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靜波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是恩格斯所著的一部深刻體現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及分析方法的重要著作,清晰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人類歷史發展脈絡,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代表作之一。
《起源》實際意義上是恩格斯與馬克思幾十年間共同研究的結果,也是恩格斯對原始社會問題長期關注和研究的結晶。如同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所言明的那樣,《起源》“在某種程度上是執行(馬克思的)遺言”。在著作中,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對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古代社會》進行了詳細而有條理的闡述,并充分吸收了馬克思所作的《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所表述的思想,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深刻系統地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科學地證明了人類走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對未來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德意志意識形態》,從《法蘭西內戰》到《哥達綱領批判》,在國家觀的逐步完善中,馬克思分別從市民社會內部的物質生產與財產關系的角度,從經濟學也就是國家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具體產物的角度,從無產階級革命必須首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角度,從未來共產主義發展的角度等等,論述其關于國家思想的漸進過程。《起源》的視角不僅僅著眼于將國家理解為一個政治問題來單獨展開研究,而且將其放在歷史中予以闡發闡釋,明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為“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起源》分析了國家起源的三種模式,進而發現歷史唯物主義在揭示氏族制度與國家產生的兩大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恩格斯的國家觀建構過程是與歷史唯物主義探索以及無產階級的革命和解放道路的探索聯系在一起的。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自由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頂點,階級斗爭十分尖銳,《起源》完成于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一邊運用他們的國家機器鎮壓工人和勞動人民,企圖把社會主義運動納入資產階級的軌道;一邊在理論上全力美化資產階級國家,宣揚普通民眾對資產階級國家的迷信和對議會的崇拜,妄圖使工人階級離開奪取國家政權、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正確革命斗爭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在國家與革命等重大問題上還與形色各異的機會主義展開了激烈的論戰。
《起源》深刻闡明了國家是在私有制和階級發生與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對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進行了理論闡釋,明確國家本質上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任何國家都是統治階級政治秩序的維護者。不管資本主義國家運用何種統治形式和政策,一旦它構筑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及階級對立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維護以及體現資產階級核心利益的作用就不會發生根本轉變,其體現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也就不會發生根本變化。《起源》在思想上對工人階級進行了有力武裝,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堅強的理論指導。
《起源》是恩格斯晚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為避免被查禁,《起源》第一版1884 年選擇在瑞士蘇黎世霍廷根出版。該著作直接利用了馬克思的筆記,因而又是馬克思思想的延伸。正是《起源》的發表使“唯物史觀”關于文明社會之前的歷史性論述擺脫了假說狀態,使人類社會由無產階級的原始社會向私有制基礎上的階級社會的過渡得到了充分的經驗證明,使唯物史觀在文明社會之前的歷史中也成為了真正意義的“科學”,它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
列寧曾在《論國家》中提到,“我希望你們在研究國家問題的時候看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是現代社會主義的基本著作之一。”《起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思辨和應用。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家庭、氏族制度、私有制以及階級和國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系統論述。從說明家庭的起源和發展闡釋氏族制度的產生;從說明氏族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闡釋私有制的產生;從說明國家產生前氏族制度的解體和私有制的產生,闡釋國家的起源;從說明國家的起源,揭露國家的本質。這些分析和論述,為我們正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為充分深化對國家、民主以及人權等各種社會政治現象的認識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恩格斯 (資料圖)
恩格斯在《起源》中系統揭示出國家的本質,明確任何國家都是實際掌握生產資料的階級維護統治地位的工具,國家具有具體的階級屬性。恩格斯通過對歷史的科學考察,最終斷定其早年與馬克思得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認為資本主義當時的發展狀況正是客觀規律的表現形式,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無論發展到何種發達的地步,其階級本質是不變的,實際上維護的是建立在私有制與雇傭勞動基礎上的資產階級統治。而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國家類型,它維護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實行最廣泛的民主,對少數剝削階級和各種敵對階級及敵對勢力進行打擊。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意志與廣大人民的意志是保持一致的,是代表無產階級為社會服務的公共權力。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全部實踐正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具體應用。三大改造后我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我國具體國情和時代脈搏的科學把握而建立起來的適合中國實際的國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依據國內外的具體形勢和各種新的變化,根據不同的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始終堅持改革和創新,不斷生成和完善的過程。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的歷史。面對風險和挑戰,我們黨領導人民開拓、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生產力嚴重落后到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開放全方位開放,從不足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和旗幟,我們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打下堅實的精神之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恩格斯在著作中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向以及最終發展趨勢的預測,預言私有制必將消亡,人類社會一定走向共產主義。恩格斯在《起源》中論述了私有制的歷史消亡規律,認為私有制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產生,共產主義必將消滅私有制,然而“只有在廢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創造出來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這說明消滅私有制是在一定條件下,而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更不由人的主觀能動性所決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基于生產力狀況、不斷調整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結果。我國當前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我國當前仍處于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生產力不夠發達的歷史階段。此時期要辯證地看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矛盾,在非公有制的存在和發展能夠吸收就業、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等的一段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要保護其合法私有財產,辯證地看待并遵循把握非公有制發展消亡的歷史規律,依照《憲法》規定正確保護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走符合中國生產力發展規律和中國國情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恩格斯有言,“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基礎和前提。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背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制度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起源》指出,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仍然處于競爭之中,在此時期,國家的職能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應加強。我國國家治理的基本前提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起源》中國家理論的發展和創新。《起源》中寫道,氏族成員在氏族社會管理中曾發揮重要作用。氏族社會管理過程中人人參與管理的理念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對當前在民主化和高效率的實踐標準上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恩格斯明確,國家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緩和沖突,并將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內。當前,我們面臨的形勢和問題比以往復雜得多,以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為指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從恩格斯關于國家的理論中尋找推進可行的辦法。
凡治國,必先定其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必須要從恩格斯的國家理論出發,做到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多方面的綜合實踐活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定星盤、指南針、行動令和愿景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目標,要正確把握《起源》中的國家理論的主要觀點和理論精髓,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使國家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