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






西藏傳統手工藝是西藏文化在歷史的積淀中人民創新、創造之果實,是西藏人民物質生活、精神追求的標志,也是西藏人民在審美方面的具體表現。隨著國家對西部發展的大力支持,進藏鐵路的開通,西藏的旅游熱度也越來越高,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態,但西藏傳統手工藝產業發展卻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文章從傳統手工藝發展狀態出發究其原因及出路。
西藏傳統手工藝產業現狀
西藏作為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其民間美術的表達方式,展示了獨有的文化魅力及其地域特色,讓全世界為之矚目。在多樣文化發展的今天,西藏傳統手工藝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彰顯文化多樣性、多元化的典型代表,同時在其傳統手工藝發展方面更是豐富多彩。
西藏傳統工藝產業是西藏文化形態的具體呈現方式,也是西藏文化的“活性”延續,其價值重在為當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源動力。作為西藏傳統工藝產業的西藏民間美術,激發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價值,是研究的宗旨和意義所在。
在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民族手工業發展規劃中顯示,在2010年年底,全區注冊的民族手工業企業近200家,主要集中分布在拉薩、林芝、日喀則、山南、昌都等地,相關從業人員達28000多人。手工藝美術及資源產品生產企業有9家、紡織類生產企業有18家、藏毯生產企業有10家、家具類生產企業有5家,其他類別14家,共計56家。其中70%以上從事旅游商品的開發,依附于旅游產業的民族手工業產品占市場重要份額。
在西藏自治區民族手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截至2015年底,全區注冊的民族手工業的企業約有200家,民族手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億元,占自治區工業總產值179.15億元的6.14%。同時在《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改造提升民族手工業:推進民族手工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走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民族手工業發展路子。
西藏地區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為西藏的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西藏傳統手工藝是西藏民間藝術一種審美方式,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族群特性的藝術形態,傳統手工藝在吸收提煉其文化內涵后,用視覺形式對藏傳佛教文化、高原文化進行文化語言的表達。
據調研顯示,在西藏本地市場,西藏本地消費者在文化用品方面更愿意使用尼泊爾的產品。在文化親近程度上,尼泊爾的文化在歷史上就對西藏文化有著用要的影響,例如早期的唐卡畫派——尼泊爾畫派,以及至今聞名的大昭寺建筑風格都在歷史文化的淵源的上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親近性,同時也影響了西藏人民的審美風格。在地理上,西藏與尼泊爾相鄰,人員流動性、交流性到今天依然頻繁。在經濟方面,中國近年來發展迅猛,相較于尼泊爾的經濟優勢,也是尼泊爾產品在中國銷售時具有相當優惠的價格。即使在今天,與藏族朋友聊天時,對于購買手工制作的首飾等,他們更傾向于尼泊爾工藝飾品。
另一方面,占據市場份額更多的則是以內地生產的商品為主,西藏本土的手工業因其大多是半農半工、合作社、家庭作坊的形式,其生產效率低、生產周期長、人力成本高,導致其產品價格過高與現代工業品無法競爭。在市場的競爭力方面不具備價格優勢,整體呈現較弱,所占市場份額較少。同時西藏傳統手工業產品在審美呈現上具有一定的藏傳佛教的文化色彩,或者在其用途上具有特定的使用原則,在消費者面對傳統手工藝產品時,具有無法跨越的鴻溝,在市場上我們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以土特產等方式的旅游產品。
相較于內地的工業產品,西藏傳統手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是處于最初級的階段。這也促使早期很多的西藏傳統手工藝公司更多的是扮演著中介的角色,利用其在內地或尼泊爾的資源,左手倒右手,直接將內地產品與尼泊爾產品輸送入到西藏市場,賺取差價。公司自我研發、開發傳統手工藝品的能力不足,近幾年,短視頻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西藏本地的市場有著重大的沖擊,尤其是早期這種利用信息差生存的公司,優勢逐漸減小。近些年來,在內地國風原創產品的帶動下,西藏地區也在圍繞布達拉宮等文化建筑、藏香文化等文化產品進行新一輪文化產品升級。
西藏傳統手工藝產品存在的問題
西藏傳統手工藝產品以傳統形式樣式為主,創意不足。
以唐卡、金屬制造為例。唐卡繪畫的發展相對于其他傳統工藝來說,在本地群眾基礎上,以及旅游者的熟悉程度上都具有較高人氣。但在唐卡手工藝繪制上,市場上也顯得尤為混亂。因唐卡繪畫是需要長時間精細地進行繪畫,繪畫的時間與產出比較大,很難以滿足當下快消費的狀態。尼泊爾的流水線唐卡、印刷后再上色的唐卡等等,充斥著整個唐卡市場,普通消費者對唐卡的好壞卻無法做出很好的判斷。同時,唐卡在繪畫題材方面與藏傳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佛像面前,最受游客歡迎就是“黃財神”,繪畫題材難以滿足更多的市場需求。
在金屬工藝方面,具有100多年歷史的金銅鍛造工藝的白納村,在這方面的問題與唐卡如出一轍,但相對于唐卡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以及購買的便利性,其發展更為艱難。在鍛銅制作方面,拉薩白納村的銅佛手工藝制作以大型佛像為主,雖然他具有悠久的歷史且工藝精美,但在面對現代社會發展中,因其制作手工藝產品的特殊性,其整體的經濟收入并不高,雖然白納村現有9處銅佛的制作點,但人均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下。
傳統手工藝產業生產規模性能不一,產需關系存在較大差異。
在對江孜縣藏改鄉雜吾村紡織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考察時,其生產工藝過于傳統,在對毛織物的梳理都處于初級階段,在拉薩當地干燥的環境中,這樣的傳統氆氌是可以生存下去的,但離開西藏地區,產品本身很難以立足。相較于尼泊爾紡織工藝的成熟度來說,是沒有什么競爭力可言的,在了解到氆氌的定價基本上是與勞動成本相當時,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其市場的競爭生存能力較低。
同樣在尼木調研過程中,木板雕刻半農半工的形式尤為明顯,其主要制作以經板、佛像等為主。雖然手工藝制作者也在石頭上雕刻一些傳統圖案,希望可以作為旅游產品出售,但銷售平臺等中間環節以及銷售端的缺失,不足以使其成為更好的一個商品。
人才匱乏,在現實的經濟壓力下,人才青黃不接。唐卡雖然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但在培養人才方面還是以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家庭式的作坊為主,雖然西藏大學也已經開設了唐卡專業,但在人才培養的方式仍然具有較大爭議的聲音。雖然西藏有著像丹巴繞旦唐卡藝術學校,西藏雪堆白傳統手工藝術學校等這樣的民間辦學方式的教育機構。但人才的缺乏仍是不爭的事實,在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唐卡教學中,更像是一種工匠性質的學習,關鍵性的地方很多老師都會私藏,并不交于學生,學生畢業后很多并不能夠獨立完成唐卡繪畫,以后發展也會容易形成像尼泊爾地區流水線的唐卡繪畫模式。
在今天,陶器人才的缺乏更是尤為明顯。拉薩的墨貢工卡地區的陶器,雖然十分有名,但筆者在墨竹貢卡縣塔巴村實地調研中發現,因現代社會生活中更多便利的生活用品的出現,制陶工藝逐漸沒落了。在與村民的交談過程中,村民表示目前基本上都沒有人在做陶了。現實中藏民家中也很難見到陶器生活用品。在村民的指引下筆者找到一位63歲的老人——次仁,他目前雖然還在制作陶器,但年事已高的他并不能獨立完成制陶,他有兩位助手都在外面打工,只有在制陶的時節才會回來幫忙。不難看出現實中,陶器的生存空間幾乎沒落,如果無法做出更好的轉變,其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西藏旅游商品市場中,55%左右來自廣東、江浙、四川、云南等地區,25%左右來自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只有不到20%為西藏本土產品。西藏作為一個重要旅游地區,民族特色突出的地區,外來產品利用其工業化優勢借用藏式工藝和民族風格等元素進行模仿生產,而本地產品由于自身發展原動力不足,整體呈現出自發和無序的狀態。外來商品基本以利益為先,使得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不高的旅游商品充斥市場,也使得旅游商品出現嚴重的同質化。
西藏傳統手工藝文化產業發展建議
重點扶持,資源整合。
西藏傳統手工業企業大多為小型、微型企業和家庭作坊為主,整體企業利潤率低。在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由于其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技術設備等方面的落后而導致效率低下,無法立足于市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西藏已經在打造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集中力量打造文化產業平臺,通過平臺優勢整合分散各地文化,提高集中競爭優勢、集體平臺優勢,為以后西藏傳統手工藝術提供更好的發展基地。
在西藏今后的工藝發展中,需要利用平臺優勢改變常見的家庭式作坊的發展方式,突破觀念傳統,要與時代的發展相契合,從審美、市場需求、生產效率、平臺銷售渠道等各方的環節作出改變,使西藏的傳統手工藝得到良好的發展。在當今,短視頻等互聯網端的快速發展之下,也為傳統手工藝提供更好的展示平臺,為其發展提供更多契機。
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
“人”是西藏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者,同時也是西藏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保護與發展西藏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中都離不開“人”的重要環節,人是文化承擔者,但是在實際保護發展的過中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便是“人才”本身。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從事手工藝行業的“行家”社會地位都是較為低下,即使到包容百態的今天,仍然有著歧視的存在。但事實上,很多的傳統手工藝人都是“行家”,他們身體力行地堅持著,才成就今天很多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多樣、豐富的西藏傳統的工藝文化。
加強品牌樹立意識,增強競爭力。
品牌是相較于產品較為抽象化的形象化存在。品牌建立的意義,在于給更多消費者展示其產品特點、產品利益以及后續一系列服務化的特征和口碑。我們要在平臺建設和人才引進的同時,建立品牌文化優勢,利用良好的文化平臺完善自身的文化產業體系。在市場競爭中,良好的品牌效應,不僅有利于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也為西藏文化增添新的文化名片,不僅限于綠水青山的高原風光上。創建符合新時代的文化團隊,打造西藏文化產業的新標桿,為西藏文化品牌創建屬于新時代的內涵。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