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梅
(甘肅省定西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站,甘肅 定西 743000)
為解決現代農業發展“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的問題,定西市根據國家和省上的安排部署,以標準化管理、規范化運行為主線,大力實施職業農民培育工程,6年來累計培育職業農民1.8 萬余人,為全力助推產業發展起到了基礎支撐,提供了人才保障。通過培育,涌現出一大批優秀職業農民典型代表,他們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表彰獎勵,而且他們領辦、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示范社,帶動能力和示范效應明顯增強,為推動定西市現代農業發展、產業扶貧、產業脫貧做出了積極貢獻,已成為定西市特色優勢產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目前,定西市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三農”工作,高度重視職業農民培育。定西市農村人口多,生態脆弱,干旱少雨。據農業經濟統計年鑒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市人口282.58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79.79 萬人,約占總人口的63.62%,農村勞動力136.6 萬人,平均受教育年限6.86年。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定西市人口仍然處于剛性增長的階段,而耕地面積仍將繼續減少,靠擴大耕地面積增產已無可能。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比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多發,發生的不確定性增大,靠天吃飯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今后要讓全市人民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核心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關鍵是構筑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生產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還得依靠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
一是開展農村勞動力結構調研。2019年10月,定西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站組織專人對定西市農村勞動力現狀、文化層次、農業生產現狀等進行了調查研究。調研涉及定西市的安定、臨洮、通渭、隴西、渭源、岷縣、漳縣7 縣(區)21 個鄉(鎮)42 個行政村420 戶農戶。調研采用抽樣調查和發放問卷的方法,從農戶受教育情況、家庭種植結構、種植面積、年收入等方面開展了調查,并撰寫調研報告。二是開展調查摸底,建立培訓學員庫。采取進村入戶走訪的形式,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等多種形式和途徑,詳細了解了調查對象的年齡及性別結構、文化程度、培訓需求、收入組成、種植結構、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及應用情況、存在問題和建議等內容,并建立學員庫(檔案)18 810 人,按需求分專業分層次建班,為定西市職業農民培育實踐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可靠依據。
充發揮“農廣校+”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主渠道作用,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分級建立農業農村人才培養體系,靈活采用“行政干部講政策、專家教授講技術、企業能人講經驗”的方式方法,分級分類開展培訓。一是探索建立“農廣校+農業高等院校”聯合培養高層次農業農村人才體制機制。借助農業高校優質資源,通過“校校”聯合舉辦高級領軍人才培訓,聘請知名專家教授圍繞新形勢下產業發展、創業能力、經營管理、政策導向等內容開展培訓,著重解決特色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瓶頸問題。二是探索建立“農廣校+農業龍頭企業”聯合培養中級職業農民體制機制。借助農業龍頭企業優質基地,通過實行“校企”聯合舉辦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創業能力提升培訓班,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經營管理人才和企業能人開展現場指導培訓,著重解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規范發展問題。三是探索建立“農廣校+地方機構”聯合培養初級職業農民體制機制。借助省內外產業發達地區培訓資源,通過實行“校地”聯合,舉辦“貧困村產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聘請地方專業技術人才、鄉土專家開展手把手培訓,著重解決學員在生產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四是探索建立“農廣校+合作社”聯合培養種養技術能手體制機制。通過“校社”聯合,成功舉辦農村實用人才技術培訓班,依托市內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基地,重點開展合作社社員、種養能手等農業實用人才培養,建立農業實用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2.3.1 開展“校校”聯合培育模式實踐,成功舉辦特色產業發展高級領軍人才研修班 定西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站聯合山東農業大學成功舉辦“定西市特色產業發展高級領軍人才研修班”,研修班緊緊圍繞定西市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組織遴選定西市產業發展基礎好、帶動發展能力強、急需發展壯大的初中級新型職業農民和合作社負責人共計100 人赴山東農業大學參加培訓,研修班創新運用“集中培訓+交流研討+參觀學習+創業指導+產品推介”全鏈條培訓模式開展培訓。研修班通過專題講座、考察學習、研討交流等形式,使學員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能、學習新經驗,為定西市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造就了一批“創新型、帶動型、發展型”的高級領軍人才。
2.3.2 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實踐,成功舉辦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創業能力提升培訓班 定西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站聯合甘肅三榮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臨洮縣辛店鎮康家崖村農民培訓基地分別舉辦了“定西市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創業能力提升馬鈴薯培訓班”和“定西市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創業能力提升蔬菜培訓班”,培訓班緊緊圍繞貧困村馬鈴薯、蔬菜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分別遴選83 名馬鈴薯合作社負責人及種植大戶和120 名蔬菜合作社負責人及種植大戶分2 期參加培訓,培訓班采取“集中培訓+實踐指導+參觀交流”的培訓模式開展。通過培訓,使學員接受了新理念,掌握了新技能,學習了新經驗,有效提升了創業興業和發展帶動能力。
2.3.3 開展“校地”聯合培養模式實踐,成功舉辦“貧困村花椒/ 香菇產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 定西市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站分別依托天水市、甘谷縣、隴南市、武都區農廣校和河南西峽縣食用菌發展辦公室分別在天水、隴南和河南西峽縣成功舉辦“定西市貧困村致富帶頭人花椒產業培訓班”和“定西市貧困村致富帶頭人香菇產業培訓班”,培訓班緊緊圍繞通渭縣、安定區、隴西縣以花椒和香菇為主導產業的貧困村產業發展需求,分別遴選60 名花椒種植戶和42名香菇種植戶參加培訓,培訓班采取“講+看+導+學”(即:技術專家講+學員實地看+土專家現場指導+與種植戶面對面交流學)的培訓模式開展培訓。通過培訓、觀摩交流學習,使學員掌握了花椒的標準化栽培技術,看到了花椒經濟效益,激發了學員種植花椒的積極性,鼓舞了發展壯大產業的信心和決心。使參訓學員接受新理念、全面掌握香菇生產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為定西市香菇產業發展、貧困村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2.3.4 開展“校社”聯合培養模式實踐,成功舉辦農村實用人才技術培訓班 即依托市內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基地,重點開展合作社社員、種養能手等農業實用人才培養,建立農業實用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通過柔性引才的方式,與甘肅農業大學建立合作關系,依托通渭縣旱農服務中心,柔性引進甘肅農業大學林果、中藥材、設施農業等領域專家5 名,建立技術顧問指導團隊,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開展技術服務指導講座2 429 人(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下基層”的培訓方式,舉辦特色產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8 期,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545 人。
2.3.5 完善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及扶持政策 堅持邊探索、邊總結、邊實踐、邊應用的原則,及時成立定西市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并在深入基層調研,多渠道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重點從涉農優惠政策扶持、項目扶持、金融信貸扶持等方面對高素質農民認定管理及獎勵扶持政策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宏觀指導,進一步完善《定西市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及《定西市職業農民獎勵扶持辦法(試行)》,并督促定西市7 縣(區)出臺有關政策,抓好落實。
3.1.1 農民科學文化層次和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的接受能力差別較大。因此,開展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首先要做到分層次開展培訓。
3.1.2 培訓內容設置不盡合理 專業性、針對性、層次性不夠強。為培訓而培訓,不解決實際問題,導致農民厭煩培訓、害怕參加培訓。主要表現在:每年培訓多而雜,強迫農民參加培訓;培訓不分專業類別,“大雜燴”式培訓;沒有按照農民需求來設置課程及培訓內容,不結合農民文化層次和接受能力聘請授課教師。
3.1.3 農民培訓體系不健全不完善 培訓單位條件差,實習實訓基地不完善,培訓鏈條短。
3.2.1 建立完善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機制 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教育、發改、財政、人社、婦聯等多個部門參與,出臺定西市職業農民培育相關文件,明確部門之間的職責,強化協作,優勢互補,充分調動各部門各單位力量,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
3.2.2 積極爭取職業農民培育支持政策 緊緊抓住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難得機遇,大力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產業扶貧帶頭人等高素質高技能農民,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讓農民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升農民學歷層次。
3.2.3 構建貫通中高等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才培養體系 完善農民科技培訓與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如建立適合農民的培訓效果認定、積累及轉換制度,鼓勵和遴選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暢通職業農民能力提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