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萍
(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白銀730900)
我國燕麥種植范圍比較廣,寧夏、內蒙古等地區均有種植。燕麥屬于1年生草本植物,具備糧飼兼用特征,對溫度、濕度、土壤等適應性強,產量高。絕大部分燕麥被用作飼料喂養家畜,少部分作為糧食供給市場所需。本文從選地與整地、選種與處理、播種、田間管理4個方面簡要探討了新時期燕麥的種植與管理技術,以期實現高產。
燕麥不僅抗干旱,而且耐貧瘠,對土壤要求不是很高。選地時優先考慮地勢平坦、耕層深厚、土質疏松的土壤,以提高產量。同時,在燕麥種植過程中,切忌連作,以免出現病蟲害問題。倘若田間雜草過多,土壤肥力不足,無法提供所需養分,也會導致產量過低。
種植燕麥之前,一定要做好整地工作。通常,將深耕放在秋季,深度以25~30 cm為宜,并于早春進行淺耕,深度10 cm。在淺耕過程中視土地情況靈活把握。對于較干旱的土地,需鎮壓耙耱。部分土地地溫比較低,無需耙耱鎮壓,要翻耕放墑,使地溫升高[1]。耕地工作結束之后,第一時間耙平、耙細土壤,達到保墑目的,以此提高播種質量。
燕麥是一種須根系作物,具備非常強的吸收能力,肥力要求高。因此,在播種前要施加充足的基肥。選擇基肥時,以農家有機肥為宜,可兼施復合化肥。在春耕過程中施基肥,以30 t/hm2為宜,過磷酸鈣和尿素的施加量分別控制在600 kg/hm2和300 kg/hm2。播種之前還要施加60%尿素用作基肥,并在燕麥拔節孕穗期結合中耕追加其余40%尿素。
在選種過程中考量的因素比較多,包括生態環境、土壤、生產要求等,既要確保種子適應性強、產量高,還要具備較強的抗倒伏、病蟲害能力。挑選種子時,要剔除小粒、蟲粒、雜質等,優選籽粒飽滿的燕麥種。播種之前,還要曬種,在晴朗的天氣,將選好的種子攤開晾曬2~3 d,通過這種方式,將種子表面的病菌殺死,使其具備較高的發芽率,實現苗壯、苗齊[2]。病蟲害會影響燕麥的產量,可選擇藥劑進行拌種處理,以達到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如采用0.3%樂果乳劑拌種可防治黃矮病。
播種期選擇會影響燕麥產量。播種過遲會使種子品質降低,播種過早則不利于發芽出苗,故而,一定要適時播種。以甘肅地區為例,燕麥播種期通常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這一時期土壤解凍大約10 cm,對種子發芽非常有利,產量高。此外,播種時間的確定還需參考燕麥的生育期。
燕麥能否高產與種植密度也有一定關系,在播種量選擇上需考量品種、土壤肥力等情況。倘若密度過大,會出現爭奪光照、肥力的情況,造成減產。通常,燕麥播種量為120~150 kg/hm2,當苗量達360萬~450萬株/hm2產量最高。一些土地肥力好,生產水平高,可增加播種量。
在燕麥播種過程中,選擇機械播種、人工開溝條播均可。如果選擇條播,需分別將行距、深度控制為15~20 cm和5~6 cm。部分地區土壤墑情比較差,可增加播種深度。播種時,一定要避免重復播種、漏播情況,需撒播均勻。完成播種工作之后,及時耙地,確保土壤完全覆蓋種子,以免發生漏風情況。
為保障燕麥高產、穩產,一定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在種植管理中切勿使用除草劑,以中耕除草為主。在幼苗期采用人工除草方式,當燕麥高度達到10 cm時首次除草。在該時間段進行中耕,使土壤通透性增強,預防脫氮,促進根系發育,使其吸收能力不斷增強。中耕時禁止埋苗,勿傷及葉片、苗根處。于拔節前期,實施二次中耕,增強土壤疏松性、抗逆性、蓄水能力[3]。在拔節后期進行第三次中耕。
燕麥能否高產與水肥是否充足有關,需在適當的時間點進行追肥和灌水處理。在水肥管理中要考量幼苗的生長情況及土壤肥力。通常苗期需水量大,結合土壤墑情澆水,確保澆透。拔節期燕麥生長非常快,對水肥需求量大,既要追施尿素,還要及時澆水。在拔節后期、抽穗前期要追施葉面肥。
病蟲害多發于燕麥生長中后期,如紅葉病、稈銹病、黑穗病等。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選擇科學、經濟的方式,既要選擇抗病品種,還要進行輪作、藥物拌種等,倘若發病,第一時間進行藥物防治,以免影響燕麥生長發育。
燕麥種植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兼具的工作,既要將選地、整地、選種、種子處理等工作落實到位,還要關注播種、田間管理等。相關部門及種植人員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科學選擇種植方式,按照正確的流程種植燕麥,實現燕麥高產、優產,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促進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