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央企系統的廣大干部職工砥礪奮進、銳意創新,在本職崗位上踐行著央企人的忠誠與使命擔當,奏響了新時代的奮斗者之歌。
6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4 位來自央企的優秀基層黨員代表,圍繞“央企楷模 責任擔當”這一主題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中國中鐵一局五公司白芝勇
43 歲的白芝勇,是中國中鐵一局五公司的一名測量高級技師,參加工作22年來,數十年如一日地做好工程精密測量,他見證著中國一條條高速鐵路相繼開通。
大江南北的高鐵、地鐵、橋梁、公路都有白芝勇的身影,在中國3.6 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中,由白芝勇和其團隊精測的線路已經占到了1/10。
“我和我的團隊成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先后取得了國家專利15 項,科研4 項,帶領精測技術骨干150 名,工作室也被命名為國家級大師工作室。”白芝勇介紹,去年疫情期間,團隊通過抖音等網絡平臺,拍攝了“打造和培育工匠精神”“全國勞模教你學測量”等視頻,讓大家通過網絡就能學習測量知識。
在白芝勇看來,現在不存在“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情況,而是“教會徒弟,輕松了師父”。“只有我自己學會了,學精了,我才能給徒弟講得明白,徒弟也才能聽得懂。所以這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白芝勇說。

國家電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張黎明
張黎明是國家電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34年來,他一直兢兢業業,負責守護萬家燈火。
“我的工作性質就像一名電力的‘120’,也可以說我們每一名搶修工人都像第一個到達現場的‘全科醫生’。”張黎明說,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于2007年成立,為快速完成搶修任務,我們一直在努力創新。
“小發明大創新,通過這樣一個小座架,創新了連接精具的一個大變革,在天津地區這樣的卡具已經應用到上萬家了。”張黎明在發布會現場展示了具有工人創新特色的小發明。
同時,在國家電網公司“新跨越行動計劃”的激勵之下,張黎明團隊創新研發的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已經過了四次迭代。
“國家電網有一百多萬名像我這樣的一線職工,一直堅守在供電一線,我們都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工作著。”張黎明說。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孫澤洲
孫澤洲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是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總設計師。1992年,孫澤洲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航天人。
“回顧29年的職業生涯,可以說我將滿腔熱血傾情注入到祖國航天事業發展中,以航天夢托舉中國夢,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接續奮斗,成就夢想。”孫澤洲說道。
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千千萬萬的航天人不斷地“問天”,推動了中國探測器一步步遠行,探索深空的奧秘。
“作為航天的一分子,我親身經歷著航天事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展過程。講一個數字,我們研究院研制的航天器第一個一百顆航天器用了42年的時間,第二個用了6年的時間,第三個用了3年的時間。由此可見,中國航天發展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孫澤洲說。
孫澤洲介紹,未來深空探測領域的任務還包括對小天體即太陽系內的小行星等進行探測,實施火星采樣返回,和對木星以及太陽系邊界進行探測等。

中國華電新疆喀什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艾爾肯·買買提
艾爾肯·買買提是中國華電新疆喀什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
20年前,艾爾肯·買買提加入華電大家庭,卻很難用普通話準確表達發電企業的專業術語,在5位漢族師傅“家人”的幫助下,他克服了語言障礙,現在也將這種力量傳承下來。
“在新疆,我們不僅有村民親戚,各民族同事在工作上也像一家人一樣。我們公司少數民族職工就有104 人,我所在團隊少數民族職工占33.5%。”艾爾肯·買買提說,他始終把民族團結作為管理重心,廣泛組織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開展“民漢師徒結對子”“手拉手互學語言”等活動,通過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融。
艾爾肯·買買提介紹,在華電新疆公司,像他這樣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黨員和領導干部有80 多人,他們同幫扶村的村民結成“親戚”,幫助村民辦好事實事1300 多件。
“和我一樣的7000 多名華電新疆員工,他們都是一顆小小的石榴籽。我相信我們會像胡楊一樣扎根在邊疆,像雄鷹一樣高飛,為新疆的電力事業發展作出貢獻。”艾爾肯·買買提說。