將重心放在生活質量的提高方面,人們對于物質方面的需求是空前的。隨著城市人口總數顯著提升,城市只能夠采取大規模向外擴張的形式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在城市周邊的“城中村”往往由于缺乏良好的管理體制,居住人口雜亂。由于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一些工廠建在城市周邊,產生大量的污染物,但在污染物處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
過度膨脹的城市規模,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工作的滯后,最終導致一系列矛盾的出現,主要有人口規模的急劇膨脹、交通擁堵等,造成能源的進一步消耗以及空氣污染的加劇。
城市的綠化水平將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產生積極影響。為了提高城市的綠化水平,首先應當在城市綠化面積方面加大規劃編制力度和資金投入。城市中有一些土地由于疏于管理而導致長期擱置,政府及規劃部門應當合理規劃,積極利用被擱置或荒廢的土地進行綠化工程。并且要嚴格堅守綠化面積紅線,在城市區域內嚴禁亂砍亂伐等破壞綠化的行為,制定相關政策及規章制度對城市綠化面積進行保護。其次,就是要提高綠化質量。城市的綠化多集中在道路、公園等區域,需要規劃部門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同時林業部門應當對城市綠化植物進行定期的養護。比如,重慶市在綠化整治工作當中,發現雙元大道兩側之前所栽種的銀杏樹長勢不好,遮陰效果不佳,因此在綠化整治工作當中更換為法國梧桐,并且對城市綠化相關部門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對新栽種的景觀樹進行打理與保護,提高街頭綠地質量。在綠化植物的栽種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植物種類的選擇,遵循適地適種、喬灌結合的形式,大大提高城市綠化植物的多樣性。
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及指導理念。尤其是在可持續發展中,必須對污染進行有效控制。現階段,國內的很多城市存在環境污染情況,若不進行有效的處理會導致生態水平下降,且短時間內無法彌補。為此,需認真履行以下4 項發展要求:①充分結合城市規劃與工業布局,防止污染企業過渡到城市;②對落后工業產能進行及時淘汰,嚴禁采用污染嚴重的工藝方法;③利用清潔技術開展生產活動,制定完善的污染排放規范,大力推動環保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④構建完善的生態工業體系,確定工業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項目,同時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避免生態環境遭受威脅[4]。
城市的生態環境事關每個居民的生活與工作,在城市生態保護工作方面要群策群力,營造出人人保護城市生態的良好局勢。國家與環境保護部門需要上下貫通,提高城市生態保護工作的一體性與高效性,在環保理念的宣傳過程當中應當積極創新宣傳形式,采取多元化的宣傳方式,將城市生態環保理念深深地扎根于每個城市居民的心中。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目的在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自覺性,了解環保的重要性,能夠更好地踐行城市環保理念。
為了加強環境污染控制工作,我國一直致力于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并已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嚴格落實一系列保護和整治措施。加強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治建設,確保城市綠地保護、城市污染防控等多個方面的法律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廣泛征集專家學者與人民群眾的意見,使相關法律的建設符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根本要求。提高每個城市居民的責任意識,也能夠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有效地打擊,促進城市生態環境保護。
城市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需與城市發展規劃充分結合。對于目前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還需進一步分析,多維度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建立起科學的生態體系,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