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圣言(景德鎮陶瓷大學)
景德鎮因瓷而興,以瓷立鎮,悠久的制瓷歷史傳承和延續千年的產業變遷孕育造就了燦爛的陶瓷文化、獨特的傳統制瓷工藝和豐富的陶瓷文化景觀。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歷史源遠流長,但從文化景觀角度分析景德鎮陶瓷業發展是最近幾年的事情[1]。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獲批,給千年瓷都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陶瓷文化景觀設計也迎來了新的生機。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的大幕已經拉開,相關研究項目也陸續展開,從環境設計層面緊扣試驗區國家戰略的地域性文化景觀設計研究大有可為。
2019年8月26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發《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首個文化旅游類試驗區,是江西近年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國家戰略。“試驗區”建設的戰略定位是“兩地一中心”,即把景德鎮建設成為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圍繞戰略定位景德鎮制定了試驗區3年行動計劃,共梳理重點項目152個,總投資約1035億元。同時,重點打造36平方公里的“一軸一帶、五區多點”的核心區,以核心區建設推動試驗區的整體提升[2]。
“試驗區”是黨中央和國務院賦予江西的金字招牌,既是國家使命,也是歷史責任。古鎮迎來了不可多得的重大機遇,瓷都翻開了經濟文化發展的嶄新篇章。對于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利用景德鎮陶瓷文化,提升城市景觀形象,促進地區產業升級,助推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般認為,文化景觀的概念是德國學者奧托·舒特爾首先提出的,其理論受到了各國學者的擁躉和發展并于1992年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承認,隨后普遍被世人所接受。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實施保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將文化景觀定義為:“自然與人聯合的工程”,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同杰作”[3]。
我國學者李旭旦教授于1984年首提文化景觀概念:“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是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景觀之上疊加人類活動的結果而形成的景觀”[4]。在此基礎上,王云才教授做出了更為具體的總結,認為:文化景觀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存留至今,是人類歷史活動和文化傳承的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并且地域文化景觀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相適應而產生和發展,其顯著的特點是保存了大量物質形態的歷史景觀和非物質形態的傳統習俗,形成較為完整的地域文化景觀體系[5]。
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是在當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前提上,以陶瓷燒造為基礎,伴隨制瓷業發展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景觀資源。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類型豐富,內涵廣博,主要涵蓋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內容。根據當前陶瓷文化景觀的現存情況和其承載的文化功能,參考世界文化景觀分類標準,物質層面的陶瓷文化景觀主要分為陶瓷生產歷史遺跡景觀(古瓷窯址、古瓷礦、古堆積遺存、古碼頭、古水碓等)、陶瓷文化建筑景觀(老弄堂、御窯廠、古會館、古民居等)、現代陶瓷工業遺存景觀(原國營“十大瓷廠”等)、陶瓷文化關聯性景觀(陶瓷文化博物館、藝術館、陶藝街、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陶瓷公共藝術景觀(陶瓷景觀雕塑、陶瓷壁畫、陶瓷公共設施等)五類;精神層面的陶瓷文化景觀主要包括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瓷業習俗及獨特的信仰文化等。
1.1 “試驗區”為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提供了發展契機與平臺
景德鎮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更是享譽世界的瓷都。陶瓷文化是景德鎮最具特色和典型性的地域文化代表。在《實施方案》中明確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傳承保護創新體制機制,將陶瓷文化保護傳承作為發展目標之一,打造陶瓷文化和旅游業深度融合。將景德鎮建設成“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6]。
作為國務院批復設立的首個文化旅游類試驗區,無疑對保護和傳承景德鎮陶瓷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為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搭建了政策、機制的有利平臺。以此為契機,陶瓷文化景觀設計定能成為促進地域文化進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和創新力量。
1.2 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是“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
《實施方案》明確把“加強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和“推動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列為必須全力落實的重要建設任務之中,顯然與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
陶瓷文化景觀是景德鎮歷史遺存和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作為城市歷史底蘊及文化價值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是“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參與者,通過挖掘、提煉、整合、創新等設計方法,成為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延續地域文脈、創造城市景觀、打造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能有力助推“試驗區”建設的順利實施。不言而喻,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是完成陶瓷文化這篇大文章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儼然成為未來景德鎮城市建設的一大亮點和社會發展的新方向。
2.1 陶瓷文化景觀設計必須符合“試驗區”戰略發展的要求
早在2015年11月景德鎮就發布了《景德鎮是總體規劃(2012-2030)》,對景德鎮市城區的性質與職能做了定義,并根據資源地域空間分布與類型,規劃形成了以景德鎮中心城區為區域旅游服務中心的空間格局,明確了加強陶瓷歷史生產遺跡、建筑等文物保護單位修繕與保護力度。《實施方案》更是提出明確發展目標:到2025年,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陶瓷文化傳承保護創新體制機制初步建立,……為我國陶瓷及其他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發展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到2035年,試驗區各項建設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成為全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6]。
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是陶瓷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具體體現,是試驗區建設中陶瓷文化發展目標的細節內容,需要緊密配合“試驗區”的建設要求,配合上層規劃,不能與試驗區的發展目標背道而馳。同時,還要適應景德鎮長期發展目標和趨勢。
2.2 “試驗區”建設需要契合景德鎮文化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
文化景觀記錄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沉淀的文化精神內涵,作為歷史的產物,必然印上時代的烙印[7]。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延續千年,是舉世聞名的瓷都,境內遍布陶瓷生產遺跡、建筑和場所,呈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色。陶瓷是景德鎮的特色產業,立鎮之本,未來文化景觀設計的發展必然不可能脫離陶瓷歷史文化這一特色鮮明的主線。
景德鎮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陶瓷文化景觀是最具特色的景觀類型。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是景德鎮城市發展的重要渠道和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是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味,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這與“試驗區”的建設目標是一致的。
進入新世紀,社會變革速度明顯加快,人們的心理需求和審美意識也發生著變化,以人為本、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在將來的建設過程中,要秉承“試驗區”確立的目標和方向,一步一個腳印,與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只有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堅持以保護為前提、更新為基礎、發展為動力,既能立足傳統陶瓷文化、延續地域文脈,又能融合時代需求、彰顯時代精神,才能實現路徑和模式上的創新。
3.1 “試驗區”建設從物理空間到精神場域的提升
陶瓷文化景觀本就含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內容,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注重文化景觀的“物化”表現和物理功能,往往忽略了其精神價值。如果只注重物質層面就容易造成對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的誤讀。
從“試驗區”建設的戰略定位等內容看,主要是圍繞“兩地一中心”,重點打造“一軸一帶、五區多點”的核心區來展開的,如對景德鎮古建筑、古窯址、遺跡等的保護,推動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等等。然而,“傳承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陶瓷文化挖掘闡釋”“拓展陶瓷文化國際傳播交流”等卻實實在在地呈現在《實施方案》主要任務中。所以,“試驗區”建設從物理空間走向精神場域既是工作任務,也是發展必然,不能只局限于陶瓷文化景觀物化的實體和物理空間領域,更要走入受眾的精神層面,注重精神表達。
近期落成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是陶瓷文化景觀從物理空間到精神場域升華的極佳代表。御窯博物館鄰靠明清御窯廠遺址,建筑造型從清代景德鎮獨創的蛋形柴窯中獲得靈感啟發,設計成8個體量不同、大小不一的鋼筋混凝土曲面拱體結構,以恰當的尺度與附近的歷史遺址、傳統民居、住宅樓之間有著良好的過渡。建筑外墻采用新老窯磚混合砌筑,是對當地傳統建造方式的合理隱喻,并從文化上與周邊遍布的歷史遺跡和景觀資源取得了和諧。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的新地標,御窯博物館設計基于御窯遺址,取法古窯拱券,映射地域文化,可謂對景德鎮城市精神的一種萃取,別出心裁的巧妙構思解構了建筑的生動化、寓意的多樣化和內涵的豐富化,使這一陶瓷文化景觀從審美效益的物質實體上升到陶瓷文化精神的建構。
3.2 陶瓷文化景觀從點綴空間到文化生態的構建
陶瓷文化景觀通常以建筑、雕塑、壁畫及公共設施等實體面貌出現,起到了美化環境景觀,點綴城市空間的作用。當前,人類對景觀的需求不再單單是局限在視覺上的審美,而是更加地注重內在的、精神層面的和文化內涵上的享受[8]。
2020年6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批復景德鎮市設立“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對“試驗區”有益的激勵政策,表明景德鎮陶瓷文化已經上升到文化生態的戰略層面,而構建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正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價值和追求。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不僅是一種文化資源,也是一種生態環境資源。陶瓷文化景觀設計不能忽視景觀資源價值與生態環境特性,應協調陶瓷文化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以生態化為旨歸,這也是與城市建設不謀而合的現實目標。
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一期工程)景觀設計是具有代表性的實例。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原址是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景德鎮宇宙瓷廠,本世紀初瓷廠關停轉制,廠房及設備長期閑置,無人維護。2012年市政府將其列為重點項目進行打造,開發成集各類藝術工作室、博物館、特色餐飲、商務酒店會所、主題客棧、精品街等多業態的文化園區。“陶溪川”保留了原有的老廠房建筑尺度和風貌,用鋼材增加整體結構強度,留存了老煙囪、隧道窯、圓窯等生產設施和周邊樹木,與周圍環境自然一體。在這里云集了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藝術工作者、“景漂”一族和大量的當地市民。陶溪川博物館、中央美院陶溪川美術館、唐英學社等文化空間是陶瓷愛好者、高校師生舉行作品展覽和學術交流的場所;藝術家、藝術機構工作室為當地和“景漂”藝術家創作、生產提供了空間;熱鬧非凡的“邑空間”和露天創意集市成為年輕人和大學生展示他們陶瓷手工作品的舞臺;各種陶瓷店、餐飲店、酒店、娛樂場所也滿足了人們的食宿玩樂需求。同時,還有豐富多彩的音樂節等新業態,給創意園區帶來活力和生機。
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以廠區、建筑、設施等陶瓷文化景觀為主,整合工業遺產保護、文化歷史展示,恢復社區記憶和認同感,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生態,還創造了新的文化生態。將原本廢棄的舊廠區這一物理空間變得生動鮮活,為當地社會組織、企業與市民、游客、“景漂”人群之間架起橋梁,促進陶瓷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讓文化景觀有機地融入市民生活,從而形成了對景德鎮文化生態的美學探討,成為當地陶瓷文化生態發展的縮影。
“試驗區”建設與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設計之間是相互滲透、互相促進、相互影響的,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是“試驗區”建設的具體表現之一,“試驗區”建設為陶瓷文化景觀設計提供了引導以及具體實現途徑。隨著社會和時代發展,“試驗區”與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設計的關系也會共同進步且更加緊密。在“試驗區”國家戰略的具體實施中要正確處理與當地陶瓷文化景觀設計之間的關系,提高“試驗區”建設和陶瓷文化景觀設計的能力與水平,達到城市與文化共同進步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