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國英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它們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思維方式,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在區域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保護和發展成果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它們既相互支持又相互促進。在推動當地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有利于區域的協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既是各族人民長期實踐創造的財富,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積累。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快速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任務工作備受重視。要促進這項工作更好地發展,不僅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充分利用它,使其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新時期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性
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中國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豐富,需要從城鄉發展的角度出發予以擴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完善。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大的保護空間,發展方向更符合時代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不再局限于特定環境,而是實現對外傳播,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快速傳播并全面覆蓋。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傳統手工藝品在保護、開發利用方面得到了拓展。處于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環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認可,并呈現出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現代環境,使其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助力鄉風文明建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快速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點,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產業化發展的目標。由于農村環境長期以來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歷史變遷中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但是,隨著農村思想的逐漸開放和經濟環境的活躍,農村居民的視野得到擴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刻意保護,很難永久傳承下去。必須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創造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環境勢在必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具有多樣性,鄉村文化活動中的表演活動,社火,民俗,節日習俗、儀式,傳統工藝和傳統手工藝品制作等,都是內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滿濃郁的鄉村文化氣息,是鄉風、鄉情、鄉韻的生動表達,是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強大助力。
激發鄉土文化的活力。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不僅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還使農村精神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使當地文化活力得以激發,將農村社會環境的精神文明建設得以強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農村居民發揮文化引導作用,從而規范他們的行為,提高農村居民的文明素質。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可以增強農村凝聚力,促進農村文明建設。在具體實施中,提取有利于構建和諧關系的道德要素,并開展宣傳工作,激發人們的情感,幫助農村居民塑造良好的品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外化之后,農村社會環境更加和諧,提高文化生產力,對鄉鎮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新時期非遺保護與傳承策略
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的收集工作。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區域普查中收集到的科學、真實的文本、音像制品和民間文物進行整理、分類并深入研究,編輯工作有計劃實施并出版,嚴格審批研究性出版物內容,包括普查記錄、調查報告等等。國家機構統一規劃出版物的規格,并在全國范圍內編成大系列。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加以收集,歸國家所有,有關保護機構得到各級政府的授權之后對資料加以保管,還可以由博物館適當保存和展示。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立起來,對本地區普查中所獲得的各種資料,諸如錄音影像、采錄文本以及民俗實物加以辨別、分析,組織有關專家整理并深入研究,編輯出版要按照計劃進行。在普查的過程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的收集,包括民間藝術品、民俗物品、工藝品以及手抄本等等,所有權歸國家,由各級政府授權的有關保護機構保管,也可交由指定的博物館對資料進行保存、保管并展示。
發揮教育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校園APP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幼兒園、小學到中學是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關鍵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需要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結合保護和傳承的現狀需要,探索合適的方法和途徑。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先進技術。
比如,在APP上傳播黃梅木偶戲的相關內容,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將相關劇本、人物、場景制作成卡通,在APP上傳播,并應用于幼兒園、中小學的拓展教育教學。在具體操作中,合理選擇黃梅木偶戲的元素,并使用Flash、3D、Maya等軟件制作二維或三維動畫。黃梅木偶戲劇目《花》充滿了戲劇性,將其制作成動畫電影在APP上播放,生動的故事情節給孩子們帶去歡樂的同時,也讓他們對黃梅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引導他們樹立起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和展示,傳播媒介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動畫作為一種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融合的影像表現形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之一。利用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為非遺項目制作視頻資源,并將其放入相應的數字博物館和網絡展示平臺,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
在APP界面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景呈現。在設計實景再現式APP界面的時候,采用“非遺”資源模擬的方式,或者設計為應用場景,以此為界面體現交互表現元素呈現頁面信息以及瀏覽方式將設計以及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整個過程還原,在特定的工作場景中展示技能。在互動方式上采用實景再現的方法,使游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充分了解,將其興趣激發起來。
比如,龍江農民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源于民間創作,造型稚拙,色彩飽滿艷麗,整個畫面形成熱烈的氣氛,卡通畫的民間藝術,用數字交互藝術表達,在APP界面上呈現。觀眾應用電子設施實互動,發揮全息投影技術、3D投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作用,使得龍江農民畫藝術情景呈現出來,而且給觀眾以沉浸式互動體驗。
再比如,應用APP界面展示“表里山河”,所呈現的就是山西的地理位置,這里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社會不斷發展,山西本土原生態的文化形態受到沖擊,傳統技藝的文化形態正被推向文化的邊緣,一些傳統文化逐漸消失。應用APP界面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匯集起來并傳播,使傳統文化被大眾所認識、接受,并逐漸喜歡。在用APP界面傳播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了山西,對山西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個場景更是充滿了民族情懷。
設計虛擬現實場景。虛擬現實場景作為一種最接近真實場景的展示方式,廣泛應用于虛擬博物館展品的展示上,或者通過運用電子商務平臺展示商品,實現用戶與展品之間的最好交流方式。應用虛擬顯示技術可以從多個角度展品產品的形狀,并將各個部分的細節呈現出來,從而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用戶要觀察展品細節,可以360度自由旋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再現,營造實現可視化場景,能夠達到與人互動操作的效果,激發用戶主動學習的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于其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這種文化形式需要發揮物質和人文載體的作用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缺乏社會適應性而逐漸消失,所以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創造發展機會,使其充分發揮價值。將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提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發展農村產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創新發展之路。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對促進當地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