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丹,韋瑩玨
(桂林醫學院 a.公共衛生學院;b.人文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199)
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類進步,卻也破壞了自然生態。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疾病的傳播速度加快,傳播的范圍拓寬。近年來,我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對人民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威脅,也對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提出了挑戰,急需培養更多具備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素質公共衛生人才。
目前,我國對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仍圍繞預防醫學展開,部分公共衛生學院甚至沒有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教育列入教學體系,學生缺乏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多數從事公共衛生專業教學的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開始教學生涯,雖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但缺乏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公共衛生相關單位的實踐工作經驗,教學只能圍繞教材內容開展,教學內容與公共衛生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對人才能力的實際需求不密切[1]。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教學中,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觀念,加之缺乏開展應急演練實踐教學所需的指導老師、場地、裝備等,以致案例分析討論仍是目前公共衛生實驗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缺乏對真實現場的體驗,甚至對現場完全沒有概念,學了許多相關知識、技能,但不知道該如何運用[2]。雖然,最后一學年把學生安排到疾控、衛生監督所等對口單位進行專業實習,但實習以基本業務培訓為主,很少涉及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理的內容。因此,我國公共衛生教育遠沒有達到培養高素質、有較強應急處置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目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的培養,需要借助大量場景體驗和實踐訓練來實現,公共衛生實驗教學勢必做出改革,而場景化教學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場景化教學就是把特定問題進行場景化呈現給有特定學習目標的學習者,結合實際,應用情景講解相關知識,并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和方案,使其通過觀摩或者模仿來積累解決類似問題的經驗。場景化教學在具體的任務情景中,向學習者示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并借助多種手段和工具激發學習者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注意力,促進學習者將獲取的外部信息轉化為內部知識。場景化教學還能創設情景,為學習者提供實踐練習機會,幫助學習者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教學活動對學習者賦能[3]。
知識服務的本質是以場景及基于場景的價值體驗為核心,根據用戶在特定場景中的真實需求,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方案,使用戶獲得某方面能力的提升。知識服務注重為用戶創造學以致用的機會,使用戶體驗到知識的有用性,從而愿意為知識產品買單。例如得到APP在菜市場舉辦《薛兆豐經濟學》新書發表會,現場演繹如何在買菜的討價還價中運用經濟學知識,讓用戶認識到“高冷”的經濟學是可以應用于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從而吸引用戶購買該書和相關音頻知識產品[4]。
中國移動設計院將項目管理系統知識化,借助場景化學習,從有代表性的項目中提煉出相對通用的理論和方法,包括項目各階段、各場景中的工作準備、步驟流程、工具模板、經驗教訓等核心信息,建立立足于場景的寶典庫。寶典庫中的工作場景被梳理和細分,并與知識方案進行匹配,保證各個關鍵場景都有知識可供查詢。當遇到未經歷過的工作場景時,就可以在寶典庫中按場景獲取對應的知識,這樣既降低了學習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5]。
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逐漸被應用于醫學實驗教學領域。虛擬現實技術通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以及各種傳感器,模擬出逼真的實驗場景,并提供豐富的人機交互,有效解決了傳統醫學實驗成本高、周期長、場地設備不足、易造成環境污染和疫病傳播等制約現場實驗開展的問題,成為實體實驗的有益補充[6]。武漢科技大學使用unity3D開發出的結核病疫情處置綜合性教學實驗,就將計算機虛擬仿真教學與傳統實驗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計算機模擬出的“現場”中進行探索學習,有效促進了預防醫學本科生對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等技術的掌握[7]。
在實際操作前,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練習能提高真實實驗的成功率,但虛擬仿真實驗不能完全替代真實實驗,尤其對于醫學生來說,實訓是不可或缺的。第三軍醫大學在為軍隊衛生防疫人才培訓開設的《現場流行病學》課程的教學中采用了情景模擬教學法,即為學生設計一系列模擬情景,讓學生先進行桌面推演,然后制定演習方案,最后搭建真實場景進行實兵演練,從而有效解決了學生無法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獲得足夠實踐練習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畢業后現場工作的能力[8]。
場景化教學在教育培訓領域,特別是在某些高校預防醫學專業實驗課程中的成功應用,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下面結合桂林醫學院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開展以及實施基于場景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驗教學。
桂林醫學院目前并未專門開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課程,僅分別在《流行病學》和《預防醫學綜合性實驗》中講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場處理總論”,教學采用理論講授和案例分析討論形式。雖然在《實踐技能訓練》課程中對公共衛生常規檢測儀器的使用進行培訓和考核,但并未安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綜合演練,對學生現場應對處置能力的培養是缺失的。因此,急需開發出基于場景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驗教學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踐演練機會?;趫鼍盎膶嶒灲虒W與傳統實驗教學一樣,分為實驗準備、實驗開展和總結評價3個階段。
實驗準備主要是進行案例編寫和關鍵場景設計。案例素材一般來源于書籍文獻、紀錄片和新聞報道中的現成素材,以及在疾控等公共衛生相關單位通過訪談、采編、提煉加工獲取的現實素材。選擇代表性、典型性事件作為案例編寫的素材,例如頻繁發生的、產生重大影響的、在處置過程中遭遇困難和挑戰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個事件通常會涉及多個場景,但并非所有場景都能提供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聚焦關鍵場景進行教學設計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3]。為了增加真實性和幫助學生沉浸在場景中,案例應包含詳盡的背景信息和線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涉及多學科知識,因此,教師需整合各學科教學內容,將所涉及的知識點一一嵌入到對應的應用場景中。案例內容應體現教學目標,其場景中所呈現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探究深度,要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需要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充分運用已有知識、技能才能獲得答案[9]。
案例可開發成文字、視頻、虛擬仿真游戲3種形式。文字案例是基礎學習材料,也是制作視頻案例和虛擬仿真游戲案例的腳本。視頻案例能夠將事件全貌清晰形象地呈現于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更多信息。虛擬仿真游戲案例則能在計算機虛擬游戲場景中為學生提供多角度、不受時空約束、不限次數模擬事件處置過程的機會。以往許多教師因為技術和設備的制約只能為學生提供文字案例,現在用普通手機已經能夠拍攝出清晰的視頻,網絡上也有許多易操作的剪輯軟件供免費使用,使教師自制視頻案例的難度降低。日本Enterbrain 公司開發的專門用于制作RPG(role playing game,角色扮演游戲)類游戲的軟件——RPG Maker XP為用戶提供了許多素材和技術支持,使不具備計算機編程知識的教師也能夠通過該軟件開發出具有虛擬體驗功能的實驗游戲。
教師首先向學生說明實驗目標、步驟和要求,然后,學生隨機分組,并抽簽決定要模擬演練的案例;教師為每個小組設置不同的思考題,并提供多種形式的案例學習材料供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各小組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需制作學習成果匯報PPT,并在開始現場演練前進行匯報,匯報內容包括學習收獲、對思考題的解答,以及學習中產生的問題[10]。另外,各小組內需分配演練角色,并在課下準備現場演練所需的道具。
每組現場演練需控制在15~20 min內,教師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場景條件做出靈活調整,但在演練開始后,盡量不要打斷學生。在演練過程中,教師和其他組同學需認真觀察,將問題和可取之處都記錄下來,如果有條件,可以對演練過程進行拍攝記錄,方便學生過后自查,也便于將好的演練案例保存下來作為范例。
全部組演練結束后,教師對各組表現做出點評,其他小組可以做補充點評和提問,教師組織學生對有價值的問題開展集體討論。最后,每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生成自己的現場處置應對手冊,手冊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記錄自己所有操作步驟,并把模擬案例中涉及的全部知識點以清晰的脈絡呈現出來,實現學科互通、知識融合[11]。
每個學生的實驗成績由教師評分、小組間評分、小組內評分3部分組成。教師先以PPT的形式通報現場演練情況、組內成員出勤率,為給各組評分提供依據;每個小組同時對別組的PPT匯報和現場演練表現進行評分;最后小組內部根據每個成員的貢獻,分配小組得分,以多勞多得激發成員的主動性[12]。同時學生要對實驗教學進行評價,為教師提供改進建議。
開展基于場景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驗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場應急處置能力,為持續向社會輸出高素質的實用型公共衛生人才開辟了一條可行的途徑。這種場景化教學需要不斷改進,豐富實驗案例。案例內容要根據實際演練情況和學生反饋,不斷完善、更新,使其緊密聯系社會發展和醫學熱點編寫新案例,豐富案例庫。案例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素材庫,更要成為學生課外自學和工作后繼續教育的資源庫;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計算機技術來提高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現場”體驗感。同時,學校應聘請有豐富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戰經驗的一線人員對學生進行系統培訓,并定期開展聯合實訓演練。只有經過充分的模擬演練,學生才能在今后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做到臨危不亂、科學有序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