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貴



西北是祖國錦繡山河之邊陲,以黃土高坡著世,神秘又傳奇,耕耘耙耱自成體系,旱作農耕獨樹一幟。犁作為生產工具在歷史文明進程中起了主導作用,犁的發展演變也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西北地區犁的發展演變在每個時代都有改進,都有創造。
原始農業生產孕育出犁的雛形
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總結經驗,特別是在制作工具及生活用具方面尤為突出,在西北大地上就有許多的遺存,大量的遺跡反映出人類的生活生產文化的文明進步。制陶的出現將人類的文明不僅從燒烤提高到了蒸煮,將一些吃不完的植物果實儲存在陶器里,由于溫濕度隨著自然的變化,種子生根發芽,漸漸先民們萌生了種植,先民們對一些植物種子進行選優儲藏,來年種植。由于當時犁還沒有產生,就出現了刀耕火種,就是將一片樹林用石刀、石斧等工具進行砍伐焚燒,過火后以樹木草灰作為肥料,然后在過火面上進行點播。在原始社會沒有耕作之前,主要的生活資料是以采集和狩獵為主,傳說原始人類在狩獵過程中,發現野豬之類的動物,用嘴推動土地,使得土地變虛,獲取植物根莖作為食物,先民們就模仿野豬等動物取食方法,用石刀、石斧等工具將木棒的一端加工成扁平或尖狀,或在尖狀上面綁一根橫梁,用來腳踩,形同現在的鍬,進行翻地播種,這就是“耒耜”的產生,耒耜也就是犁的雛形。《易經·系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易教天下。”可見耒耜之初為木制,耒耜的形狀主要有單頭和雙頭,材質也從木質發展為石質、骨質、陶質等。
先秦至戰國時期犁的進步產生了畜耕
原始農耕這樣的播種不但對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嚴重而且對肥的利用不足造成浪費,對人力的需求大而且效率低。先秦時期先民們在耒耜的柄部下端系一根繩子,將耒耜的尖頭深入土中,一人扶柄,一人或多人牽引繩子發力,進行破土耕種,這樣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對土地的肥力也是一種保護,也是犁的進一步升華。被稱作“協田耦耕”,這也是由人力耕作向畜力耕作的前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犁得到普遍應用,隨著社會經濟進步,冶鐵業的發展,出現了鐵犁鏵,犁鏵作為犁的部件,和犁是密不可分的,在原州區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戰國時期鐵犁鏵,呈三角形。它是我國農具史上一項重大變革,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犁破土處增加犁鏵不但提高了效率,對犁更是一種保護,對耕作效率和耕作質量大大提高,這也是犁的一大進步。對推動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養殖業,到了商周時期已經很成熟,戰國時期性情比較溫順的動物比如牛、馬等經過調教,被人們利用到生產生活中,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畜耕,這也是從人耕演變為牛耕的過程。
奴隸制社會對犁的發展影響
奴隸社會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奴隸主貴族手里,奴隸主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經常超時間或變相增加勞動量,奴隸就以破壞工具來表示反抗。在奴隸制社會時期,奴隸主不愿意給奴隸比較先進的工具,只給他們比較笨重的勞動工具,所以在奴隸制社會時期,生產工具的發展比較緩慢。
漢代直轅犁的結構及歷史意義
到了漢代直轅犁的產生,可以說犁得到了改革性的發展。直轅犁即犁衡用來駕牛,犁轅主要起到牽引作用,犁箭在漢代是固定的,起到穩定作用,犁冠用來安裝犁鏵,犁鏵用來破土,犁鐴是安裝在犁鏵上面的鐵板也稱“犁耳”,是將耕開的土壤翻轉并破碎,漢代犁鏵犁口小于90%呈銳角,變得更加鋒利犁頭犁冠化適用于多沙粒和土地比較惡劣的地區,多加裝犁冠對犁鏵刃部起到保護作用,在耕作中便于翻土起壟,可隨時更換。直轅犁在畜力的牽引下,每日可耕地3畝左右,深可達到15厘米左右,直轅犁的耕作方法稱作“二牛抬杠”,也稱作“二牛三夫”耕作方式,耕作時,兩牛相距七八尺,中間抬一橫“杠”,杠后接于轅犁,一人在前牽牛,一人坐于杠上,腳踏轅犁,控制犁鏵入土深淺,一人在后扶持犁把。《漢書.食貨志》有用二牛三人“耦犁”耕作的記載。在漢代對農耕非常重視,由于直轅犁長轅,所以在耕作時長直轅不變調頭,棄土費力,但相比戰國時期的犁已經得到了很大改進。
唐代曲轅犁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
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杰作。據唐朝末年著名文學家陸龜蒙《耒耜經》記載,曲轅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即犁鏵、犁壁、犁底、壓镵、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 曲轅犁的出現是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其轅曲,因形得名,曲轅犁區別于直轅犁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并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其次是增加了犁評和犁箭,如推進犁評,可使犁箭向下,犁鏵入土則深。若提起犁評,使犁箭向上,犁鏵入土則淺。將曲轅犁的犁評、犁箭和犁鏵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用,便可適應深耕或淺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調節耕地深淺規范化,便于精耕細作。犁壁(部分犁壁呈圓形,也稱為犁鏡)不僅能碎土,而且可將翻耕的土推到一側,減少耕犁前進的阻力,曲轅犁結構完備,輕便省力,是當時先進的耕犁。曲轅犁不僅設計靈活,耕作效率高,還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中國審美講究對稱,而曲轅犁的犁轅設計曲線優美、柔和、生動,打破了一貫的審美觀念,從視覺上看,犁下面的部件體積較大,上面部件較小,重心向下,不但視覺根基穩定,而且在耕作時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北魏末年,中國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雜說》記載“欲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古人對工具是非常重視的。所以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犁的改進以及廣泛使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曲轅犁的后期發展
曲轅犁歷經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耕犁的結構沒有明顯變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各種資源豐富冶鐵鑄造技術成熟,在唐代曲轅犁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出現了鐵犁,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镵等部件,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來固定鐵轅和調節深淺,使犁身結構簡化而又不影響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堅固耐用,既延長了使用時間,也是一種進步。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節省了生產材料,耕作效率也更高,在西北地區,部分山區由于坡陡路窄,無法進行現代化耕作,部分梯田坡地塊靠山體面為直角,現代耕犁無法完全耕到,目前還保持著使用曲轅犁傳統的畜力耕作。
以上從犁的發展史可以看出,農耕產生了犁,犁的不斷發展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所以農業經濟繁榮離不開犁的發展。現在人類已進入現代化、科技化,立下汗馬功勞的傳統犁漸漸淡出,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這對今后我們如何傳承犁文化,發掘犁文化,講好犁故事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者單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