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娟 重慶魯能英大置業有限公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發展趨勢下,建筑行業呈現跨越式發展。但從實質角度來看,較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仍處于落后階段,在施工技術實踐創新方面仍亟待解決。嚴格意義上來說,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研究,是推動建筑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唯有掌握先進施工技術,才可實現建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處于不敗之地。
工業化社會發展趨勢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改革迎來全新挑戰,對現有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實施創新不僅可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保障建筑行業持續化發展。科技創新的目標是在這個科技時代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建設的一個巨大賣點和亮點。
在建立戰略發展目標的同時,加大企業創新力度,建立戰略發展目標,以推動企業創新為目的,以提高工程竣工質量,減少因偏差等原因造成的經濟損失。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對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化、技術化培訓,定期學習、交流,隨時掌握各行業技術信息。企業文化決定企業的高度,完善技術創新機制,注重內部員工素質的培養,對企業技術創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據此,建筑施工企業應了解與熟悉現階段世界先進施工技術,充分挖掘與時俱進的施工手段,同時制定合理人才培養及招納機制,進一步提高施工技術的創新發展。
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創新不是偶然形成,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社會生產力要求而產生的,它充分反映一個國家、社會的進步程度和文明發展程度,施工項目技術創新水平跟不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給建筑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和障礙。施工技術應注重提高創新能力,以符合社會生產力為出發點,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形成更加優秀的施工技術,更好地完成建設任務,為建筑技術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防水施工技術泛指將建筑結構與水接觸的部位做好防裂縫、防滲透等一系列工作,防水施工在建筑施工中較為關鍵,不僅應堅持相應設計原理,同時也要對防水材料及施工工藝進行科學選擇,以此保障建筑結構良好的防水性。可依托多點放射、多卡防設施工與化學灌漿法有機融合。
涂膜防水施工時,聚合物復合水泥基能有效地避免與水泥中的混合材料發生融合反應,改變傳統乳化液生產儲存方式,與水泥砂漿配合使用,有效提高工程質量。
在具體施工中,首先對節點、層面接縫、基層進行處理,保證基面平整、堅實、無塵埃、無明水、無油污漬,涂敷施工,混合料成膜后再涂一遍。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層膜料的鋪設,科學控制,24h內不可與水接觸,防止涂料堆積,保證防水施工安全可靠。
建筑物質量和穩定性與地基處理密切相關。地下吸收應力作為工程施工的前提條件,在地下引入一定的應力,具有重要意義。在高層建筑施工前,對施工現場情況(尤其是地下結構及管線等)進行勘察,全面掌握建筑物的土方開挖情況,并結合開挖方量計算合理深度。為保護地下主體結構和基坑周邊環境安全,對基坑側壁及周邊環境進行支擋、加固與保護,利用圍護結構做好分隔,形成深基坑,保護地基。
以某一工程為例,此工程位于龍巖大道東面,登高西路在北面是四新洲市,住宅面積為802192m2,基坑寬度為68m,長163m,深14m,整體工程施工周期短、規模小,但施工難度大。地質自下而上為卵石、礫石、細沙、素填土。基坑開挖按以下步驟進行:路障清除、挖土、分層、錨管、支護、土方開挖及清理。采用雙支承保證深基坑施工的順利進行。
地基上設置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選擇二級邊坡支護。為減少土壤水分,采取降低深井水位的方法,用C20混凝土在距土石方擴建8cm處進行護坡加固,防止雨水沖刷引起的土體滑移。因基坑開挖量大,土方開挖工作量大。挖掘方開挖可以按照1∶1放坡系數進行放坡。挖掘時要注意監測地下水位,做好排水和止水工作。二次粗挖基坑二次開挖,先挖到第二個井點位置,達到脫水標準后,再挖至設計標高。
基礎開挖后,保持圍壁穩定,不得侵入地面。深基水泥漿攪拌樁施工前,將黏土、雜物清除,用經緯儀對樁位進行測量。正式施工前先試樁,確定施工參數。攪拌樁豎向偏差小于1%,樁位偏差小于5cm。通過對深基坑施工工藝的控制,保證深基坑開挖的穩定性,達到設計要求。
預應力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結構的強度,施工前對混凝土施加橫向和垂直應力,以提高混凝土的承載力,目前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類建筑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通過預應力技術與鋼筋的配合使用,兩種結構的應力荷載都得到改善,使建筑物能夠應對自然災害、惡劣天氣等,減少經濟損失。
以某商場中墻框架剪力墻結構為例,建筑物結構改造樓設地上4層,標準層高5~31層,每層建筑面積100m2,層厚12cm,平面尺寸25m×46m,柱部及轉角處設有短肢剪墻。橫梁的最大跨度是8m。主梁和部分次梁通常穿過房屋,室內顯露的橫梁可以達到700m。低松高強度預應力鋼絞線參數為1860MPa,松弛損失不超過2.5%,預應力鋼錨具選擇平型鋼和夾層預應力鋼,保證施工精度,做好防焊、防割處理,避免配合預應力鋼筋造成套管變形、穿孔、燒損、移位。預應力張拉時強度應達到設計值的75%,并對預應力張拉過程進行雙重控制,其灌漿時間為0.3MPa,注漿時間5min。以上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預應力強度,提高施工質量。
大體積混凝土技術是整體建筑施工的基礎,施工建筑應對混凝土施工特點加以關注,以此規避混凝土開裂等問題。施工過程中可對混凝土澆筑體溫差變化進行控制,規避水泥水化反應溫度提升,保障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有效性。
以某一工程施工為例,該工程49層樓高達212.6m,主要應用于商務辦公、設備用房、停車泊位,鋼管混凝土框架和剛性混凝土,首批200多米的施工,主樓寬82.03m,長95.21m,厚3m,混凝土體積13326m2,鋁酸三鈣含量在8%以下,水化熱低于240kJ/kg,粗骨料5mm~25mm,細骨料以河砂為主,細骨料以河砂為主,細骨料為細骨料,含泥量1%。微膨脹劑被選定為UEA-W添加劑。混凝土配合比按60d強度設計。當工程設計等級為C35時,可用粉煤灰代替水泥,有效降低水化熱。水膠比控制在0.55以下,膠凝材料占50%,砂率約40%。依據內外溫差及施工時間的影響,采用厚底板分段澆筑。一層澆筑厚度為1.75m,第二層厚度為1.25m。混凝土分二次養護,并對混凝土膨脹和坍落度進行炒制。用tds-303型數據采集儀測定混凝土內部和外部溫差。溫度穩定在15℃時可以停止監測。根據主樓的面積布置測溫桿。測溫桿上、下三個測點,保證大體積混凝土溫度在控制范圍內。選擇合理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避免不良裂縫的產生,抗壓抗滲等級達到設計要求
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生態化主要體現在建筑施工技術堅持可持續化發展原則,在建筑施工及整體建筑設計上更注重人為體驗及生態需求。縱觀建筑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全過程,相關人員必須要思考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要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所以,相關人員要科學選取適宜的建筑材料與施工技術。
從建筑材料開發角度分析,生態因素極為重要,設計開發要以低污染、長壽命、低消耗、節能等為方向發展,要最大程度削減廢物排放,從而保障建筑工程不會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使二者可以和諧共生。
新技術革命成果全面、多層次地深入建筑領域,是建筑業高新技術發展的基本表現,是突出建筑運動的現代特征。這種滲透促進建筑技術系統內涵和外延的快速擴張。高新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多功能、電氣化、集約化、智能化控制、機械化操作、精密結構等。
新技術是建筑業高新技術發展的基本形式。高新技術在建筑、建材、建筑節能等領域的應用,主要有空間結構技術、建筑節能技術的發展、激光與空間技術、智能技術等,雖然已初具規模,但還不成熟。利用這些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建筑業,才能使工業快速發展。
當下,我國建筑工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從而無法充分體現出集約化生產方式的經濟效益,并且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已深入建筑企業“骨髓”。目前,工業化已經成為建筑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其主要目標是在施工中引入交換機和流水線,從而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施工效率,進而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所增加。
運用“一攬子”技術改造傳統建筑施工業的生產模式,提高建筑的工業化水平。建筑工業化是以科技為先導,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工藝、設備,不斷提高建設標準,優化資源配置,在不斷發現問題中積累經驗后,再推進工業化,更有利于推動建筑工業化的進程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建筑業若想持續健康發展,就需加強對施工技術創新發展方面的重視,充分分析當前國內外建筑行業發展形勢,加強對先進建筑技術的了解與掌握,并要提升技術方面研究力度,積極創新,借鑒以及學習部分成功的建筑工程案例以及建筑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對經驗教訓予以總結。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筑工程技術將會更加多樣,更具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